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卓敏敏 《文教资料》2007,(14):81-83
“李陵之祸”是司马迁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本文从汉武帝器重司马迁、司马迁“举李陵”、司马迁犯“诬罔”罪及“李陵之祸”对司马迁人生道路的影响整个过程,来探讨这一重要事件的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2.
“李陵之祸”和《史记》的创作是司马迁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且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李陵之祸”不仅坚定了司马迁述的志向,改变了他最初的创作动机,而且影响了《史记》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此外,“李陵之祸”对于司马迁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李陵出征与投降匈奴,论述“李陵之祸”以及对司马迁产生的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陵之祸在修史主旨、修史决心、抒情性、选材、风格等方面对《史记》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李陵之祸是司马迁的不幸,却使《史记》成为不朽巨著。  相似文献   

5.
最近,王俊清同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观其文章,想见人德》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谈到了司马迁所遭的“李陵之祸”.王俊清同志说:“司马迁因李陵事件遭祸受刑,这是历史上一件冤狱.”为什么这样说呢?他说,这是因为司马迁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是有其原因和理由的”.司马迁“与李陵俱官‘侍中’”,“对李陵之为人还是深有了解的”,李陵“‘事亲孝,与士  相似文献   

6.
对于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一事,历来论者多偏重于汉武帝的褊狭和武断,却忽略了其对李陵认识上的某些失误。文章认为司马迁为李陵的辩护固然体现了其瘩诚、正直、勇敢的品质,然而他在为李陵的辩护中对李陵的认识也存在着某些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与李陵“素非相善”,为开扩武帝胸怀而言及李陵事件,并没有为李陵投降辩护和开脱罪责,他是因“诬上”而被处刑的。李陵之祸后,他又遭受了为李陵投降辩护和开脱罪责的冤枉。我们应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为司马迁讨个公道。  相似文献   

8.
千百年来,人们对史学巨匠司马迁所受的“李陵之祸”莫不扼腕叹息,却很少有人分析司马迁的主体局限在李陵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司马迁缺乏军旅生涯积累的社会生活经验,极大地影响了他对于李陵事件的认知和反应.由于对军事的隔膜,他漠视李陵战败投降触犯汉律的投降罪、有亏于国家大节这一事实,为之苦苦辩解,对此事件作出有失偏颇的判断.司马迁的李陵事件警示我们,历史认识过程中不可忽视主体因素的作用,从而重视加强主体修养.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一位堪称巨擘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写出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六经之后,惟有此作”的巨著--《史记》,沾溉后人,泽流无极。可是,司马迁在创作《史记》的过程中,曾因“李陵之祸”蒙受宫刑,终身垢耻。这“李陵之祸”,到底是司马迁咎由自取,还是无辜被刑?弄清这个问题,将有  相似文献   

10.
宫刑是汉朝承袭秦朝旧制,除大辟(死刑)之外,最惨无人道、侮辱人格的刑罚。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最下腐刑,极矣!”腐刑即宫刑(一种破坏男子或女子生殖的刑罚)。司马迁遭受宫刑是因“李陵之祸”引起的。天汉二年五月(公元前99)五月,汉武帝令李陵、李广利率骑兵出击匈奴,结果李陵深陷重围,兵败投降。汉武帝召问群臣,司马迁委婉地陈述了看法:李陵投降很可能是权宜之计,即便是真降,也是出于不得已。他的观点使汉武帝大为不悦。其实,汉武帝对司马迁欲加之罪已非一日,“李陵之祸”只不过是促使矛盾总爆发的导火索而已…  相似文献   

11.
由我国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李长之撰写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一书的第七章第六节认为 ,司马迁的根本思想是道家。鄙见以为 ,司马迁思想中确有浓厚的道家思想因素 ,但并不占其思想的主导方面 ,其根本思想依然是儒家。司马迁在李陵一案中的态度和立场及著述《史记》的前后经过足以说明问题。在其一言一行中仍十分明显地体现出儒家仁、义、礼、智、信 ,重修身立命、亲亲、立德、立言、多情善感的思想因素。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在忍辱著史的艰难历程中,人们偏重于对其逆境中进取行为的论述,轻于"孝道"思想对其著史的关注和研究。司马迁遵从家世传统和父亲遗愿的孝道思想对完成《史记》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他把父亲临终时的遗愿和嘱托作为最大的孝道来完成。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一首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本分析评述了太史公表达善恶爱憎的几种最主要的褒贬笔法,诸如于序事中寓论断,行中随事评判,传后论赞等等,认为这是太史公史笔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态度,是一种深切超乎个人爱憎之上的对人类普遍命运的关怀,即是一种从个人的“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自我荣辱的命运意识,而升华到以“述往事,思来者”来追求人类普遍命运的态度。这正是司马迁承受苦难的超越精神,他通过《史记》的篇章,造就了一种超卓的悲剧意识,即对生命个体的想有所作为而不能的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15.
历史传说,由于其流传中的增饰渲染,再经过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解读,难免会形成一些不同的说法。在没有进一步的材料支撑,难于取舍的情况下,司马迁对某些史料进行了糅合兼采的处理,折合两家或几家之说为一说。其问,无论是杂糅了相似的说法,还是折中了彼此矛盾之说,都保存了多方面的材料,也表达了自己在这一问题上的一家之言。但是,有时折合、调理得过分简单,也给读者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所以,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司马迁的史学思想,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历史编纂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史记》的“志怪笔法”,学术界论述颇详,但很少有学从情感出发去解读和挖掘其背后的东西,设身处地地理解司马迁的心灵世界。其实《史记》是太史公的心灵史诗,史蕴诗心,它超越了具体的史实和叙述层面;在“善恶报应”说和“天命观”论调的深层,包含着一位正直史学家对于不合理社会现象所作的非理性说明和不自觉的情感渗透,我们得细加琢磨方能领略其“得意忘言”的特殊旨趣,这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7.
《史记三家注·酷吏列传》于“在彼不在此”一句之后注云“在道德,不在严酷”,奠定了后世对酷吏严刑峻法的批评,但是忽略了司马迁为酷吏及循吏这两类官吏作传的目的。太史公以史家之笔直述酷吏的言行,并非为简单揭露吏治的黑暗。结合《循吏列传》以及《太史公自序》可知,太史公所云“在彼不在此”应理解为强调吏治对于政治统治的重要性,而非前人所云道德。  相似文献   

18.
《史记》中记载,司马迁在著述时曾流泪垂涕各一,废书而叹了三次,这叹息声和泪水,正当是史公在对两千年历史的观照中由时代冲击所流露的深沉感慨,同时,现实中的个人遭遇也是司马迁流涕和哀叹的重要原因。而司马迁的这三次"废书而叹"和两次流涕正是他感情的直接发抒和发泄,因此这叹息和流泪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和抒情意味。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联系历代贤圣之遭际与其作品产生的关系来印证,从而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发愤著书”说.以达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警戒社会、启发人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倾注了自己一生心血所著的《史记》中,司马迁通过对不同君臣关系的描写,表达了他的君臣观。司马迁向往一种君臣和谐的关系,主张君臣平等,君王应有容人的气度,君王有过失,大臣应犯颜直谏,面对昏君暴君,大臣应有自己的分析和选择,不应愚忠。司马迁的君臣观与孔孟的君臣观相近,闪烁着民主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