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年来,"底层文学"的写作及论争如火如荼,"底层"这个词频繁出现于公众视野。本文从底层文学出现的原因,底层文学的研究现状,底层文学出现的意义和局限,以及底层文学面临的出路等方面进行阐释,试图重拾人们一度冷却的底层审美热情。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底层文学"的写作及论争如火如荼,"底层"这个词频繁出现于公众视野。本文从底层文学出现的原因,底层文学的研究现状,底层文学出现的意义和局限,以及底层文学面临的出路等方面进行阐释,试图重拾人们一度冷却的底层审美热情。  相似文献   

3.
自从2001年美国学者J·希里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一文问世以来,“文学终结”就成为中国学界的一枚重磅炸弹,引起了学界的激烈争论。十余年过去了,当这场论争冷却下来时.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对这次论争作仔细的梳理及反思。文章试从“文学终结论”的缘起、对“文学终结”理解的错位、错位基础上的论争几个方面展开,力图对这次论争勾勒出较为完整的图景,并试图概括此次论争的背景及对此次论争本身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4.
底层叙事     
2004年以来,底层写作或底层叙事这一词语频频出现于文学评论文章中,日益成为批评家热衷探讨的话题之一,并跻身于文学关键词之列.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新马华文文学关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论争从未断歇过。在论争中,现代主义渐渐为读者所接受,由此发展成为与世界文学潮流相接轨的"东方现代主义"。文章通过梳理这场论争的来龙去脉,旨在厘清这场"现实与现代之争"对新马华文文学研究之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下,"民间书写"无疑已经成为当代许多作家广泛关注的一个文学话题,从中可以看到民间文化形态的种种起伏与变化。祭鸿的文学写作以一贯的姿态表达着自己的这种文学经验,真实地讲述出当代民间社会生活的万千面貌和底层人们的情绪世界,完整体现了一种理想的审美风格,在当代文学多元与多层面的书写语境中大放异彩,实现了诗性与审美的有机整合。这种文化意识和文化价值代表了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对自身价值的一种理性思考,也为文学写作拓展了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7.
持续两年之久的人文精神论争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它始于《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发表的《旷野上的废墟一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其导火索是发轫者所认为的文学危机。这场论争引发了很多层面的歧义。本文对这场论争的核心问题进行了考察和梳理,并对其人文思想背景进行了深入考量。  相似文献   

8.
通过梳理综合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联两个口号之争之前的文学论争情况,表明周扬与胡风的两个口号之争是这些论争的必然结局,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中共与第三国际之间矛盾的一个缩影。在这段历史中,两个口号之争更多落入一种喜剧性结局。  相似文献   

9.
文学经典问题的论争起源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至今仍是一个分歧很大的学术话题.在当下中国的学术界,对于文学经典是如何建构的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甚至在文学经典的一些基本的概念上亦莫衷一是.文学经典的探讨有多种不同的视角,分别可以从不同的历史环节加以论证,从文学经典研究的梳理出发,试图以一种话语实践的视角,以阐释为核心而贯穿文学经典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而沟通审美本质论和权力建构论的沟壑,并进一步重申文学经典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底层文学"在新世纪作为一种文学潮流影响越来越大,对于它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有必要弄清楚它的脉络和发展历程。在众多的文献中梳理各家观点,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一思潮,可以弄清这一文学潮流及学术研究的总体面貌,并为推进有关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谈论是指人们以言谈的方式进行交谈,分析和阐明事理。广义之谈论除此之外,它还应包括清谈、清议、言论、辩论、讲论、口论等在内。文论是指因参与论辩需要而以书面语言创作的论体文。魏晋的谈论和文论关系密切,它们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并出现繁荣的局面,其突出表现就是谈论的艺术化和文论的论辨化。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九十年代围绕《红与黑》汉译展开的大讨论,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留给我们诸多的思考与启迪。本文通过回顾此次世纪大讨论在翻译的道德批评、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深化对文学翻译及翻译批评的认识、文学翻译批评形式的拓展、对翻译批评者素质的要求以及翻译的理论意识的建设等六方面的贡献,阐明其在文学翻译的理论意识与理论建设上的积极作用,和对我国的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批评事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essay I explore the tensions between the static nature of standardised assessment and the dynamic student-focussed approach to appreciating literature that I value. I have closely analysed two of a series of lessons on the gothic literary genre taught by a student teacher on her first placement. By reflecting critically on my own journey as a teacher and by drawing on the recent debate surrounding the inculcation of genre theory in the curriculum, this essay aims to explore the way that such standard-based reforms can shape and mould the topic.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愈来愈高。可许多教师由于缺少专家、名师的引领,缺少系统完整的培训,容易囿于习惯思维,在日常教学中拿着新教材,走着传统教学的老路,而且教学过程中捉襟见肘的现象也不少见。因此,教师亟需自我发展,提升能力,以适应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作者之死是解构主义文论的一个论题。对此人们讨论颇多,然而多局限于解构主义内部作具体分析。事实上,作者之死虽然是解构主义的论题,但是它的提出绝非偶然和突兀,它是近现代西方文论范式转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1930年代,老舍在文学创作上,呈现出向左翼功利性文学观念倾斜和对原有启蒙文学观念恪守的双重特点.一方面,老舍将艺术视野收回到严肃的现实,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角度批判现实,颂扬革命,从而增强了其作品的时代性.另一方面,老舍并没有忽视文学的审美特质,仍然注重对艺术规律的强调,坚持国民性批判的启蒙文学主题.这样,老舍在早期文化批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社会批判的力度,从而使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创作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7.
“对话”是谈及柏拉图文论时永远避不开的一个重要话题,柏拉图把它提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灵活地运用于学术讨论。柏拉图文艺对话的成因与柏拉图本人在“对话”中缺席的原因是多重的,既有浅层,又有深层,并且这种形式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文学经典的讨论曾一度是文学理论界最热的话题。直到今天,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及重构问题仍是学术界不同学科共同关注的前沿论题。究其原因,是世纪之交文学转型期的出现导致了"经典"的论争不断。世纪之交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社会已逐渐步入消费文化时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国际交往政策、文化交往政策、教育制度和学术制度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当前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探讨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及重构问题就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代文学批评: 回眸与进路一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的当代文学批评, 经历了80 年代的后政向批评( 包括反思批评、审美批评、新启蒙批评等) , 90 年代的􀀂 饭碗 批评( 包括学科批评、市场或媒体批评等) , 世纪之交的文化批评( 主要呈现为大众审美的消费文化批评, 且仍在与文学自律的努力处于论争中) 。这一简略回眸显现出知识分子批评在这一过程中的显隐曲线和某种被遮蔽状态! ! ! 80 年代走向活跃, 90 年代基本边缘, 而世纪之交则不在人们关于当代文化批评讨论的视界中。然而事实上, 国际性的当代文化批评思潮提供了一种非常的可能, 知识分子批评, 或曰作为知识分子批评的文化批评乃是当代文学批评的十分重要的进路之一。  相似文献   

20.
媒体批评具有与传统文学批评不同的特征。首先,媒体批评的主体泛化,批评意图多元化;其次,媒体批评的批评对象是文坛新动向、有争议性的文学话题、能吸引大众注意力的文学热点、焦点问题等:最后,媒体批评的接受过程呈现出开放互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