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从生成语法的角度分析汉语话题结构会出现移位说与基础生成说、主目语移位与非主目语移位、以及宾语前置句中前置宾语的话题性质与焦点性质这三大矛盾.从优选论的理论出发可以得出汉语中的话题结构都是PROM>SUBJ>NEW这一制约条件等级排列制约的结果.宾语前置结构中前置宾语的生成可以通过最短移位ShM这一制约条件加以筛选得出.  相似文献   

2.
截省句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语言中的省略结构。对英语截省句的生成机制的解释,主要有两种途径:PF删略法和LF复制法。在回顾了两种解释机制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之后,文章认为PF删略法比LF复制法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此外,把两种机制结合起来也是一种可行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从制图理论角度进行重新解释,主张将标句词组分裂为语气词组、焦点词组和限定性词组,允许它们同时在其成分统制的范围内进行搜索,将位于时态词组内的相应成分复制到各自的边缘位置,即语气词组的中心语特征将疑问词复制到其标志语位置,焦点组的中心语特征将介词组复制到其标志语位置,限定性组的中心语特征将助动词复制到其中心语位置。最后,在语音式层面截省的句法操作删除限定性词组及其包含的所有成分,生成合格的英语附带省略结构。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汉语标记性条件句中附加语子句中的句法成分进行外部移位的合法性问题,并认为汉语标记性条件句中附加语子句中的成分外部移位是否合法,取决于附加语子句进入句法推导的位置与时机。移位须通过侧向移位进行推导,对侧向移位的限制决定着推导生成的条件句的可接受性程度。  相似文献   

5.
焦点句是语言中一种特殊的变式句。国内外学者从句法学、语用学、认知学等角度对其进行了多领域的研究。对其成句过程,存在着移位说和非移位说两种基本的观点。本研究从Chomsky的句法移位理论入手对英汉语中出现的各种焦点句进行分析,发现汉语焦点句虽然与英语焦点句有类似之处,但其语序更加灵活,移位更加复杂。而移位说对其中某些焦点句型缺乏普遍的解释力。为了解释这些现象,笔者提出了介词语义合并假说。  相似文献   

6.
一个句子的焦点是句子语义的重心所在。疑问词是疑问句的语义重心,因而疑问句的焦点就是疑问词。本文以焦点和突显观为理论依据,考察了英汉多个疑问词在特指问句中的句法位置,揭示出在特指问句中英语多个wh-词移位和汉语多个疑问词原位的原因。英语特指问句中多个wh-词必须有一个移至句首,这是其自身显性的焦点性和突显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主要研究现代汉语中的话题与焦点的基础生成,从生成语法视角对现代汉语中的话题与焦点进行解释.通过句法操作手段证明悬垂话题与左置话题、关系话题之间的层级关系,同时对现代汉语中的焦点句进行调查研究,看其是否只允许发生在原来的位置还是发生在动词前.现代汉语中有两种类型的话题句:一种是基础生成的,另一种是通过移位得来的,通过研究...  相似文献   

8.
以焦点和突显观为理论依据,考察了汉英指人疑问词共现的句法位置,揭示了共现疑问句中英语共现wh-词移位和汉语疑问词原位的内在原因。英语共现疑问句中必须有一个共现wh-词移至句首,这是其自身显性的焦点性和突显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在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框架下讨论汉语中表示强调的“是”字句的词性及其所处位置.在树形图的描述上,运用LuigiRizzi关于splitComp假说中的理论,印证了“是”是焦点标记词的观点;同时,根据splitComp假说发展“是”是焦点标记词的观点,认为“是”是FocusP的中心语,位于“是”之前的成分是从TP生成然后显性移位到TopP位置上,而被强调成分隐性移位到[Spec,FocusP]的位置获得解释.  相似文献   

10.
论汉语反身词的重复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维天 《中国语文》2012,(4):329-337,383,384
汉语的"自己"在语言类型学上是一个异数:时而在论元位置当照应词,时而在状语位置当焦点算子,甚至盘据左缘结构扮演言谈照应词的角色。本文指出这种善变性格其实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面向:亦即"自己"可重复出现形成两类特殊句式:一个属述谓用法,促成如"阿Q啊,自己很会照顾自己"的话题句;另一个属量化用法,促成如"自己犯了错,自己处理"的条件句。上述现象我们统称为反身重复,并将"自己"分析为受各类算子约束的变项,而非一般的照应词或反身状语。本文进而指出反身词与原位疑问词的通性与个性。此外,本文也希望通过反身词角色的地图,以形式手段凸显汉语分析性在语言类型学上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1.
"把"字句是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先后出现"处置说""致使说"和"掌控说"等观点.由动词宾语或小句主语提升移位而来的"把"后NP是说话人强调的重要信息,是句子的强势焦点.本文在特征核查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特征强度的概念提出了扩充的特征核查理论(EFC).依据EFC理论,"把"后NP为删除强势的不可解释的[焦点]特征,会显性移位到[Spec,FocP]处进行特征核查,生成"XP+NP+VP".作为焦点标记词的"把"通过"Ba-支持"的方式直接插入到NP前,生成"XP+把NP+VP"."把"字句没有独立的句法地位,它只是人们用来表达焦点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2.
汉语存在名词移位,其移位受格的驱动。而德昂语的移位主要体现在特殊疑问词、动词和名词的移位,当移位现象产生时,名词移位后导致句法的功能由主动语态向被动语态转换,但是特殊疑问未发生句法功能和词形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德昂语中陈述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差比句的基本词序分析,揭示德昂语中名词、动词、特殊疑问词在句中移位的条件,进一步探讨了德昂语移位的类型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对Never shall I+VP的句法移位进行句法与语义的解释与分析。在此句中,前置否定成分never由原来的Adv位置移入Foc P的指称词位置,情态动词shall移入Foc P的中心语位置。本文假设,否定词never在本句中因为受到焦点化处理进入指称语位置,指称语无法与空语位相呼应,因此情态动词移入Foc P的中心语位置。移位的语义解释是为了加强语气使语义更加清晰,同时经过核查,语义无解特征同时也会引起移位。  相似文献   

