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后寄语     
近年来,随着敦煌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及对中古时期西北丝路古道的研究开发,陇右文化已为世人广泛注目。其实甘陇一带不仅曾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远祖最早的活动区域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为了使广大读者对古代陇右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我们特请西北师范大学胡大浚先生帮助我们组织了陇右古文化专辑——“千古沧桑话陇右”,相信会引起读者的兴趣。 本刊1994年的四期中,我们于三、四两期搞了两个专辑,即第三期的“中国古代妇女专辑”和本期的“陇右古文化专辑”。希望以这样的形式向读者介绍有关中国古代某一文化现象或某一区域古代文化的概貌及今人的研究成果,以求使读者对这些文化现象或某一区域文化有相对集中、系统的了解。这种作法已在1993年中做过尝试,受到读者的欢迎、今后我们将继续以专辑与本刊固有的栏目相结合的方式向读者介绍古代典籍与文化知识及新的研究成果,希望得到学术界的支持与帮助。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在有关中国编辑史的研究中,不少学者指出,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位编辑家。本期与下期连续刊载的《论“述而不作”——中国古代编辑思想史论之二》一文,即是侧重于编辑工作的角度,对这位中国“编辑工作者第一祖”(戴文葆先生语)的著名的“述而不作”思想的研究。作者稽考钩玄,探幽索微,系统分析了古今学者的有关阐述与评价,并由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出版自由”,最初是作为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中的一个口号提出来的。在当时,它的进步性体现于“资产阶级反对  相似文献   

3.
编后     
本刊本期有好些文章值得读者深思、细读,特予推荐。 例如林穗芳先生的《关于“著作”概念和著作方式的历史发展》,就是编辑学研究中重要的新成果。它是林先生有关出版科学基本概念系列研究的又一力作;文章论述的“著作”概念的产生与词义的演变、著作方式的历史演变与多样化发展、如何区分古代著作活动与编辑活动三个问题都是编辑学研究中争议不少的重大理论问题。作者以丰富详实的历史材料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指出:古代编辑活动与现代编辑活动的内容、方式、范围不尽相同,但本质特征应当是一致的。无论古今,为出版而选择、整理加工自己组织来或别人投来的书稿,均不属著作活动。“撰”“编”“辑”“注”“修、纂”等在《古籍图书著录规则》中所以被称为“著作方式”,“著”“编著”“编写”“编纂”“辑”“编”“编辑”“整理”“编定”“编订”“选辑”“改编”“校”“注”“句读、标点”“补编、补遗、续编”等在《普通图书著录规则》中所以被称为“著作方式”,都是因为它们直接与成书方式相联系,而不涉及出版问题。文章还指出,在古代非著作方式的编辑活动存在于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出版论坛·连锁经营”专题到本期暂作一小结。其间本刊结合2002年初北京图书订货会编辑了“连锁经营模式比较与创新”专辑,在本专栏也陆续编发了一批有见地的文章。“中国出版论坛”的宗旨是,不断地直击当前出版业具有现实性与前沿性的课题,以论文、专辑、研讨会“三位一体”的方式,予以关注,推动业界的重视和研究。选择“资本运营”为论坛的第二个论题,具体的运作方式也将按“三位一体”方式进行。敬请读者留意。  相似文献   

5.
编辑学讨论应当深入,这是学界的普遍呼声,但如何深入呢?愿有志于此道者都来认真思索一下这个问题。本期我们向大家郑重介绍胡光清同志的《中国古代编辑活动和编辑思想的一般特点》(上),这是作者以“中国古代编辑思想史论”为总题而撰写的系列文章的首篇。对于此作现在就予以品评尚为时过早,但有两点值得在这里说一下:可以看出,作者的立论是构建于翔实的史料之上,且其内容没有空泛的“议”,而是扎实的“论”;文章展示了一个新颖而具体的研究课题(“中国古代编辑思想”及其相关种种),这表明作者已在向学科研究的纵深挺进。  相似文献   

6.
编后记     
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重要一环,但不是唯一的一环。它必须和其他环节密切配合,才能积极地运转起来。因此,作为一个编辑,不但要精通自身的工作,还应了解其他环节的情况,也应思考整个出版经营工作中的问题。本期发表的巢峰同志的《出版经营哲学》一文,将给我们不少知识和启示,特向读者推荐。近几年来,辞书、工具书的出版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方面的编辑工作,正方兴未艾。但也不必讳言,某些词书、工具书质量不高,不满人意。本期特地发表了“辞书编辑探讨”专辑,意在互相切磋,交流经验,  相似文献   

