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农民报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最适宜?有人认为:地方农民报是给农民看的,在语言上“纯方言”化能给人以亲近感,而且可显得朴实,因而主张愈“土”愈好。对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认为,语言大众化才是地方农民报应当努力的方向,只有语言大众化,才能适应复  相似文献   

2.
地方农民报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最适宜?有人认为:地方农民报是给农民看的,在语言上“纯方言”化能给人以亲近感,而且可显得朴实,因而主张愈“土”愈好。对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认为,语言大众化才是地方农民报应当努力的方向,只有语言大众化,才能适应复杂庞大的读者群,而“纯方言”化恰恰只是迎合了占很小比例的一些读者。我觉得有的农民报在文章语言使用方面,过分追求“土”,从而使报纸显得有些粗俗了。  相似文献   

3.
记得我读小学时曾担任“红领巾义务读报员”,我区有张农民报,居然把人民日报的大块文章和上级重要精神改写成快板、韵句,奉献给自己的读者,大受农民欢迎;后来我参与县报工作,也在语言通俗化上作过努力;近些年在高校任宣传和教学工作,发现一些语言明快生动的家乡县市小报常常为学生珍藏,并引用在作文、讨论和演讲之中。这使我多年来一直在琢磨:县市报纸应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其特色首推俗  相似文献   

4.
我当通讯员六年了。常听到有的编辑和农村听众朋友称赞我写的稿件“农村味浓”、“农民语言运用得生动、形象、幽默、亲切”。为什么能得到这种好的效果呢?我的体会是:在发稿前,先念给农民听听,让他们“品品味  相似文献   

5.
记得我读小学时曾担任“红领巾义务读报员”,我区有张农民报,居然把人民日报的大块文章和上级重要精神改写成快板、韵句,奉献给自己的读者,大受农民欢迎;后来我参与县报工作,也在语言通俗化上作过努力;近些年在高校任宣传和教学工作,发现一些语言明快生动的家乡县市小报常常为学生珍藏,并引用在作文、讨论和演讲之中。这使我多年来一直在琢磨:县市报纸应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其特色首推俗语效能。俗语,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是通俗的语言,二是指通俗而广泛流行的相对定型的语言,包括谚语、俚语、口语、成语等结构简练、带有形象色彩、反映人民群众经验和意愿的语句。“话要俗说才能传得远”,  相似文献   

6.
我从事新闻工作已10多年,主要采写“三农”方面的稿件,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了数百篇作品。其中,《农民的愿望》是我的“得意之作”,令人难以忘怀。(一)《农民的愿望》发表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1989年第6期。在这期杂志的《卷首语》中,肯定了《农民的愿望》一文“内容翔实,语言生动,反映了当前农民的心声和要求。”接着引用了我原稿中的一段话:“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的生产、农民的利益、农民的情绪,都是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的。常言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保护农民的利益,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是关系到农业这个基…  相似文献   

7.
搞好农村报道,语言群众化是一个重要因素。过去,我们沧州日报的农村经济报道,农民读者不爱看,不能说与语言的八股腔无关。因此,近年来我们努力使农村经济报道语言尽量群众化、通俗化。地区报农村经济报道的读者主要是农民。千百年的实践,使农民形成了自己朴实的素质,也锤炼了自己朴实的语言。只有用朴实的群众化的语言写新闻,才能为农民所喜闻乐见,才能使农民容易接受,才能在农民中造成深刻印象。沧州日报有一位群众语言运用得比较熟练的记者,她写过一篇夏收见闻,其中的人物对话,都是通俗的群众语言。比如问“今年小麦产量计划多少斤?”她写的是“今年麦子打了个嘛谱?”在我们沧州地区,农民把“计划”说成“打  相似文献   

8.
把新闻稿件中的人物语言写得真实感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有一位通讯员,写一个文化不高、朴实憨厚的农民秋后向国家交公粮怎么想的时候,那个农民说:“为了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我宁肯自己饿着,也要把粮食交给国家。”象这样的话,让人  相似文献   

9.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那首《故乡》,是无数离家游子思念的凝结。近乡情更怯,绘画语言与诗歌一样,见诸于笔下的,是难忘的情深意切。三十年前,当我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民在高密农村老家或种地、或进城打工时,对社会懵懂无  相似文献   

10.
写自己最熟悉的事情我觉得,写自己亲身经历过和最熟悉的事情,不但能写得准确,也容易写得生动具体。亲身经历的事情。自己感受最深,人物、事件也了解得最清楚,材料也容易掌握。抽象的形容词,并不生动。想把文章写得生动,应该多学习劳动人民的语言。他们用的词汇最朴实、最形象。例如,有一次我帮农民割麦子,休息的时候。大家闲聊,聊得久了一点。一位农民说:“吸根烟就干  相似文献   

