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与柬埔寨人民的友谊是在历史中形成的,除了政府间交往关系外,还有非政府间交往即民间交往都对这种友谊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然而学界历来极不重视对民间交往的研究,所以少有学者对中国与柬埔寨在历史上的民间交往作系统论述。本文从三方面对清朝以前的中柬民间交往作一梳理,请惠予指正。  相似文献   

2.
日本历史上的"江户(今东京)幕府"(也称德川幕府)成立之前,中国与日本曾签订过特许贸易条约,规定持有中国发给的称为"勘合符"特许证的,才能允许通商贸易.这种贸易虽然中断,但两国的民间仍有贸易往来.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德川幕府为防止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实行锁国,禁止天主教的传播及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西方国家船只在日本港口贸易,也不准本国商人远航海外.但是,幕府唯独允许中国、荷兰商船来日贸易,集中在日本长崎,一带进行,幕府把长崎定为直辖领地,设置长崎奉行(即地方行政长官),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中国船运往日本的,除有生丝、丝织品、药品、糖类、矿物、染料等货物外,还运去大量中文书籍,这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幕府在长  相似文献   

3.
人教社2003年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介绍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实行锁国政策时写到:“日本成为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只同中国、朝鲜、荷兰保持着有限的贸易关系。”日本锁国之后,还留下了惟一的一个对外交往通道,那就是允许在九州的长崎  相似文献   

4.
中日间的海路交往最初是经由朝鲜半岛间接进行的。自两汉至南北朝,中日邦交实际上是一种宗主与“藩属”的关系。约自公元5世纪起,直接交往日渐频繁,致使隋唐时期的中日邦交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蜜月”状态。日本通过大量派遣使团和留学生来华,使中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典章制度和思想文化进一步传人日本,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宋元时期,中日海路交往和邦交关系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对外贸易,尤其是民间贸易上。中古后期的明清两朝,一方面,中日邦交关系因倭寇为患、丰臣秀吉侵朝、西方殖民者东来及中国的“禁海”和日本的“锁国”等因素而渐趋疏远,另方面,中日双方的民间外贸活动却更加发达。近代以来,由于日本不断对外扩张侵略,中日之间长期的、以友好为主线条的邦交关系遭到严重破坏,一度几无邦交可言。1972年复交后,中日关系虽有新的发展,却不无隐患。  相似文献   

5.
9-11世纪,中日交往形式发生重大变化,双方交往重心逐渐从官方转向民间。两国官方的交往,自公元847年最后一批遣唐使返回日本到明万历年间册封丰臣秀吉,整整停滞了几个世纪,但作为一衣带水的友邻国家,双方非官方的交流一直未有停歇。官方交往无法复兴,中日各自的新变化、新信息只能通过民间交往的渠道深入到各个阶层,这也使中日交往的重心从官方转移到民间,中日交往的动因从政治转变为经济文化,其中最显著、最具体的变化就体现在中日交往人群上。文中分析了9-11世纪中日交往方式的转变以及中日民间交往的特征,从僧侣、商人、工匠等多个民间领域拼凑出中日民间交往的巨大关系网络,深入探索在中日漫长的交往进程中,民间交流对于官方交往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清末教育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教育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商丽浩田正平中国清朝末年和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是两国新旧教育的交替时期。19世纪中叶,西方的兵轮伴随西方文明鼓浪而来,势不可挡。1842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迫使中国门户开放;1853年,美国培理舰队驶进日...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在这几千年中,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清朝康乾时期的“文字狱”,更有多次改朝换代兵荒马乱的战火连绵,但中国文化为何能一脉相承、绵延不绝宁一句话,因为它根植在民间。  相似文献   

8.
自清入关至乾隆时期,清朝为了“安定蒙古、稳控西藏”的政治目的,优崇和扶持藏地的喇嘛黄教。皇室的这一政治政策却使得原本就具有甚强渗透力的藏传佛教文化在内地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再加上民间交往和朝贡贸易、茶马互市等带来的契机,藏传佛教文化在内地的发展很快又见新潮。  相似文献   

9.
两言 《神州学人》2006,(2):43-43
1985年,中国政府将一对“和平少女像”雕塑中的一座赠送给了日本长崎平和公园,以表达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期待中日友好的真诚愿望。在日本长崎平和公园,有许多来自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雕塑,寄予人们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心愿。日本长崎平和公园雕塑@两言  相似文献   