7.
王伊洛先生发表在《编辑学刊》1992年第1期上的《试析职业编辑与古典编辑概念》(以下简称王文)我以为有欠全面。王文提出了职业编辑与古典编辑两个概念,认为:“近现代的编辑工作,是一种以传播为目的的社会性行业,从事这一活动的编辑家们把传播真实、新鲜、有用、有趣的信息作为自己毕生从事的职业,并以此为谋生的手段。这种编辑,更确切地说应该称呼为——职业编辑。”而古代编辑活动“与职业编辑有着极大区别”。文章概括了古代编辑活动的四个特点:“第一,古代编辑活动往往是个人或数人业余半业余的志趣活动。”“未能形成一种独立的社会性行业。从事编辑活动的学者们并不以此谋利,也不把这种类型的编辑活动作为维持生计的手段。”中国古代编辑史上  相似文献   

8.
唐人温庭筠有词《菩萨蛮》,首句为:“小山重叠金明灭。”历来注温词者,都以为“小山”是屏风上的山。近读汪曾祺先生文,知其师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对此有新的解释,认为“小山”是妇女发髻间插戴的小梳子。他引沈先生的文说:“唐代妇女喜于发髻上插几把小梳子,当成装饰。讲究用金、银、犀、玉或牙等材料,露出半月形的梳背”。“这种小梳子,洛阳唐墓中常有实物出土。温庭筠词‘小山重叠金  相似文献   

9.
胡光清 《编辑之友》1989,(6):4-9,49
“部次条别”是我国古代编制书目的编辑思想。在现代,编制书目多属图书馆工作者或目录学者研究的领域,可古代却没有这样显明的区分。在古代,编制书目是编辑活动的一个方面。当我们探讨古代编辑思想时,也就不能撒开编制书目的编辑思想。因而,古代编制书目的编辑思想,亦是古代编辑思想史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0.
“编辑”到底有没有“学”?有,是什么? 没有,为什么?从已经出版发表的论著情况看,这方面研究的论文和著作不少。同时根据我们从事编辑工作的实际来看,“编辑”是应该有“学”的。但在所接触到的相关编辑学研究的论著中,似乎说服力很强的东西较少。最近,读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的张积玉先生的《编辑学论稿》,不禁喜出望外: 这确实是一本夯实“编辑学”学科的好书,因为它至少让我们第一次从理论上明确地、全面而系统地知道了“编辑学”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两种编辑”的观点,是在近些年的编辑学研究中提出来的。它认为的“两种编辑”,一种是《辞源》修订本所说的“收集材料,整理成书”的编辑。这是“第一种编辑”。另一种编辑,论者对其基本内容的表述是:“依照一定的方针开发选题,选择和加工稿件以供复制向公众传播。”这是“第二种编辑”。论者以此为前提,进一步展开论述了编辑活动和著述活动、古代编辑和现代编辑、出版专业编辑和非出版专业编辑等的区别,提出了编辑学中的“编辑”,不应当是“第一种编辑”,而应当是“第二种编辑”,等等。“两种编辑”论的提出,深化了编辑学的研究,这是很  相似文献   

12.
不定期地编辑“短小说专辑”,是新华日报今年所做的一件事。我们原来的想法比较肤浅,主要是从“新潮”对各种文体都要兼容并蓄这个角度来思考的。从来稿里选编出六篇千字以内的短小说,组成第一个专辑见报后(3月4日  相似文献   

13.
芳菲 《新闻记者》2007,(9):79-80
《文汇报》"笔会"栏目创刊的第一年(1946年),浸透着时代血的挣扎和火的洗礼,是文气最饱满、触角最敏锐的一年,也是后期"笔会"的根。其时的作者队伍、编辑思路都成为以后办刊的财富,值得借鉴处颇多。那一年,"笔会"做了不少专辑,如"纪念闻一多先生专辑",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周年专辑",前者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一生,做过大量的编辑工作。研究鲁迅生的编辑思想,对于我们提高对编辑工作的认识,当好新闻编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鲁迅先生认为,编辑工作最首要的任务是传播先进思想和培养造就人才两项。鲁迅认为,“竭力运输些切实的精神的食粮,放在青年们的周围”是编辑工作的“万不可缓”的任务。对县级电台的编辑来说,就是要在  相似文献   