14.
刘维真 《大学时代》2006,(11):141-141
美国学家Michael West说过:“附加语是当一个人想要说话可又并不表达任何意思时所使用的一种口头语。”它通常由一个既无任意组合性,也无相互排斥性的词或一个有自己固定的组合形式的短语或一个句子构成,位置较为灵活,既可置于句首,句中,也可置于句尾,一般用逗号与句子隔开。附加语虽是一种口头语,本身概念意义很弱或无概念意义,甚至被略去时对原句内容也没有影响,但在言语行为中却传递了说话者的主观信息,通过不同的语境表达了它的语用含义。本文从语用含义角度,就常见口语附加语作一归纳。1.感叹词类附加语,用于表达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5.
英汉语中的小句结构统一表现为嵌套时态短语的话题短语投射。英语小句中的时态成分在不同小句类型中具有实现事件论元的可选性特征,其句法结果为英语名词小句和形容词小句中的主语移位至话题短语指定语位置,而英语动词小句中话题短语指定语的位置由小代语 pro 占据。话题短语指定语位置上成分的不同造成了英语不同小句中主语被动化提取的差别。汉语中的时态成分同样在实现事件论元方面具有可选性特征。汉语补足语小句中的时态成分选择不实现事件论元,因此汉语名词小句和形容词小句中话题短语指定语位置上的成分为小代语 pro。汉语独立小句中的时态则选择实现事件论元,其主语实现为话题。  相似文献   

16.
"把"字句是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先后出现"处置说""致使说"和"掌控说"等观点。由动词宾语或小句主语提升移位而来的"把"后NP是说话人强调的重要信息,是句子的强势焦点。本文在特征核查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特征强度的概念提出了扩充的特征核查理论(EFC)。依据EFC理论,"把"后NP为删除强势的不可解释的[焦点]特征,会显性移位到[Spec, FocP]处进行特征核查,生成"XP+NP+VP"。作为焦点标记词的"把"通过"Ba-支持"的方式直接插入到NP前,生成"XP+把NP+VP"。"把"字句没有独立的句法地位,它只是人们用来表达焦点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7.
补语小句分析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即结果补语结构中NP的句法语义性质和VP的构造形式。在结果补语小句的内部结构中,“了”是小句中“体投射”的中心词,即补语小句的谓语动词要先通过向小句内AspP的中心词“了”位置的移位来建立整个句子的“T链条”,才能保证句子得到完整的时态解释。“小句理论”对分析汉语结果补语结构和相关结构都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是汉语研究中一种值得重视的句法和语义分析理论。  相似文献   

18.
"数(量)名"无定主语句是现代汉语无定主语句的典型形式,在功能语法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大量汉语事实的分析显示了这类无定主语句以下几个语义语用特点:(1)它作为一个现实事件句,无论是动词性谓语句还是形容词性谓语句,其主谓语均统一于"有界"这一语义特征之下;(2)它作为一个有标记的焦点表达式,它的整个句子就是一个焦点,而且这个焦点所传递的正好是一个新信息,不过这种信息的新旧和是否成为焦点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领有名词提升移位后处在宾语位置的隶属名词的赋格问题.假设汉语中也存在一个类似于功能性语类的曲折词Ⅰ,认为汉语的动态助词"了"是一种时态标志,相当于功能性语类Ⅰ,可以给领有名词提升后留下的隶属名词赋格,解释了汉语中诸如"张三死了父亲"类现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汉语保留宾语结构的句法生成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汉语保留宾语结构(如张三死了父亲及张三被杀了父亲)的句法生成机制提出解释。根据本文的分析,动词之前的非论元名词组不再是句子的主语,而是在标句词组(CP)的指示语位置上基础生成的话题。动词后的客体论元名词组并不处在它的基础生成位置上。该论元名词组在动词之后的逻辑宾语位置上基础生成,因为受到格因素的驱动,移位到TP的指示语位置接受主格特征核查。然后该名词组经过右向外置移位嫁接到了TP上。右向外置受语用因素作用,其结果生成一个句末焦点。本分析模式不仅具有经验和理论优势,而且可以为其他一些相关的棘手结构提供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