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 漫画,是一种语言。因为它直观、简练,且生动、有趣,不需文字阐释即可达意和会意,因而它又是一种不受国界限制、民族限制的世界语,几乎全球共通。 而语言呢,又是一种工具。人们运用这一“工具”,可以表述,可以描绘,可以抒情,可以议论,可以推理,可以演绎…… 用文字构成的语言进行书面表达,可成诗,可成赋,可成词,可成曲,可成文。 为诗,如《诗经》,可为“风”,可为“雅”,可为“颂”。 为文,如《古文观止》,可为“序”(如《膝王阁序》、《兰亭集序》),可为“铭”(如《陋室铭》)可为“说”(如《爱莲说》、…  相似文献   

2.
杨均 《中国广播》2006,(7):31-33
节奏一词来源于音乐术语,指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节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音乐或诗歌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节奏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它源于生活,是一种客观规律的感官反映。当节奏呈现到一定的规律临界点,会出现共振的现象。也就是当人们与他所欣赏的音乐出现共  相似文献   

3.
没有刻意追求的功利之心,没有振聋发聩的豪言牡语,一对年轻夫妻用15年的青春岁月,把一大片荒芜沙漠变成了绿洲,人性美在沙海中闪光。获2005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录音报道《沙漠里飞出绿色的歌(上下篇)》(以下简称《绿色》)用广播特写的细腻和音响的魅力,讲述了一段令人感动、深思的人生传奇。  相似文献   

4.
“声音”无疑是广播最大的魅力与优势。声音包括“主持人(播音员)声音、同期声、音响、音乐”等,广播发展的历史曲线证明,音乐一直是广播节目的重要表现元素。“音乐”正是发挥广播优势的一种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5.
冯健 《中国广播》2012,(8):83-85
《永远的电波》这部作品在历史与现实的多维度音响时空中穿越、交错,时而现实,时而历史,形成鲜活现实感与厚重历史感交融的效果;将音乐、语言、音响交融在一起,多层面音响叠加、交错,延伸和拓展了听众的想像力,加深、加厚了故事的广度和力度,使整部作品既有现代感,又有岁月的沧桑感。  相似文献   

6.
广播广告的创意和制作,就是以声音为主要素材,将各种声音(包括语言、音乐、音响等)经过精心设计整合来表现广告内容,传播信息,引导消费。语言表意,音乐表情,音响表境。在广播频率的覆盖地域、收听群体等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广播广告策划、制作水平的高低对于广播广告的传播效果来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声音系统,也是广播传播的基本介质之一。音乐不仅在广播节目系统中占有很大比例,涉及各系列台的几乎所有直播和录播节目,而且作为节目构成要素之一,以各种形态进入节目制作过程,成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节目音乐;当音乐经过电声技术处理,并列入广播节目序列时,音乐编辑(包括节目主持人)利用手头掌握的这部分节目音乐又可以创造性地制作出具有广播特性的作品——音乐节目。本文就广播中的“节目音乐”和“音乐节目”特征及其作用等问题进行探究。一、节目音乐的形态、作用及其美感效应。当音乐与语言、音响等相…  相似文献   

8.
对于媒介世界而言,任何一种重大媒介技术的发展都意味着相当大程度上媒介利益、媒介关系和媒介经营理念的重构和再造。美国媒体市场流变因其发展的先锋地位对全球媒介市场都有启示。2005年对美国媒体来说是纵横捭阖、博弈与消长共生的一年。2005年7至8月间,美国商业媒体(American Business Media)责成美国媒体市场权威专业调查机构福特斯调查公司(Forrest Research Inc.),对美国主要媒体和公司的商贸(Business to Business)营销商进行市场调查,在867份包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CNN、《时代杂志》等主流媒体在内的21种产业领域答卷之基础上形成了市场调查报告。  相似文献   

9.
声音是广播的载体。许多业界人士认为,除了播音员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之外,广播音响或广播的声音元素主要包括人声(记者的现场口播和采访对象的声音等,这是第一音源)、音乐(第二音源)、音效(介于人声与音乐之外的一切声音,是第三音源)。对于广播新闻来说,除了各种介质传播的新闻所具有的共同品质外,  相似文献   

10.
有两种戏剧,一种是矛盾冲突强烈而紧凑,戏剧主干十分突出,故能从头至尾紧紧抓住观众,使人喘不过气,从而受到它的感染;另一种则相对散漫一些.在戏剧情节的进展中融人了更多的抒情或诗化的内容,让人在欣赏过程中浮想联翩,得到更广泛的艺术体验.前者如挺拔的白杨,后者则更像婀娜的杨柳.如以十九世纪俄罗斯的戏剧作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或可归于前者,契诃夫的《樱桃园》、《海鸥》、《万尼亚舅舅》等则都属于后者.广播剧《热血男儿》(原作:杜冶秋;编剧:杨展业;导演:雷国芬;音乐、音响:杨树华)虽说题目充满阳刚…  相似文献   

