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从四个方面阐述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他提倡的教育“无目的”其实是“有目的”:严格区分教育的内部目的和外部目的,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是外部强加的;着力于教育的现时性;注重教育的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其教育目的观对我国的现行教育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主体性教育讨论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观的重构。主体性教育的讨论,围绕教育实践中如何处理个体与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试图将以往过于强调社会本位的价值观转变为更加重视个体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优化、和谐组合。  相似文献   

3.
质疑经济法社会本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济法法本位的主流观点是社会本位,但这种观点却缺乏严谨的论证。本文从分析“本位”和“社会”的概念出发,对“社会本位”加以剖析,以论证经济法的法本位并非社会本位,并提出一种新的观点--“发展本位”。  相似文献   

4.
教育制度背后隐含着社会的孩子观:孩子是什么、应该成为什么,这些观念决定或影响着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如果教育出问题,原因或者是人们的孩子观与社会的实际状况不相适应,或者是制度本身偏离了人们的孩子观。近代以来,在中国居支配地位的孩子观经历了一个从“家族本位”到“民族国家本位”再到“家庭—民族国家本位”的演变过程,近代教育制度也在这种观  相似文献   

5.
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社会秩序论主要是关于社会结构和维持的问题,核心是社会和谐;社会进步论主要是说明社会变迁和发展的问题,他认为人的理性决定社会变迁和发展,人类理性发展的“三阶段”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阶段”。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大学形成了以蔡元培为代表的认识论、张伯苓为代表的政治论和以梅贻琦为代表的人本论等三种不同价值归依的大学使命观。认识论以高深学术为本位,遵循高深知识的逻辑演绎大学使命;政治论以社会为本位,围绕"公""能"教育阐释大学价值;人本论则以个体为本位,通过通才教育诠释现代大学理念。这三种大学使命观,对当今中国大学的办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代教师教育》2016,(2):12-16
科学主义教师教育思想是基于科学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系统化的教师教育思想体系,主要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维度塑造和影响了教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凸显出科学本位的教师教育观、标准本位的教师质量观、实证本位的教育研究观、知识本位的课程设计观、学者本位的教育主体观、讲授本位的教学实施观、控制本位的教师发展观等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一直存在着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上的分歧。长期以来我国制定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主要着眼于高职的社会功能,即教育的工具价值;而忽视了教育的主体价值,即个体价值。本文借鉴新人文主义理论中关于个体本位的观点,阐述了回归个体本位价值导向的理论基础,进而论述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回归个体本位的必要性和所应具有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教育目的”是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教育活动的方向性的指导与最终归宿。而对于教育目的最终指向是“社会”还是“人”,其中就渗透了个人对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个人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本文从哲学层面分析了教育目的与价值取向的内涵,并对我国历史上存在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以及中间形式的教育目的观进行了梳理与反思。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依据当前我国的国情、“人”的发展要求以及教育的规律,我们应该确立培养“人”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论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中反映儒家教育价值观的“学而优则仕”,其教育价值取向究竟是社会本位还是个人本位,长期以来学界一直对此有争论。从“学而优则仕”的语义、“学”与“仕”的关系以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背景下其本身的理论缺憾等3个方面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孔子“学而优则仕”的观点蕴涵的是一种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具体考察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个体发展的现实状况,理性分析中国教育目的观发展的内在逻辑,论证“促进个体差异发展”这一教育命题的合理性。提出:“自由个性”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发展的理想形态的设计;促进个体差异发展是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强烈呼唤;发展个性独特性是当代中国人发展的现实追求;促进个体差异发展和发展个性独特性既是教育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的积极回应,更是教育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走向。通过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两个维度——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知识本位与生命本位的对比分析,论证促进个性发展是教育目的逻辑发展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12.
教育制度背后隐含着社会的孩子观:孩子是什么、应该成为什么,这些观念决定或影响着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如果教育出问题,原因或是人们的孩子观与社会的实际状况不相适应,或是制度本身偏离了人们的孩子观。 近代以来,在中国居支配地位的孩子观经历了一个从“家族本位”到“民族国家本位”再到“家庭—民族国家本位”的演变过程,近代教育制度也在这种观念脉络中建立并演变。  相似文献   

13.
论教育之目的刘兆宇河南省南阳师专教育教研室近几年,教育理论界讨论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时,对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也作了分析,有人主张社会本位,有人主张个体本位,有人调和折衷。最后,折衷的观点占了上风。我们认为,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很少纯而又纯的社会本位做...  相似文献   

14.
1.“综合能力”及其“综合”的三种基本类型。所谓“综合能力”,是指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的能力。“综合”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学科本位综合”、“社会本位综合”和“经验本位综合”。“学科本位综合”核心主要源于学科,它试图打破或超越各学科自身固有的逻辑,形成一种把不同学科内容有机整合为一体的新的逻辑。“社会本位综合”是指以源于社会生活的问题为整合的核心,其目的是使学习者适应或改进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本位综合”是指以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学习者的需要和动机、学习者的兴趣和心理发展为整合的核心,其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经验增长和人格发展。  相似文献   

15.
儿童读经之争的背后——试论当前幼儿教育的观念混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幼儿读经,众人观点不一。本文试从文化学(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近代民主)、教育学(“有为”的教育与“无为”的教育)以及人们的价值观(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的角度,探讨当前幼儿读经争论背后存在的观念冲突,以期理清人们对幼儿读经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杜威教育思想的社会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以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身份在上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历史舞台,扮演了重要的教育思潮的变革和推动角色,也成就了杜威在现代教育阵营中的核心人物地位。在以往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以杜威的教育哲学观、教育过程观以及杜威基本思想解读为主,认为杜威是儿童中心主义的代表,其教育思想属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本文试图再次从杜威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入手,呈现杜威教育观念中基于民主社会构建的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即基于社会有机体解释模式的教育起源论、作为社会进步的系统保障的教育功能观、积极社会建构的教育目的取向、社会本位取向的课程开发。  相似文献   

17.
“教育目的”是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本文分析了“教育目的”内涵的变化,并对历史上存在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以及中间形式的教育目的观进行了反思,进而思考了厘定教育目的的主体问题。笔者认为,教育目的观的选择应坚持社会目的和个人目的二者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有所取舍.就当前我国的国情和形势而言,我们的教育目的取向应更多地偏向社会目的。  相似文献   

18.
析创造教育的社会本位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的社会本位观过分强调个体适应社会的一面,忽视个体本身的发展价值。这种社会本位的教育使受教育的个性不能自由发展,阻碍了创造潜能的发挥,成为创造教育的障碍。创造教育是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关系的历史统一。创造教育的实现,在于促进教育的民主化与个性化。  相似文献   

19.
代表性“教育目的”现有三类:“人本位”、“社会本位”、“化本位”,从当代性看,这三类“教育目的”观正从冲突走向整合。“教育目的”的本质是为了人,发展人,生成人。  相似文献   

20.
胡振京 《教育学报》2005,1(4):36-40,64
教育负向功能观是一种侧重探讨教育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而较少论及其积极影响的观点。教育负向功能观可分为两种类型,其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批判制度化教育和构建非学校化社会两个方面。教育负向功能观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对更为深刻地理解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不过,这种观点具有较大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