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虎 《军事记者》2008,(3):66-66
都说会议报道难写,难在哪里,难在突破不了“套路化”、“格式化”和“生硬化”,缺少新闻性和鲜活性。会议报道写起来费劲,读起来没劲。因而对于会议报道,许多记者和通讯员大都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必要的会议报道还必须搞。只有知难而进,才能迎难而解。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从会议中抓出很好的“问题新闻”。  相似文献   

2.
都说会议报道难写,难在哪里,难在突破不了“套路化”、“格式化”和“生硬化”,缺少新闻性和鲜活性。会议报道写起来费劲,读起来没劲。因而对于会议报道,许多记者和通讯员大都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必要的会议报道还必须搞。只有知难而进,才能迎难而解。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从会议中抓出很好的“问题新闻”。  相似文献   

3.
徐旭中 《视听纵横》2005,(3):114-115
长期以来,因为“山会海”的影响,在我们的电视新闻节目里,会议新闻所占比重甚大。纵观电视会议新闻报道,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形,面对一大叠讲话和报告,电视记不善于选择角度去报道,陷入了程式化的误区,稿千篇一律,写得如同“会议公报”一般。至于镜头台上台下互相映衬,拍的则是会标、主席台、与会,几乎成了公式,单调枯燥乏味,似乎电视会议报道就是让领导干部说说话、露露脸。因此弄得观众甚为反感,有的观众一看会议新闻便转换频道,可以说如此报道自然产生不了应有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4.
杨伟 《新闻前哨》2005,(4):18-19
经济报道,往往不像社会新闻那样具有故事性,不容易写得引人人胜。经济新闻,怎样写得引人人胜?参加“聚焦中部话崛起”系列报道,我从中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于冰 《新闻知识》2001,(8):14-15
从事新闻工作一段时间的人,大概没有谁敢说没采访过会议的。单是经济方面的会议就有什么展销会、交易会、洽谈会、博览会及某一具体部门的行业会议等。采访会议的记者都知道,会议报道既好写,也难写。说好写,是指一般开会的部门或组委会的秘书处大都会给参加会的新闻单位发通稿,或者即使没有通稿,也会发些相关资料,记者要想偷懒,东抄抄西凑凑也能交差。说难写,是指会议报道要想出彩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为什么呢?去的新闻单位多,新闻资源(会议资料、有关人员讲话等)共享,题材上的优势大家都没有,你要不想出些出奇制胜的点子,…  相似文献   

6.
向熹 《新闻界》2001,(1):21-22
北京、上海、广州都提出要建立区域的“会议中心”;“会议经济”也成为经济研究人员的案头之题,而报纸尤其是机关报,却在为“会议新闻”头痛。   笔者参加的各种会议多了,对“会议新闻”的抱怨听多了,也着手作了些研究,才发现这原来不是一个小题目。本文陈述了近期的研究结果。   一、理一理“会议”的概念   “会议新闻多了,所以报纸一版不好看”;   “要改变现在的状况,必须改变会议新闻的写法,作到‘跳出会议写会议’”;   ……   这样论断与评价我们听得多了,它们传达着同样的信息:对新闻来说,会议不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廖佚 《新闻传播》2010,(9):69-69
长期以来,会议新闻是个“老大难”,媒体同行们觉得难写,老百姓觉得难看。写好会议新闻,需要新闻记者具备“四心”——精心、细心、责任心、恒心,以此改良采编模式,创新报道方法。  相似文献   

8.
何学元 《新闻界》2003,(1):63-63
会议报道历来是令人头痛的一个大问题,读者怕看会议报道,报纸怕用会议报道,记者通讯员怕写会议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很多人想到要求记者、通讯员少参加会议,少写会议报道,主张多下基层。然而实践证明这是很困难的。道理很简单,作为党委机关报,党委开会记者不参加不行,记者、通讯员参加了会议,不写报道也不行。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从会议报道写作的程式化开刀,既深入会议,又跳出会议,寻找新的视角,新的亮点,用“神来之笔”写出有精气神的会议报道,从不同角度满足报纸、编辑、读者的需要。抓住一个精彩场面。记者、…  相似文献   

9.
改进会议报道,首先要摆脱“会议提出、会议强调”程式化写作,学会提炼“真正的新闻”。  相似文献   

10.
李敏 《青年记者》2007,(10):41-41
作为一个党报记,不跑会议是不可能的。如果哪天的报纸上没有会议消息,反而是个例外。 会议报道其实既难写又最好写。好写是指容易应付,把时间、地点、参加会议的领导以及会上提供的材料抄一些便可交差。如果是重要的会议,篇幅还可像拉拉面一样抻得很长。说它难写,一方面是指会议报道似乎已形成了一种公化的格式,很难突破,难以写活、写透、写娥另一方面,是指会议报道不易出好稿,难为读称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学中,新闻体裁没有“会议报道”或“会议消息”、“会议新闻”一类,倒是在《书学》中找到“会议纪要”一词。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电视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会场的画面和会议的内容,久而久之,人们习惯把这类新闻称之为会议报道或会议新闻。  相似文献   