11.
纯声音的艺术为广播剧作了界定。 声音即涵盖了有声世界里的语言、音乐和音响,确切地讲作为纯声音艺术的广播剧而言,则需按听觉艺术的规律--音响语汇来创作剧本、制作节目。简言之,它应该是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完全以广播传播媒介来展现听党魁力的一门艺术。 作为音响编辑,就近几年来参与的立体声广播剧的制作,我发现这些剧本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为声音空间创造了无限的可塑性,由此使音响设计在听觉艺术中发挥了它的特殊效应。 例如,广播剧《世纪之声》在音响设计上,突出了写意性、抒情性、寓意性、象征性和特写的审美价值。用不…  相似文献   

12.
李宏 《中国广播》2014,(4):88-93
由芬兰国家电台哈里·胡赫塔马基采制的广播特写《乡下别墅--农村音画》获得了2008年欧洲奖广播特写类提名奖。特写像一部电影,用音响创造出一个个镜头。这个特写展示了芬兰夏天的农村画卷和芬兰人夏天在乡下度假的悠闲生活,它秉承哈里的一贯风格,不只是用音响展示,还在用音响思考,用音响记录芬兰的文化和传统,梳理芬兰人文化传统的演变和继承。  相似文献   

13.
1999年澳门回归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二十六集系列广播特写《澳门故事》。节目包括人物篇、风情篇和风云篇三个篇章。这个节目的特点是:追求纪实风格,真实反映澳门的风土人情。为了体现节目的风格,在制作时,运用了大量的音响。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有声语言来表述作品内容,不大注意发挥音响的。作用其实能够表述作品内容的远不止是语言录音,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都具有这个功能。《澳门故事》的制作就体现了用真实音响来叙述整个作品内容的特点。这些音响大都是记者采访时录下的。如,咖啡馆的交谈声、炉子烧水声、倒水声,赛…  相似文献   

14.
蒋迪 《大观周刊》2011,(21):133-134
《蝇王》讲述了一群流落到孤岛的孩子企图自创有序的统治,但终困缺乏文明理性而倒退到野蛮和兽性的故事。分化到两个阵营的孩子各自选择了人性善和人性恶的一面,模糊了有关人的本质的界定。各自认为对的预定目标却总在他人那里被消解,孩子们选择用狂欢来应对世界的荒诞。人性恶是一种原罪,但可以通过文明和理性得到拯救。  相似文献   

15.
王金凤 《记者摇篮》2012,(11):52-53
一、广播新闻中音响的作用录音报道是广播新闻所特有的报道形式,它是将客观新闻事实的音响,经过选择录制而成的报道,所以说音响对于突出广播特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烘托深化主题在广播新闻中,我们常常用音响提示主题思想,阐明报道的中心内容,或者用音响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  相似文献   

16.
广播剧是一种以声音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审美主体(听众)是以听其声而如临其境,通过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想象,加入那个由各种声音幻化而成的艺术世界和审美客体,和创作者共同完成一个审美过程的。宇宙间人类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声音(语言、音乐、音响),都可以进入广播剧。早期的广播剧,多使用语言和音乐表情达意,近几年音响受到重视,作用不断加强。音响的涵盖面宽广,既可以和语言、音乐交相扶持相得益彰,也可以独立地表情达意,发挥其描绘环境、渲染气氛、刻划人物、塑造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反映时空变化的作用,以及承上启下…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广播播音研究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末。笔者从《广播播音》(Radio Announcing,1946)、《训练地方广播播音员》(raining the Local Announcer,1950)和《怎样为广播和电视播音》(Howto Announce for Radio and Television,1956)等三本美国早期的播音学著作入手,尝试分析美国早期播音研究的特点: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理论探讨综合性较强,技巧和修养品质并重等。  相似文献   

18.
王亚敏 《大观周刊》2010,(48):147-147
牛津英语7A第三单元reading是一节关于美国万圣节前夜的文章.这篇文章以信件方式用孩子的口吻向笔友介绍美国万圣节前夜孩子们的活动,初步向初中生展现了一节生动的美国的"鬼节"--万圣节.那么,为什么这个在中国看起来是很严肃甚至有点谈"鬼"色变的鬼节,在外国(西方国家尤其美国)却是所有节日中一个最受孩子欢迎的节日呢?本文通过展示万圣节和中元节的传说与文化习俗,进而阐明由万圣节所反映出来的中美文化习俗差异.  相似文献   

19.
广播剧是声音的艺术,其三要素语言、音乐、音响如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目前,在广播剧的制作中,对语言和音乐的重视自不赘言,而对音响效果的重视远远不够。 美国大片在音响制作上的执著与考究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拯救大兵瑞恩》中子弹打在坦克装甲上的尖啸声,《魔鬼与黑暗》中那头杀人狮从喉咙深处发出的低吼,《侏罗纪公园》里霸王龙令人震撼的沉重脚步声……启迪我们对广播剧的音响艺术不能等闲视之。 广播剧通过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甚至修养,还通过动作音响来补充和完善人物形象、通过动作音响洞悉人物的情感世界,运用环境音响  相似文献   

20.
呼吁式报道作为一种新闻的报道方式,频频见于报端。《吕忠梅代表:救救长江》(新华社)、《一名小学择校生家长:救救孩子吧》(中国青年报)、《湖南常德政协:救救城区水塘湿地》(人民政协报),这些报道从亟待解决事物和难题入手,大声疾呼,有着极大的震撼力。 呼吁式报道特征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