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新闻界称赵超构的评论和杂有高度平民性。说他是平民评论家,平民代言人。这里作为“之一”的1944年访问延安,对于他是极为重要的。他初次结识了毛泽东,写出长篇,通讯《延安一月》,得到毛泽东的赞赏。此事影响了他一生。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写的信大都是经过秘书室登记后发出的。为了保存毛泽东的手稿,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指定办信的同志将毛泽东写的信全文抄录一份以后,再发出支。有一次办信的同志将毛动东亲自封口的一封信也拆开来抄录了。止巧毛泽东把这封信拿回去修改,拆信的事被他发现了,他很  相似文献   

3.
简讯(2)     
1961年8月毛泽东第二次登上庐山,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担任毛泽东随身记者的吕厚民,为毛泽东拍摄了许多珍贵照片。其中有毛泽东阅看庐山图书馆藏书的照片,便是著名的一幅。在这幅照片上,毛泽东身着灰色中山装,面对满满两个书架的各式图书站立着,聚精会神地捧读手中的《鲁迅全集》。人像的背景是一幕墨绿色的金丝绒大窗帘。整幅照片的角度讲究,用光适当,构图简洁,人物神态自然,堪称一件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4.
携带实用的摄影器材如果会议是在中小型会议室里举行的,只需带上一支28mm-70mm左右的变焦镜头就够用了。如果是在礼堂、剧场拍摄会议照,还需要带上一支70mm-210mm的中焦镜头,并携带三脚架。负责重要会议照的拍摄,可考虑带两台机身。使用的闪光灯指数要大一些,比如38指或42指,最好有TTL闪光功能。  相似文献   

5.
中央电视台来东海拍摄关于水晶的专题片,其中有涉及毛泽东水晶棺选用东海水晶的细节。我陪同拍摄时见缝插针地采访了当年参与为毛泽东水晶棺选矿的袁兴全。  相似文献   

6.
扩大眼眶子     
最近看到一篇介绍一位著名画家1945年给毛泽东主席画像的故事。作者说据他掌握的资料,这位画家“是唯一面对面地为毛泽东画过像的画家”。看到这里,我脑子里马上蹦出另外两则曾“面对面地”给毛泽东画像的画家故事来:一位是解放初期来北京的苏联画家费诺格诺夫,在毛岸英的陪同和翻译下,到毛泽东同志办公室为毛主席画像,毛主席还与他交谈。事后他写了一篇题为《给毛主席画像》的文章,记叙此事。另一位也是苏联画家,叫茹科夫,他的一些素描插图是很有名的,1957年随苏联文化代表团到中国访问。毛主席出席  相似文献   

7.
这是二十六年前的一段往事。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毛泽东同志对本报记者一篇稿件的修改;一是杨尚昆同志对河南日报的殷切希望。两个不同的内容,有着一定的联系,想到一点就联系到另一点。因此,不拘格式,信笔写来,将它们写成一篇杂忆。一九六○年五月四日到十一日,毛泽东同志在郑州停留了八天时间。他在这里先后接见了数起外国朋友,就当时的国际形势发表了精辟的讲话。他还进行了一些参观活动,并且接见了省直机关和郑州市的万余名干部。毛泽东同志在郑州期间,《河南日报》肩负的报道任务很  相似文献   

8.
1994年10月1日,共和国诞生45周年纪念日。1994年9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上午10时,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3家中央新闻单位联合在这里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国内外宣布: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这一天,将组织一支由200名专职摄影记者组成的拍摄队伍,  相似文献   

9.
董岩 《今传媒》2006,(7):6-10
“要站着拍而不是跪着拍”(1992年2月,首都电视界举行了一次《望长城》的研讨会。刘效礼的老领导、原新闻部主任夏之平说,我是看着刘效礼长大的,长城挡不住他,我相信他还会有大作品问世。)刘效礼:也正是在这次研讨会上,我的思绪凝聚在19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这个伟大的日子上。就提出了拍摄《毛泽东》的动议,后因种种原因未批。1993年初,我再次提出拍摄《毛泽东》的具体设想,杨伟光台长拍板定案:“你们是国家队,要拍出国家队的水平。”此时,距12月26日还不到8个月。董岩:中国第一部纪念伟人的电视文献纪录片《毛泽东》就这样提…  相似文献   

10.
历史学家,用自己的笔书写历史,而钱嗣杰先生,则是用相机真实地记录下历史。翻开新中国摄影史,你会轻易找到钱嗣杰这个名字:朝鲜停战谈判、志愿军战俘被遣返、万隆会议周总理的发言、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毛泽东畅游长江、邓小平在联合国发言……他所拍摄的每一张照片中,都凝固着珍贵的历史瞬间,凝固着新中国伟人的英姿。  相似文献   

