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对于清代察哈尔营的牧地情况,史籍记载不多,且不甚详细,因而,人们在涉及这一问题时,总是一笔带过。今就笔者管见所及,试谈一孔之见,舛误之处,祈请同行爱好教正。 清代满文档案对于察哈尔官兵的迁徙及牧地情况有所记载。公元一七六三年,察哈尔官兵被派往博尔塔拉暂驻,“以助塔尔巴哈台声威”。“察哈尔两昂吉暂时移驻博尔塔拉后,非常适应该地的自然环境,农、牧皆得其利”。于是,清朝决定察哈尔官兵永驻博尔塔拉。  相似文献   

2.
乾隆年间清朝统一新疆后,直至新疆建省前的一百余年间,在新疆先后发生过数次内乱及外敌入侵事件.在平息内乱、驱逐外敌的斗争中,察哈尔营官兵与伊犁其他八旗官兵一起,不断被调往前线,他们英勇奋战,为维护国内稳定、边境安全和祖国统一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集宁师专学报》2017,(4):35-38
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廷将察哈尔扎萨克旗、八旗察哈尔民众与早期游牧于宣大边外的察哈尔人编组形成了后来的察哈尔八旗,左翼、右翼各四旗。察哈尔左翼四旗分别是正白、正蓝、镶黄、镶白四旗。1949年3月正白旗、镶白旗合并为正镶白联合旗,1956年9月更名为正镶白旗,左翼三旗的名称沿用至今。在清朝及民国年间,察哈尔左翼四旗曾分属察哈尔都统署、察哈尔特别区、察哈尔省、察哈尔盟等行政机构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8年,归锡林郭勒盟管辖至今。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清代文献考证后指出,自崇德元年额哲受封爵后建立了一个察哈尔扎萨克旗,与此同时,清廷把分散归附的察哈尔人编入八旗,形成了八旗察哈尔。康熙十四年布尔尼之乱后扎萨克旗被削,部众被分散编入八旗满洲、蒙古内,八旗察哈尔仍存。清廷为加强管理,在八旗察哈尔设置总管,由在京八旗蒙古都统兼辖。乾隆年间设立察哈尔都统,使八旗察哈尔相对独立。因此作者强调指出,八旗察哈尔早在布尔尼之乱前就已存在,也不是以布尔尼余众编设的。此外,还论及一部分厄鲁特人编入八旗察哈尔及一部分察哈尔人远戍新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察哈尔右翼四旗,包括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是清朝设置的察哈尔八旗之四旗。自1914年民国政府将其划归察哈尔特别区以后,又曾划归过察哈尔省、绥远省、察哈尔盟、巴彦特拉盟、乌兰察布盟等许多行政机构,但一些二次文献在表述其划归时间时,出现了许多的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地方,本文对其沿革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6.
北元时期,察哈尔部是蒙古大汗驻帐的中央部落。后金兴起,想要站稳脚根,拓疆扩土,就要扫除察哈尔部这个障碍。为此,后金当权者采取了"以蒙治蒙,联蒙抗蒙"的策略,最终战胜察哈尔,成为了全蒙古人的皇帝。后金入主中原,建立清朝后,对察哈尔人心存戒备,不予重用。在察哈尔地区实行分散安置、移民实边,广建寺院、喇嘛为尊,不设学校、禁学文化的"分化、奴化、愚化"政策,导致察哈尔蒙古人驻牧分散,牧场缩减,人口减少,诵经向佛,听天由命,软弱无知,渐渐失去了强悍勇武、顽强好胜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7.
察哈尔都统是清朝统治察哈尔地方的重要官职机构。有清一代,察哈尔都统共69任,计66人。在旗籍出身上,他们中绝大部分来自满洲、蒙古八旗,且以上三旗居多。历任察哈尔都统来源广泛,入仕途径多样,既有世职、恩荫,亦不乏以学校、科举、笔帖式等入仕者,尤以世职入仕者为多。这一群体在任职察哈尔都统前都曾主持或参与中央和地方军政事务,还有一些早年在察哈尔地方任职,具有丰富的仕宦履历,也能反映其任职前的仕宦成长轨迹。察哈尔都统任职时间较为稳定,但又略显仓促。在结束察哈尔都统任职后,其中的大多数得到升调或迁转,以回京供职或转任其他驻防长官为主,体现了驻防官员的流转,另有因疾病或处分离职及卒于任上的情况,反映了这一群体任职之不易。察哈尔都统的群体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察哈尔地方乃至整个边疆地区的政治生态及其统治政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集宁师专学报》2013,(3):31-34
察哈尔林丹汗联明反后金失败后,其子孔果尔额哲携玉玺降清,被封为亲王,安置于辽东义州边外。康熙十四年(1675)林丹汗之孙、孔果尔额哲之侄乘"三藩之乱",举兵叛清亦失败身亡,清收回其牧地,余众被迁宣化、大同边外,并将厄鲁特、巴尔虎等归顺清朝之官兵充实到察哈尔,编为察哈尔八旗,分左、右两翼各四旗。民国二十五年(1936)初,右翼四旗由察哈尔省划归绥远省管辖,始称绥东四旗。绥东四旗牧民的牧业生产遭到破坏,牧民生活变得穷困潦倒。  相似文献   

