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旧范式下的民间文学研究主要关注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以及主体性,但忽视了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借鉴西方最新理论成果,构建民间文学的生活理论,重视情境和表演之于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东方文学的整体是由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构成的。东方民间文学是东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学是所有民族文学的母体,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部民间文学作品和一部作家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民间文学传统或者口头传统与一个民族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东方各国的民间文学共同构成了东方民间文学的实质内容,是东方民间文学作品描述和理论探讨的基础。目前东方民间文学的研究状况还基本处于“一国民间文学”的阶段。各国的研究状况很不平衡。研究东方民间文学要关注民间文学的口头传统。重复和程式化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东方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既要吸收和继承东方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些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还要吸收民间文学界的理论成果。并以东方各国一国民间文学研究为基础.逐步建构东方民间文学的理论结构和体系。  相似文献   

3.
《白鹿原》对民间文学资源的利用,有对白鹿传说的移植、对民间机智人物的改造发展和对白蛇传故事的变形暗用等多种形式。用世界文学的眼光对《白鹿原》利用的民间文学资源加以观照,发现这些民间文学资源往往是世界性的文学母题或原型,深入揭示了人类普遍的欲求、理想和心理状态,因此显然具有世界性因素。《白鹿原》对民间文学资源利用的成功,对我国当代作家的创作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文学园地中有一支奇葩—民间文学,它源远流长,富有旺盛的生命力,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在文学领域中大放异彩。其中许多作品,如《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在流传过程中得以不断丰富,影响甚大,被改编成为各种文学艺术形式,成为其他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连云港地区“土生土长”的民间文学活力旺盛,传说故事、民歌民谣以及民间谚语层出不穷,至今已从广大城乡发掘出610多万字的口头讲、唱资料,经整理,编辑出版了《连云港民间传说》《连云港民间文学集成》等书,并有许多作品见载于全国各地报刊,发挥出荣乡、存史、益世、怡人的巨大作用,其间凝聚着连云港人祖祖辈辈长盛不衰的文学智慧和艺术才能。  相似文献   

6.
20 0 2年 77岁的谭达先 ,是澳籍华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家 ,在民间文学领域持续研究了半个世纪 ,出版著作与作品选四十二部 ,其代表作为《中国民间文学理论丛书》一套八本 ,《民间文学知识丛书》 (含《民间文学概论修定本》、《讲唱文学·元杂剧·民间文学》、《中国传说概论》、《中国四大传说新论》、《中国描述性传说概论》等五本 )、《中国婚嫁仪式歌谣研究》、《民间文学与元杂剧》、《谭达先民间文学论文集》等。晚霞艳红的谭达先 ,身居南半球万里之外的澳大利亚悉尼市 ,心萦中国民间文学 ,捧出 2 0、 2 1世纪之交的四大代表作《中国二…  相似文献   

7.
民间文学是历代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和流传的最古老的文学。它不仅有文学、美学价值,而且还有历史、科学、风俗及哲学价值。从研究民间文学的哲学价值入手可以探索其哲学思想渊源,研讨认识的本质,总结思维发展的规律,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结合蒙古族哲学思想史的研究状况,对民间文学的哲学价值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李卉 《教育与职业》2005,(36):96-97
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在全球化语境下面临着挑战。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方面,民间文学教学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民间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传达给学生的不应只是单纯的民间文学,而应是在教授文学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培养其民族传统文化素质,使学生在全球化语境下既能做民族文化的守夜人,又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9.
刘万章不仅搜集与整理了数量可观的民间文学作品,而且还对民间文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他指出民间文学具有多重价值,如历史、教育、文学等方面都有研究资料价值。其次,民间文学含有新的文学类型。他还提出了有关搜集和整理民间文学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民间文学是文学之渊薮,中国的作家文学源于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源远流长,题材广泛.民间文学的二度创作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文学事业发展的需要.民间文学的二度创作应遵循其艺术规律,同时要积极吸收作家文学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取长补短,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民间文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型,以之为对象的《民间文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特色课程。目的在于通过讲授民间文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的原则、方法和技巧,使学生了解民间文学这一丰富的文学遗产,加深对中外民间文学艺术的了解。现有的民间文学教学存在着一系列弊端,可从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突出实践教学三方面对地方高校民间文学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进而提高学生们对民间文学的鉴赏、分析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文学的生命在于它是否与社会生活同轨,适应人们生活要求和艺术情趣的就能强健地生存发展下来.反之则淘汰于滚滚历史长河之中,这已成为一种共识了。文人文学如此,流传于民间的人们口头相传的民间文学也如此,目下,人们对民间文学颇有另眼,甚者认为它是“下贱的文学”、“原始的艺术”,终将消亡。我不以为然,下面就此谈谈浅见:一、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形,表达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文学。它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千百年来流传不断,体现了民间文学的巨大艺术生命力.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虽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但它们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而共同发展的。在文学史上我们不难看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几度融合。从民间采来的《国风》成为我国诗的总源头,在它的基础上产生了“离骚体”;东汉流传的诗,至六朝以后.多采用乐府民歌古题,风格亦近似民歌;唐宋词、最早起源于可以歌唱的民间歌曲,许多词的名称及风格颇受民歌影响;到元代,“书会文人”在勾栏瓦肆创作的元杂剧(元曲)影响一代文坛,其实曲也与北方各民族民  相似文献   