11.
“乔木是个人才”,毛主席说。对于胡乔木来说.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是成为东泽东的秘书。从此,毛泽东深刻地影响了他。胡乔木后来成为“中共中央一支笔”,也正因为他长期工作在毛泽东身边……笔者请胡乔木夫人谷羽回忆,胡乔木是怎样来到毛泽东身边的?谷羽指着坐在一侧的女儿木英说道:  相似文献   

12.
《新闻前哨》2011,(11):F0003-F0003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湖北对口支援西藏建设14年。8月27日,湖北日报记者熊海泉从青藏铁路来到西藏山南地区拍摄采访,在10天的时间里他跑遍拉萨市和山南的乃东、琼结、贡嘎、浪卡子、桑日、扎囊等地,拍摄了大量图片。这里我们选登几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扩大眼眶子     
最近看到一篇介绍一位著名画家1945年给毛泽东主席画像的故事。作者说据他掌握的资料,这位画家“是唯一面对面地为毛泽东画过像的画家”。看到这里,我脑子里马上蹦出另外两则曾“面对面地”给毛泽东画像的画家故事来:一位是解放初期来北京的苏联画家费诺格诺夫,在毛岸英的陪同和翻译下,到毛泽东同志办公室为毛主席画像,毛主席还与他交谈。事后他写了一篇题为《给毛主席画像》的文章,记叙此事。另一位也是苏联画家,叫茹科夫,他的一些素描插图是很有名的,1957年随苏联文化代表团到中国访问。毛主席出席苏联大使馆招待会,在谛听苏联著名音乐家演奏的时候,画家“面对面地”为他画了一幅速写。此外,还有没有人“面对面地”为毛泽东画像,我想,这必须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方可做出确切回答。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2月28日,张家界桑植县土家汉子彭昌武被潇湘电影制片厂正式签约确定为扮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在潇湘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中扮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学术界对毛泽东早期体育思想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但理论源于实践,通过对青年毛泽东体育实践及其动因的考察,更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毛泽东早期的体育思想。一、青年毛泽东的体育实践1.青年毛泽东是个"热心的体育家"。1913年春,毛泽东进入湖南第一师范读书,1918年夏天毕业离校。五年多的时光对毛泽东一生"影响巨大"。"他在这里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的思想随着新旧交替的时  相似文献   

16.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余部上了井冈山.当时,井冈山曾驻扎着两支农民自卫军,一支是袁文才的部队,另一支是王佐的部队.袁、王二人均被称为“山大王”.据说,现在井冈山地区的老百姓只要一提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说得最多的四个人便是毛泽东、朱德、袁文才和王佐.战斗岁月过去快90年了,能经常说起井冈山会师的主角毛泽东、朱德这两位历史伟人,那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当地人们还能记得袁文才与王佐,并与毛泽东、朱德一块提及.可见袁、王二人在井冈山地区有着多么深刻的影响!笔者依据有关档案资料,说说毛泽东当年是怎么带领秋收起义余部上了井冈山.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期间,和出席这次会议的新闻出版界的部分代表作了一次长谈,其中谈到了他对新闻有没有阶级性的观点。他说:“在阶级消灭之前,不管通讯社或报纸的新闻,都有阶级性。”毛泽东在这里所指的新闻有  相似文献   

18.
采访两个“毛泽东”何学元本文作者何学元席间与毛泽东扮演者古月握手交谈毛泽东作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东方巨人,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采,影响了一个时代,在他逝世若于年以后,人们仍然呼唤着这个响亮的名字,崇拜这位世界伟人。近些年来,毛泽东形象有了另一种形式的...  相似文献   

19.
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是湖南邵东人.他和毛泽东既是老乡,又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校友.1930年8月,任工农红军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的袁国平,因为与毛泽东比较熟悉,被司令员彭德怀派往江西万载地区,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一军团取得联系.两支部队在浏阳永和市会师后,组成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从此,袁国平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长期从事军队政治工作,两人结下了更加深厚的革命友谊.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一生是和报纸密不可分的。他曾说过:“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他酷爱报纸,甚至可以说有点嗜报成癖。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有读书看报的习惯。在18岁那年,他参加了反对清政府的革命军。那时,军队里每月发给士兵七块钱的饷银。别人拿了钱就上街吃喝玩去了,但毛泽东除拿出两元钱吃饭买水外,剩下的一个钱也不花,全部用来订报买书。1913年春,毛泽东考进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这里订有多种省内外报纸,毛泽东充分利用这个条件阅读报纸,以了解国内外大事。同时他自己也订了一份报纸,把重要内容剪下,分类装订成册。后来,毛泽东回忆道:“我在长沙师范学校的几年,总共只花了160块钱——其中包括我的许多报名费;在这笔钱里大约有1/3花在报纸上,订阅费每月约一元。我还常常买报摊上的书籍和杂志。我父亲责骂我浪费,他说这是把钱挥霍在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