12.
会议是丰富的“新闻源”,同时也有很多有待开发、容易被忽视的新闻信息。会外生“枝”写新闻,就是在参加会议的同时,及时发现和采写与会议相关的新闻。这类新闻,不论是会场内的发言还是会场外的活动、不论是会议前的准备还是会议后的落实、不论是正面的经验还是反面的教训、不论是直接的事实还是间接的现象,都是会议报道所不能完全包容的。  相似文献   

13.
记者从会议上千辛万苦抓回的新闻,常常被一成不变的写作手法和报道方式破坏得毫无价值。“老面孔没看头”,记者应当千方百计防止将会议中获得的新闻淹没在死板的形式里。 体裁要广泛 会议开幕发消息、中间搞专访、闭幕再发消息的报道方式在不少报社已成为固定模式,除消息和专访外,在体裁的选择上,似乎是“江郎才尽”了。 报道会议应当广泛运用各种新闻体裁。专访、特写、花絮、随笔、侧记等体裁并非与会议无缘。我们在读各种大报小报时注意到搞得比较活、读者爱看的会议报道。在体裁的运用上都是  相似文献   

14.
鲍艳红 《新闻窗》2008,(6):46-47
当前,会议报道在媒体的新闻来源中仍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怎样跳出如流水账般的“会议八股”,写出让受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是新闻记者、新闻单位乃至相关主管领导都需研究的课题。如何在会议里发现新闻线索、确定报道方向、跳出会议写好写活会议新闻,这里笔者谈谈几个观点。  相似文献   

15.
会议是丰富的“新闻源”,同时也有很多有待开发、容易被忽视的新闻信息。会外生“枝”写新闻,就是在参加会议的同时,及时发现和采写与会议相关的新闻。这类新闻,不论是会场内的发言还是会场外的活动,不论是会议前的准备还是会议后的落实,不论是正面的经验还是反面的教训,不论是直接的事实还是间接的现象,都是会议报道所不能完全包容的。  相似文献   

16.
开拓会议报道的创新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到会议新闻.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领导讲话和程序性的会议报道。这不仅是受众对会议新闻刻板的印象,也是部分编辑记者在实际操作中常有的惯性思维。会议新闻的这种状况.造成群众对会议新闻不愿看、不愿听.也让部分记者编辑在思想上存在着写会议难、写会议烦、写会议新闻难出新意的认识偏差。  相似文献   

17.
张亚原 《大观周刊》2012,(18):124-124
会议新闻是新闻报道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受众对“会议新闻”普遍不感兴趣,主要归因于报道者新闻意识、受众意识与竞争意识的淡薄。笔者认为要强化新闻意识,突出会议中的新闻;强化受众意识,满足受众需求;强化竞争意识,不拘一格写会议新闻。  相似文献   

18.
会议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许多方针政策出台后,大都要经由会议来传播,会议报道自然成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纽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定势,会议报道存在许多弊端,如:数量“滥”,没有新闻价值或可报可不报的会议新闻大量充斥媒体;篇幅“长”,本来可以由简单的几句话解决的故意拖长腔,摆架势;内容“空”,排了一大串名单外,没有多少信息传播出来;格式“旧”,写法有“八股”之嫌,让人觉得陈旧、乏味、不出彩。由于受众不爱看,自然削弱了会议新闻应有的指导性和群众性,妨碍了新闻舆论引导功能的充分发挥。 当前,新闻改革风起云涌,媒体竞争异常激烈,推进会议报道的改革,提高会议报道水平,促进会议报道形式的多样化,不但是强化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的需要,也是媒体提高传播效果、提高竞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圈内,就流行着“会议里没新闻”、“会议报道没人看”的说法。有些记者甚至提起会议报道就打怵,不得已参加会议时,竞有一种“我为大局冲锋陷阵”的悲壮。其实事情完全弄拧了!会议不但不是新闻的累赘,恰恰是新闻的集散地。有多少大政方针是在会议上公布的,有多少重要信息是在会议上发出的。  相似文献   

20.
提及党报中的会议新闻,由于长期以来此类报道形式“八股化”、报道手段单一枯燥,许多人都认为会议报道尤其是政务报道太多影响版面质量,降低了读者关注度,应当“大量裁减”。事实上,会议报道中包含的党务政务信息,对于党报来说应该是自身的优势,不该少报不报,而应注意报道的活化、细化,大家应该做的是,把会议当作丰富的新闻源,留心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