15.
赵宁 《中国编辑》2006,(3):31-35
几年前,我在工作之余的一次闲谈中,向为《中国妇女》(英文月刊)润色稿件的美籍专家司丹先生问起:“怎样才能把我们这样一本从事对外传播的女性期刊编辑好?”记得司丹先生当时一脸严肃,扳着手指头一遍一遍地重复着“Internet”这个英文单词,左手扳完了又接着扳右手,以他特有的幽默对我强调了驾驭信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读书还是嫁人 张爱玲中学毕业时,校刊《凤藻》上为毕业班的同学出了一个问卷调查式的专辑,名为“一碗什锦豆瓣汤”,“豆瓣”是对同学的爱称,每个同学是一个“豆瓣”,要求每人在一个表格中按要求填写。其中有最喜欢吃的食物、最喜欢的人、最怕的事、最恨的事、常常挂在嘴上的话、自己的拿手好戏等条目。  相似文献   

17.
斯霞老师离开我们已经3年了。2005年,南京市玄武区档案馆将馆藏斯霞个人档案700余件逐一整理,编辑成一套“斯霞名人档案材料专辑”:《斯霞照片集锦》、《斯霞创作材料专辑》(上下册)、《斯霞荣誉证书专辑》、《斯霞书信(贺卡)专辑》、《社会各界评价报道斯霞专辑》,共5种6册,获得全省首次档案编研成果评比二等奖。在整理和编研过程中,我们被档案中无处不在的教书育人母爱精神所感动。或一张照片,或一枚奖章,或一篇文章,或一份书信……无不浸透着斯霞老师对学生的童心母爱情感。笔者有感而发写下这篇文章,算是我们档案人对斯霞老师的点滴追思吧。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现代作家郁达夫先生遇难五十周年,在回顾作家坎坷悲壮的人生历程之际,我们发现,他与灿若群星的“五四”新文学社团的许多作家一样,又是一位优秀的编辑.郁达夫先生将他丰富而颇具特色的编辑实践凝结成了近30篇如“编辑余谈”、“编辑者言”、“发刊词”、“编者按”、“编余杂谈”等文章,是中国现代编辑史上弥为珍贵的资料,对当今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亦不无启迪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编辑学讨论”栏目中,胡光清同志的“中国古代编辑思想史论”系列文章刊出了其第10篇——《论“互注别裁”》,并以此而标了一个句号。文末,作者写了一个短短的“附记”,透出了他本人为此而建构框架、布局谋篇的数载艰难跋涉的历程。目前,研究中国古代编辑史者有之,述及中国古代编辑思想者有之,而从史论的角度较为系统地探讨中国古代编辑思想,并做出一定的归纳、概括、提炼、总结者则尚为鲜见。愿这一组文章能够引起学界的兴趣,由此而使这方面的研究朝着更加深入的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编辑学、编辑史的研究中“编著合一”是一个热门话题。它被说成是古代编辑工作的基本特征或一般特点,讲近现代编辑工作时也屡屡提到‘编著合一”。然而事实上,编辑工作中从来未曾有过什么“编著合一”,它只存在于某些人的想象之中。 讲“编著合一”的论文很多,对“编著合一”作明确界说的却很少。《编辑学刊》1992年第2期上的一个论点,犹如凤毛麟角,“古代编辑的特征是编著合一。编著合一的实质可以进一步解释为:一个著作者当完成作品时也就完成了传播的载体,因而也是编辑者;一个编辑者在制作载体时也同时完成了作品,因而也是著作者。古代的写作和载体制作是一并完成的,故称为编著合一。”这段话实在妙不可言。据说,这段话“从写作和传播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在古代抄本时期,一个人完成了自己的著作,从写作的角度看,他是著作者;从传播的角度看,他“完成了传播的载体,因而也是编辑者”;一个人既是著作者又是编辑者,因此称为编著合一。这里最奇怪的是那个“编辑者”。世界上居然有这样的“编辑者”!研究一番,才知道这是玩弄概念游戏的结果。那位论者把相对于著作的“编辑”定义为“收集材料,整理成书”,然后撇开其中的“收集材料”和“整理”,把“成书”(这里的“书”只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