9.
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察哈尔部定牧于宣府、大同边外,其中察哈尔右翼主要在大同边外,今乌兰察布市的大部地区。这里从康熙末年特别是雍正三年开始出现农耕景象以来,基本上在乾隆年间变成了农业社会,以后各朝少有开垦,光绪年间又出现了三次(基本可算两次)较大规模的农垦,最终完全变成了农区。  相似文献   

10.
清代新疆分封制的失败及其原因王希隆一、清朝统治新疆的设想与分封制的提出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定鼎北京后,由于全力对付农民军和南明抗清势力及随后爆发的三藩之乱,无暇亦无力西顾,和新疆地方民族政权之间只是保持着传统的贡使关系。①康熙二十七年(1688...  相似文献   

11.
《集宁师专学报》2017,(4):30-34
清代乾隆年间西迁新疆驻防的察哈尔八旗官兵有2000人,于1763、1764年分两批携眷迁入。统率他们踏上西迁征途的有4名领队总管,可以说是4名头领。关于他们是如何统率察哈尔兵西迁新疆的史实及其4名领队总管这段生平,由于史料缺乏,鲜为人知。本文仅以这些年整理并翻译出版的清代满文档案史料内的零星记载对其做一简论。  相似文献   

12.
新疆地区发现岩画的地点很多,而且多有报道。但对于博尔塔拉河流域的岩画的记述和研究却显得非常薄弱。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基本掌握了博尔塔拉河流域岩画的主要分布,包括阿敦乔鲁遗址在内的至少有二十几处。其内容涉及人物、马、骆驼和一些野生动物像北山羊、盘羊、马鹿、狼、豹子等。其情景可分为狩猎图、骑马人物及生殖崇拜。在考察中不断地对这些岩画进行详细的记述和整理。博尔塔拉河流域的岩画起始年代可能贯穿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公元前2 000到公元前1 000年或更晚),是与当地分布的这一时期的古代遗址有着密切的关系的。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博尔塔拉河流域的岩画亟待更细致的调查、记录与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集宁师专学报》2017,(2):47-50
《忠勇察哈尔》是由察哈尔文化促进会和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牧骑共同创作完成的一部蒙古剧力作。该剧以发生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为有效抵御沙俄势力侵扰,察哈尔八旗调遣两千携眷官兵和420名义婚妇女,长途跋涉6个月,历经千辛万苦西迁新疆伊犁戍边卫国的真实历史故事为题材,再现了察哈尔蒙古族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捍卫边疆的爱国情怀。该剧的创作,不仅传承和发扬了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同时也体现出了在现代社会中,乌兰牧骑在弘扬民族文化,传递时代正能量中文艺轻骑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陕西师范大学王晓荣教授所著的《国共两党与察哈尔抗日》,是迄今研究察哈尔抗日问题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该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了帮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察哈尔抗日事件的来龙去脉,明白察哈尔抗日事件发生、发展以至失败的基本逻辑,洞悉察哈尔抗日事件中主要人物的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考察时势与政治力量、人物的互动关系,真正认识历史,汲取经验教训,丰富与提高史学知识与修养,故对该书做如下导读与评介。  相似文献   

15.
清代在吐鲁番地区设置的最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就是札萨克旗制。本文细致考察了清朝在吐鲁番地区实施札萨克旗制的背景以及在统一与建设新疆中的作用,并通过清朝与额敏和卓在吐鲁番势力的消长反映了清朝中央政权对吐鲁番以及整个新疆统治力度的强化。  相似文献   

16.
清朝作为我国近代版图的奠定时期是新疆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新疆是我国广阔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关系着国家的繁荣稳定,决定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针对新疆民族政策发展历程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因此,从清朝治理新疆的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经济政策及宗教管理四方面系统地研究了清朝治理新疆的民族政策,以期为新时期新疆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新疆近现代政府对哈萨克族的统治张岩一、清朝末年在新疆哈萨克族地区设立的统治机构清朝于1757年统一新疆后,即于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府以治理,由于其官府设于伊犁,故称伊犁将军,惟其所统疆域尚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在内,而镇道则划为郡县...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70年代,清朝收复新疆。为了恢复地区生产,维护地方秩序,设立了临时性统治机构——善后局。善后局的设立对平复新疆战后创伤、发展新疆经济、维护清朝在新疆的统治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为新疆建省奠定了基础。善后局在短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与善后局员工的尽心工作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自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回部.统一天山南北.清廷视为新得疆土.故曰新疆。在新疆这片富庶的土地上,开始了他们的统治。清朝在新疆的教育政策.促进了新疆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浩罕与清朝的交往,是18—19世纪中亚国际关系的主要方面。随着浩罕国力的上升,它对清朝国家利益,尤其是对于新疆地区权益的野心也日益增长,两国不可避免地发生摩擦和纠纷。以道光年间的张格尔之乱为标志,浩罕采取了直接出兵的方式同清朝对抗,致使两国关系发生重大转折。清朝平乱后不久,与浩罕议和,双方关系重新进入一个相对平和的时期。但是这次议和后的中亚尤其是新疆局势,却与张格尔乱前不尽相同,清朝在新疆丧失了诸多权益,而浩罕则攫取了经济、政治等诸方面的大量利益,这对此后的中亚局势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双方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道光十二年议和的探讨,揭示议和本身的一些重要细节,以及双方关系的走向和形成此种走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