13.
谭达先是一位文化奇人。生于中国广西玉林 ,学术成长于广州 ,结学术硕果于香港和澳大利亚 ,79岁高龄而笔耕不辍 ,学术著作一本接一本陆续问世。2 0 0 3年 10月 ,《论港澳台民间文学》和《论中国民间文学》 ,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作为《人参娃丛书·中国民间文化前沿论丛》出版。这是他的第 4 0和 4 1本书。知人论书。这里先介绍谭达先其人 ,再评论《论港澳台民间文学》此书。民间文学是“草根文学”。天涯处处有芳草 ,人间群群有歌谣故事谚语等等民间文学。谭达先是一位“草根学者” ,所好者草根文学 ,所钻研者也是草根文学。草生那方那方绿茵…  相似文献   

14.
从严格意义上去讲,儿童文学与民间文学是两种不同范畴的文学。儿童文学是属于作家个人创作的书面文学,而民间文学则是以人民大众的集体口头创作为特征的文学。它们虽然有这样的区别,但是儿童文学与民间文学之间却有着一种天然的血肉联系。中外各国的文学发展的历史证明,民间文学常常象乳汁一样滋养着儿童文学,使它不断地得到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5.
民间文学是一种与文人作家之书面文学有区别的“立体性”文学,它是民众生活经验、审美情趣和文化情境的文学表现形式,有着自己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全文以庆元廊桥的民间文学为例,探讨民间文学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 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产生变异的原因,钟敬文同志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段宝林同志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学概要》、乌丙安同志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中国民间文学刊授大学的刊授教材《民间文学原理》所揭示的均不外乎这样四点: 第一、民间文学作品是依靠记忆保存的,因之便导致了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第二、民间文学作品的创作者没有创作权的观念,作品无所谓属于谁所有,从而  相似文献   

17.
早期浪漫主义者非常注重对民间文学的整理和模仿 ,浪漫主义文学无论是在题材与内容上 ,还是在语言和艺术手法上 ,对民间文学都有很多借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关 ,同时也与浪漫主义的发展过程有关 ,与民族解放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18.
尚德是民间文学思想内容的主旋律,深入挖掘民间文学德育资源不仅可以诠释其文学价值,还有助于实现德育价值的开发利用,进而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提升道德水平,对于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民间文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却从来没有固定在一定的模式中,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的发展,民间文学无论是内容、形式、创作方法还是社会作用、流传方式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尤其是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民的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时代,民间文学在各个方面的演化速度越来越快,表现出了许多和以往不同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20.
民间文学的魅力给司马迁的童年增添了神奇的色彩,“二十壮游”使司马迁深得民间文学的底蕴。《史记》中充盈着民间文学的鲜活气息:神话传说直接入文,赋予历史人物神的灵性;民间故事、传说使人物形象富于传奇性;谚语、俗语或表现人物的性格品格,或是风土人性的浓缩。《史记》几乎包容了所有的民间文学样式,是司马迁对史学史、文学史和民俗史上的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