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经常写文章的人,都应该选取自己最熟悉、或者感触最深、最有话说的人和事来写;要根据自己的驾驭能力和透视程度来确定题目,尽可能把要写的人和事或要说的理由写深写透;要尽可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写。切忌:贪多求大,面面俱到,空泛议论,人云亦云。如果把这篇文章拆分成几篇(题目分别为:这些单位的活力何在“,遭贬”质疑“,为他人作嫁衣”不好吗?谈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定位“,观念创新”浅议,用人机制应该创新,论“服务创新”,档案专业培训工作如何改革等)来写,把每一个题目写深写透,可能要比泛泛而谈的此文好得多  相似文献   

2.
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之中,都是生动活泼的。由量变到质变,有起有伏,波浪式地向前发展着。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求动,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写矛盾,写变化,反映出事物变动的新态势、新面貌,要写出动感来,要动静结合。动,要求对重要矛盾、关键情节和细节,展开详写,写深写透;静,要求对面上的材料,背景材料,简要概括,以烘云托月。该动的,要让它动起来;该静的,决不可大写特写,喧宾夺主。对作者来说,既要掌握概括浓缩静写的技巧,又要掌握动写的艺术,重要的是掌握动写艺术。另一层意思是,新闻事实 (信息 )是动的,生动活泼的…  相似文献   

3.
我们合作采写的消息《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山羊诞生》先后获西安市新闻一等奖,陕西省新闻一等奖、全国晚报新闻特等奖及2000年度中国新闻二等奖。回想当时采访时在羊圈度过的几个日夜,我们感慨颇深:科技新闻专业性强,要真正让读者看懂看透,喜闻乐见,就必须深人采访,自己先将新闻事件弄懂弄通,文章才能做深做透。 一、写科技新闻.自己要先成为“专家” 科技新闻难写在新闻界是公认的,由于专业性太强,容易写得生涩难懂,老百姓不爱看。而作为记者,面对大堆的专业术语,就必须敢于啃硬骨头,自己先成为专家。2000年6月12…  相似文献   

4.
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河北涿州市毋江水从时间上来讲,我算是新闻战线上一个老兵,可以总结诸多感受体会。但我感到体会最深的还是“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所谓“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就是指新近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典型人和典型事。这些“人和事”具有新闻报道价值,值得总结...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我相继在报刊上发表了~些杂文稿子。因自己是初学写杂文稿,当然不能与那些杂文高手相比,但为了与诸多文友交流,我想谈谈自己写杂文稿的几点体会。第一,要多写“枣核”社会中“两头尖”的人和事。杂文,以短小、活泼、锋利、集水为特点,是一种战斗的文体。因为我身在基层,所以若要想写好这类稿子,就必须对社会中的人和事进行“包打听”,特别是那些所谓“新闻人物”,就更应该特别留神。因为社会在任何时候,都是像枣核那样中间大两头小.所以作为身处“枣核”中间的大多数读者,其最感兴趣的就是“枣核的两个尖儿”,即社会…  相似文献   

6.
有心则灵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借用这句古话,联想自己新闻工作实践,使我感悟到一点:人不在精,有心则灵。 新闻业务工作千头万绪,概括起来主要是两项:写什么和怎么写。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做一个新闻战线上的“巧妇”,不但要学会做“饭”──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而且首先要会找“米”──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人们不难发现,身处同样一个环境,有的能找到很多“米”,有的就找不到“米”;有的把“米”当作砂子抛弃了,有的把砂子当作“米”拣来了。这些,大都与新闻敏感有关。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7.
简练,是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之一。如果新闻中充满那些空洞的概念和空泛的议论,语言冗长乏味,其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我们采写新闻稿件时,就应像高尔基曾经说过的,“要写得简练。紧凑,写最主要的东西,而且要写得像钉子钉进木头那样,一切都钻入读者的心中”。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为不少人写过书序,渐渐形成一些想法,认为写书序小能只对“书”,还应对“人”:只有先把作者说清楚了,才能让读者了解这本书为什么写,写些什么,有无一读的价值,以达到知人论书的地步;另一点想法是,必须把写序者本身也放进去,为什么写这篇序,对所序之书有何评论,能否和自己的学术观点相印证、甚至辩难一番,这样的书序才不流于空泛庸俗,且有味道,能起到导读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凡自学新闻写作的人,从入门到熟练都要经过一个短——长——短的过程。这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有人说,现在提倡写短新闻,短了不是很好吗?岂不知前边的短和后边的短有着质的区别。初学写作时候的短,是由于不懂、不会、不熟的原故,因而拿起笔来觉得没啥可写。枣核解板——两句。也不容易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新闻,偶尔抓住一个题材,也不知道该怎么写。这里有许多原因,如选材、提炼主题,写作技巧等。除了这些之外,我以为这和初学者不懂得采访的重要性有很大关系。常常由于不会采访,或采访不深,主题不明造成的。特别是基层通讯员利用业余时间学着写,自以为对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十分熟悉,看到一点,或听到一些,就动手写。由于对要写的人或事知之  相似文献   

10.
对于宣传 ,各有各的看法。有的人觉得对于那些要肯定的人和事 ,在宣传中肯定得越多 ,规模越大 ,说得越好 ,效果就会越好 ;对要否定的人和事 ,则在宣传中否定得越多 ,规模越大 ,说得越坏 ,效果就越好。但是 ,宣传是一门艺术 ,更是一门科学 ,谁违反了其中的规律 ,就会伤害自己本来想要肯定的人和事 ,或会帮助自己本来要否定的人和事 ,同时也会被自己挥舞的宣传之剑砍伤。有的人过分相信宣传的作用 ,其实宣传就是宣传 ,它不是事实本身。事实本身才是最有权威的 ,宣传要靠事实来打动人。宣传这件事 ,制作宣传品是掌握在管宣传的人手里的 ,但是接…  相似文献   

