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是我国的文学家、思想家,他是一位目光如炬、站在时代前沿的巨人。他用一支唤醒民众麻木心灵的利笔,把满腔的爱国之情倾注到了一篇篇作品里,用他不屈的精神为中国民众树起了一座丰碑。本节课引导学生学习小说《故乡》,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进师生互动、  相似文献   

2.
<正>一、教学设计案例教学目标:1.领会小说构思之巧妙,学习运用悬念、巧合组织情节的方法。2.学习利用感受、分析、对比、推论等手段鉴赏小说的方法。3.品味细节描写。领会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4.审视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内容,领会巧妙构思,认识小说主题。2.小说精巧的结构,出乎意料的结局。3.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4.如何利用感受、分析、对比、推论等手段鉴赏小说。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的〕一、学习这篇小说运用对比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二、了解本文特有的“意外结尾构思法”。三、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悟出一定的道理。〔教学设想〕一、重点:1、对比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 2.“意外结尾构思法”的特点。二、教学方法:导读、讨论、续写。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2、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3、学习阮恒无私奉献的品格,体会阮恒善良美好的心灵。教学重点: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复杂的心情及他无私奉献的品质。教学难点:从“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中你想到了什么,来引导学生表达学习这篇课文后的感受,从而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疑点: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相似文献   

5.
《故乡》是鲁迅先生以1919年回绍兴老家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巨大反响,成为“五四”新文学的力作。自小说发表之日起时至今日探究者众矣!笔者涉足中学语文教坛近十年,多次研读、反复执教,深为作品所打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探究其成功之所在。搜集、查阅了有关材料,其观点各异,其执说法不一。然就我个人浅见,恐怕“对比手法运用”应该是不容忽视的原因吧?纵观全文,对比手法运用贯穿始终,妙用致极。从景物到人物,从人物性格到人物情感,通过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展示了时代背景,揭示了社会主题。笔者就“对比手法的运用”撰拙文试析之。  相似文献   

6.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内容(略)。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理解并积累词语。②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③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能力目标:①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②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③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并与现代社会学生所处教育环境和人们之间和睦友爱的关系对照,使学生更加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美育目标:体会文章含蓄精练的语言。3.教…  相似文献   

7.
一篇小说刻画好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揭示小说的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赏析一篇小说或引导学生理解一篇小说的主题就必须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手。我在教学《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小说时,就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探索,总结出这两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而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下面我就以《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管之见。一、人物形象在对比中栩栩如生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成功地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深刻地批判了辛亥…  相似文献   

8.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主要手段来反映社会生活。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都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要从分析这些描写入手。肖像描写能够揭示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等。《变色龙》中对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的衣着描写表明了他的沙皇军警身份。《故乡》中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体现了闰土一家生活的日益贫困。“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往往能透露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意味深长的话语体现了他  相似文献   

9.
<正>五年级下册《刷子李》是一篇小说,精彩的活动场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本文所在的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本课的教学价值可定位为:引导学生将《人物描写一组》中学会的写人方法,在阅读《刷子李》时再次巩固,习得新的写人策略,在仿写中运用并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单元的重点是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和记叙、描写、议论在小说、诗歌、议论文中的作用。其难点是小说和诗歌中的议论的区别及其对表现主题思想的作用以及不同文体中记叙与议论的关系。本文的可考点有:①小说中景物描写部分的语段阅读;②诗歌的朗读停顿;③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对比的写法;④词句的感情色彩。 本单元四篇课文《故乡》、《有的人》、《论雷峰塔的倒掉》、《读后感两篇》,其中小说一篇,诗歌一首,议论文两篇。先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和课文,然后围  相似文献   

11.
叶老的短篇小说《夜》是第一篇反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力作,虽是五十多年前的作品,但因其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方面,的确是一篇理想的课文。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要素,自然也应是教学小说时应抓住的主要方面。《夜》的情节并不复杂。同学们不易准确把握的是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与性格发展,容易疏忽的是环境描写所起的烘托作用。因此,分析人物形象与环境描写应为教学的重点。 《夜》作为课文是比较长的,如果逐段串讲,很可能会因教学的拖沓而不能使人物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小说《故乡》,在叙事中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主题 ,并恰当地穿插议论使主题得以深化。因此 ,学习这篇文章要在理清情节线索的基础上 ,通过文中的对比抓住一个“变”字 ,从故乡及人物的变化中 ,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 ;再结合文中的议论句段 ,体会作者的愿望和感情 ,进而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运用对比显示变化是这篇小说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文中主要对比有三组。1.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外貌 :少年时紫色的圆脸 ,头戴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红活圆实的手 ;中年时脸色灰黄 ,脸上有…  相似文献   

13.
《最后一课》是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写的一篇小说,也是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的典型形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只习惯于平铺直叙,不会描写人物。所以,在备课时着重从“教会学生阅读小说方法”和提高他们写作能力上着手,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掌握人物描写;第二,理解主人公深厚的爱国感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之情。这节课从“小说三要素”提问开始,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小说三要素是:环境、情节、人物。”然后我又补充了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利于…  相似文献   

14.
本单元三篇讲读课,一篇自读课,各课的学习重点各有侧重。但无论怎样,写小说,重在写好人物;读小说,自然就要体会作者怎样刻画人物。单元教学要求指出了两点:“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描写人物的方法”。但环境是为写人服务的,人物离开了环境,也就没有了立足之地,没有了性格形成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因此,我认为两个问题实际上可归纳为一个问题作为本单元的教学突破口,即“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小说教学因材(不同的小说篇章、不同的学生群体)施教,对小说三要素的学习各有侧重.但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的中心,因而无论如何,有效的小说教学都要围绕着人物来开展.那应如何引导学生透过作者描写的人物的外在形象去探得人物深层次的思想和性格特征,进而探得作品的底蕴?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课堂实例.对有效的小说阅读教学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6.
小说常常以人物为主线,全面反映社会生活中的 各种关系,细致地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体现错综复杂的矛 盾关系。此外小说的环境描写也常常有助于塑造人物,体现中 心思想。在小说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挖掘 小说的内在,从而凸显作品的“小说味”。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分析   1.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故乡》是人教版初四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是继第二册《社戏》后的第二篇鲁迅小说,本课教材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来看,应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单元中,本课教材应完成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本教材和在本单元中鲁迅的另一篇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所反映出来的共同的反封建的主题,以及理解和掌握它和本单元中另一篇讲读课文《有的人》所采用的相同的对比写作手法。针对以上分析,设计了本节课的三个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目标复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了解肖像描写的范围及用途;通过片段作文训练来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学会用肖像描写来表现人物。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习用肖像描写表现人物。三、教学手段幻灯片。  相似文献   

19.
一篇小说刻画好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揭示小说的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赏析一篇小说或引导学生理解一篇小说的主题就必须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手。我在教学《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小说时,就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探索,总结出这两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而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下面我就以《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20.
对比艺术是文学家手中一根变化多端、魅力无穷的魔杖。在各种对比手法中,哀与乐、冷与热的比照,常能收到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一代巨匠鲁迅,他的《孔乙己》、《药》等不朽名作,具有极强的思想穿透力与艺术感染力。细察鲁迅小说,有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即是娴熟巧妙地运用哀乐相形、冷热互衬的对比手法。 《故乡》一文,通过“我”回故乡时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描写了故乡的变迁。小说中着力描绘了那幅神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