10.
2007年4月11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日本,这是中日双方就如何开始重新对话,消除不信任感做出的有益尝试,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融冰之旅"。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民主官促",即民间交往为主,官方促进并重的交往模式就显得格外重要,文章将对"民主官促"模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做出论述。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一般认为,明末清初,日本长崎是旅日华侨的发祥地。日本元禄年间(1688——1703年),旅居长崎的中国人约有10000人,元禄九年(1696年)长崎市的总人口为64523人,当时旅居长崎的中国人占该市总人口的近1/6,而福建籍华侨人数居于优势。例如,17世纪70年代,在长崎的华侨四个地缘性乡帮(三江帮、泉漳帮、福州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以中国为主要贸易对象的东西方白银贸易迅速发展;中国币制发生重大变革;中国铜钱广泛流通于日本等东亚地区;清朝取代明朝成为朝贡体制的核心。该时期政治、经济、币制的变动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日本近世以金、银、钱为主要币种的货币制度的建立,从而奠定了日本近代货币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于颖撰文《舞龙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以长崎舞龙为中心》探讨了中国舞龙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指出,日本长崎舞蛹的历史可以推溯到日本元禄时代以前。古代唐人(中国人)从大陆渡日,1577年以后,由于唐船的入港,唐人越来越多,逐渐入籍成长崎人。由于唐人居住集中,基本按中国人的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14.
清朝前期,清日贸易达到顶峰,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主的下层民众广泛投入到对日贸易的洪流中,这一贸易交往时期反映清朝形象的《清俗纪闻》应运而生。书中大量记载了东南沿海底层海商胥民的生活习俗,通过其饮食部分与同时期同地区的《随园食单》多方比较,发现东南沿海地区的汉族士绅与满清统治集团在饮食文化上发生合流,然沿海下层社会却与清朝统治集团在饮食文化发生着分离,最终导致东南沿海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思想文化的分层,形成其独特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日本是近邻,当中隔着黄海。在明朝和清朝时期,许多日本海盗,乘船在中国沿海登陆,骚扰江苏、浙江、福建一带的居民。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所以称这些海盗为“倭寇”。到近代,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国人对日本侵略军深恶痛绝,把他们比作魔鬼,称他们为“鬼子”。  相似文献   

16.
“清代野史”的史学地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的“野史”是代表中国封建社会野史发展过程的最后阶段,是中国野史集大成之作。上海书店印行的《清朝野史大观》一书,是“清一代野史的总汇”(《清朝野史大观·编辑凡例》)。此著篇幅浩繁,经过编辑,悉心编纂总其成为五类十二卷,即清官遗闻、清朝史料、清人逸事、清朝艺苑、清代述异等五个部分。各部均分用二卷或四卷来论述。对《清朝野史大观》的宏观研究,是对中国史学研究的一个有益的补充。要通过我们的研究,去粗取精,寻回中华民族广泛留存民间的史学瑰宝,以弘扬我中华悠久流传民间之野史文化,这对研究祖国历史文化将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单元导读】从1840年到1901年,是清朝统治走向崩溃的时期。这60多年的时间.中国发生了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国家政治生活、人民经济生活、对外交往、思想化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时期明显地表现出与明清时期截然不同的阶段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红十字会诞生于1904年3月10日,历经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堪称近代以来历史最为悠久的民间社团。作为国际性民间慈善组织,中国红十字会以人道主义为宗旨,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把“博爱”甘霖洒满人间。遗憾的是,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寥寥,微不足道,这与红十会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极不相  相似文献   

19.
【专题导读】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唐朝时期海路及陆路的对外交往都很兴盛.宋元则以海路为主。明中期以后,闭关自守局面形成,中西文明差距急剧扩大。鸦片战争失败后,随着《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签订,清朝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外交能力,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此后,中国在外交上长期处于弱国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  相似文献   

20.
针祭,是日本从江户初期开始兴起的一个民间节日,它的原型是中国的社日。对针的崇拜在我们看来虽有些不可思议,但却恰好从民俗学的角度展现了该时期日本人的即物主义价值观。本文试阐明针祭的中国原型及日本元素并联系多神信仰这一日本本土思想根源结合江户初期特定历史背景来论证日本人即物主义价值观同时是说明日本对外来文化吸收时的融合性,以就商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