11.
新闻(消息)写作,不同于拉家常,也不同于写论文、写总结报告.它有自己的写作规律。规律之一就是:“立片言以居要”,“开门见山”,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最前头。这就是所谓的消息导语。它是消息开头的第一句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以文字形式表现自己或他人的思想感情,只有同时做到两点,文章才是真切的、活生生的: 一,作者的写作活动,首先是作者的真实心理活动;二,描写他人,刻画他人,首先是体察该人的真实思想、真实行为。 有一个常用词,叫作“真实”。以此要求作者,就是要忠于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要求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表现、描绘,就是要写得真实。有人问:在写作上什么最难?回答是:写像了最难,写真实了最难。“真”与“实”不是同一个概念。写“真”了,难;写“实”了,尤其难。“真”是指外观上的“大概齐”准确;“实”则是指内在的、精微的准确。…  相似文献   

13.
翻开自己的新闻作品剪贴本,我久久凝视着《教导营月夜射击成绩优秀》这篇《解放军报》头版头条新闻,情不自禁地回忆起37年前的一件往事:那是1959年3月19日下午,我们驻守在辽宁省庄河县的某师政治部,突然收到军报编辑部拍来的电报:从总参军训部门了解到,部队开训后遇到夜间射击过不了关的矛盾,你们师军士教导营在这方面成绩不错,请尽快写条新闻用电报发来。政治部副主任薛瑞云和宣传科长研究后,叫我这个宣传干事马上前去采访。他再三嘱咐我:一定把夜间射击训练写深写透,完成好军报这篇约稿。我走进师军士教导营,看见全营干部正…  相似文献   

14.
现在,报纸新闻出现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方面,不少新闻的采写摆脱了依从文件、简报的臼窠,深度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表面性平面化的新闻依然很多。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没有过好采访这一关,特别是没有解决怎样提问才能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怎样提问才能问得深、挖得透、写得实。这里面首先有一个如何创造一种和谐的交谈环境,使采访对象谈出记者所需要的东西来的问题。 笔者进入新闻界20年,在提问中既有比较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加上学习前人的经验,获得不少感悟,写在下面愿与同仁共同探讨。 要选好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电视评论?首先,它不是过去意义上的那种文字上的,或者是广播上的传统性的评论。它必须由典型事件引发议论,它的论据都必须来自对生活的实录。用来说理的电视画面,必须尽可能完整地保持生活本身特有的节奏和面貌。其次,它不是电视政论片。其三,不是电视成就片-因此可以说:电视评论片必须具备电视特点,是一种由典型引发议论,让生活本身说理的一种电视评论形式;要做到有画,用画说理,让生活本身说理。以上三条缺一不可。选题的契机即发议论的时机有三个制约因素:①党和政府下决心要解决的事情;②群众呼声极为强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七字标准     
梁衡 《新闻窗》2005,(1):34-34
现在各地都有大大小小的新闻评奖。到底什么样的稿算好稿,能得奖,无统一标准,也难有一刀切的标准。但就像好质量检查员手中总得有把卡尺一样,我自己看稿时一般是用这七个字来衡量:大、新、深、快、短、活、强。就是说:取材要大、达意要新、挖掘要深、抢发要快、文字要短、写法要活、效果要强。这七个字又可分成三组看,“大、新、深”是从内容方面要求;“快、短、  相似文献   

17.
我是1987年开始学写新闻稿件的。三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写了近150篇新闻稿件,分别被《工人日报》、《中国建材报》、《北京晚报》等报刊,电台采用。我所采写的新闻报道,大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是什么促使我有这样的热情来采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呢?是企业的新人新事。我们厂是个小厂,不足300人。近年来,厂里发生了深刻变化,涌现了不少新人新事,报道的题材还是很多的,但却没有人  相似文献   

18.
怎样才算把报道写好了?起码要具备新、短、深这三个特点。不仅一般的新闻如此,经济报道当然也是如此。我这里从新闻的角度着重讲一讲“深”的问题。要想深.我体会,有这样的几个办法;第一种办法,要有新的概括。你报道的问题和内容可能是人家已经报道过的,但是你有了新的概括,人家还会有一种“深”的感觉。例如我在1982年写的《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这篇报道,所讲的问题和材料并没有多少是全新的,但是我对水作为一种资源从三个角度——数量角度、质量角度、使用角度来加以概括,并且用了一种新的表述方式:数量──“无限的循环掩…  相似文献   

19.
怎样才能写出精彩的新闻导语?首先,要打破常规,善于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自由地写导语。俗话说:“文无定法”。写导语最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把鲜活的人和事套进格式当中。  相似文献   

20.
我刚开始写新闻稿时,总觉得自己的活动天地太小,找不到可写的人和事。有时看到报纸上、听到广播里报道的消息与自己周围发生的事相似,就后悔自己当初为啥不动笔去写。这证明不是自己周围没啥可写,而是不能发现和判断它的新闻价值。有时我也听到不少新鲜事儿,但因为自己不善于发掘这些新鲜事儿的潜在价值,它就被埋没了。我们每天不知要接触到多少人和事,有顺心的,也有不顺心的,顺心的令人高兴和振奋,不顺心的则使人生气和烦恼。但如果稍加留心,从这些人和事中也不难发现新闻。那是1979年秋天的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