11.
我写的《农民识字歌》,荣获全国农村读物二等奖。在发奖大会上,邓力群同志亲自给我们颁发奖状,并鼓励我们说:“以自己的努力,吸引更多的人从事农村读物的编写出版工作。”这使我受到很大的鼓舞。我是怎样写起《农民识字歌》来的呢? 一、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写农民之所需。我是农民的儿子,不能忘了没有文化的农民。早在1960年,我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回来,我感到,党和人民给了我荣誉,自己应该百尺竿头更上  相似文献   

12.
农民所喜爱的县级广播电视主持人的播音风格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来创:我认为有这样几点值得一提: 一、真诚。语言是主持人与受众得以交流、沟通的媒介。“诚于内而形于外,慧于中而秀于言”,语言真挚、热诚,意诚、情真,可产生感人的魅力。心理学证明,人有一种偏向于相信“自己人话”的心理倾向,我们县级台的主持人  相似文献   

13.
说农民的话 广播是用来听的,要“上口”和“入耳”,正是由于广播的口语化特点和生动的音响效果,才赢得了农民对它的热爱和痴迷。对农广播节目内容再好,如果语言倾向于城市化,用城市居民的思维模式去看问题,让农民听不懂听不惯,宣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对农广播节目语言要口语化,要带有“泥土味”。说农民的话,主要是因为对农广播节目的收听对象是广大农民。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广大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他们要了解大千世界,接收致富信息,学习致富本领等,  相似文献   

14.
我这位生在农民家庭,在农村困难时期长大的农民的儿子,注定一辈子都离不开农民。一次终身难忘的采访,让我抱定了一个决心:农民的儿子就要为农民写一辈子新闻!那是1994年春节前夕,我刚走上专业新闻工作岗位一个多月,到重庆市綦江县采访农民如何过年的情况。在县民政局,局长给我介绍说县城所在的古南镇一个村民组的农民由于贫困,过年都非常困难。我提出要去这个村民组看一看。可这位局长怕我把真实情况报道出去后造成不好的影响,无论如何都不让我去。当天晚上10点多钟,我设法找到了古南镇分管民政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说明情况后,这位书记非常支…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很讲究语言,新闻作品的语言同样需要认真推敲。一篇好的新闻素材,如果不用生动流畅的语言描述,而是干巴巴地实录下来,很难想象,它的社会效果会显著。古典名著《红楼梦》描写了上百个人物,单凭几句话,你就可以猜到此人的性格身份,靠的是什么? 就是独具个性的语言。经常与农民打交道的人,恐怕都会体会到:农民用几句幽默生动的语句就把事物说得明明白白、具体形象。笔者搞新闻也有几个年头了,以前写新闻,极力模仿书报杂志上的句子,常常就事论事,干干巴巴,不管是干部、工人,营业员或农民说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最近以来发表了渔民张河、农民耿长锁、瓦工王俊起、牧民库尔班吐鲁木、战士周兴海等同志写的文章。这些文章内容充实,思想性强,说理透彻,叙事简洁,在语言方面也很有特色。我们不必从中摘选佳句,就看看这几篇文章的开场白吧: 我是个渔民,是个掌舵的。人说海水苦,旧社会,我们渔民的生活比海水还苦。我八岁要  相似文献   

17.
杨丹红 《视听界》2009,(6):109-109
形象:亲和平易。农村科技广播主持人首先要解决语言形象的定位问题。语言形象的定位取决于特定的受众和内容。农村科技广播的受众是广大农民,如果主持人端起架子、高高在上,一开口文绉绉的,语调刻板冷峻,势必让农民听众敬而远之。从内容上看,农村科技广播以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普及农业科普知识为主,如果像文娱类节目那样语调活泼跳跃、语言煽情夸张,显然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8.
县级电视台面对的观众90%是农民,报道的内容多涉及三农问题。因此,使用的语言要适应农民观众的知识水平和语言特点,让更多的观众喜欢并接受。  相似文献   

19.
立下誓言:“写农民,为农民写” “我的根在农村,我要为农民而写作。”这是浩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写农民,为农民写。”浩然将此作为自己的创作宗旨,坚持了一生。这位农民出身、长年生活在农民中间的作家,对于中国农民和广大农村有着质朴而又深沉的感情。谈及文学和生活的关系时,  相似文献   

20.
笔者深刻感受到,只有多深入农村、多熟悉农民、多学习农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积累的丰富语言文化,才能把"三农"中的生动事件、感人场景和农民朋友迫切需要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传递给农民朋友,真正办出有"农味"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