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德性人文关怀本质是关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旨在为社会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完整、道德高尚的人。它丰富了青少年道德情感,提升了青少年灵魂本质。德育人文关怀要求青少年实现精神上的自律,引领青少年道德生活从道德理性出发。这对于青少年德性养成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培养道德情感、启迪理性自觉、引导精神自律、完善心灵和谐。  相似文献   

2.
道德自省是道德养成的重要途径,是自我德育的主要心理手段,最终服务于道德人格的形成。道德自省的四大决定因素(道德自我意识、道德知识、道德目标、道德情感)对于发挥道德自省的潜能,提高自省的自觉性和有效性,促使个体频繁、有效的进行道德自省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审美教育具有净化人的灵魂、培养人的高尚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格走向完善的作用,它同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技术共同构成教育的完整内容.德育是理性教育,而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将美育规律运用于道德课教学中,使该课程教学既富于理性又富于生动直观的情感,以达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道德人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人格研究批判继承教育家孟子理想道德人格思想,促进大学生道德情感发展为道德理性,构建优良品德心理结构,塑造理想道德人格。经实验表明,实验班的道德人格维度总体平均水平比对照班高。塑造理想道德人格是高校培养"四有"大学生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黄墨馨 《成才之路》2011,(11):23-23
青少年的德育,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德育常常孤立于学生生活之外。在德育的实施中,我们只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却忽略在学生生活的真实背景下进行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情感的培育,使得道德认知的教育与道德情感的培育,道德行为的养成处于分离状态。结果学生接受的是德育课程知识的因素(目的是为了对付考试),而真实的、丰富的学生生活的真谛被遮蔽了。这是德育实效性问题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6.
教育引起个体行为变化,个体的心理素质起到中介和过滤作用。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是制约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因素和性格因素,影响智育效果;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制约德育的实现。无论知识接受转化为智能的智育.还是道德情操养成的德育,都是教育受体的个体心理内化与外显的结果。心理素质教育和良好素质结构的完形,是教育效果最佳实现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德育过程是让受教育者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思想行为,产生一种心理情感变化的动态过程,它不能脱离情感的渗透和理性的认知。而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能够通过自身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达到心灵深处情感共鸣,从而直接影响到人的道德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8.
把思想品德课上成传教士的布道课,把学生看成知识的器皿,道德的传声筒,当作是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客体,从而采取封闭式、灌输型、成人化的单向训导,忽视了教育应该是双向主体的互动——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而德育应重在思想品德的内化。德育是一种与学生的交流对话,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情感的对话道德养成必须借助情感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东西,因为人的情感体验恰恰反映了人最真实的存在,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一种经历,如果没有这种个人的经历和由经历所构成的切身体验,那么个体就不可能对道德产生深刻的认同并进…  相似文献   

9.
论运用心理暗示法优化德育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心理暗示通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具有含蓄性、间接性的特点,容易被暗示对象所接受。青少年由于其心理不够成熟,人格尚未独立,具有一定依赖性,受暗示性较强,如果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心理暗示方法,使学生在放松、无对抗的心理状态中学习道德知识,增强道德意识,促进道德认同和内化,就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美育作为情感教育,终极目标在于塑造完美的人格,实现人的自由.美育塑造人格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内在精神因素的整体培养,促进人的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协调发展,通过情感的提升恢复人格的完整.完美人格的塑造过程,就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审美超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所以语文课堂也自然成为德育的新天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相似文献   

12.
卢梭道德教育个体功能论的逻辑是以个体的情感发展为主线,对个体的善良习惯和情感、自由观念及道德人格等方面进行提升.道德教育主要有三个个体功能,即自由性的平衡、道德人格的塑造以及正义和良心的保持.卢梭道德教育个体功能论对新时代我国儿童德育的启示:首先,提升儿童自由度,促进个体良好德行养成;其次,加强人格塑造,以利个体更好地社会化;最后,发扬儿童的善良本性,促进个体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一、<中学修身教科书>蕴含的德育思考 1.德育目标--培养国民健全人格 蔡元培认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人明家庭、社会、国家道德之"本务"以修身,发展完全之人格,"育国家之良民".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和发展个体"完全之人格,以保全人之为人的人性"."发展人格者,举智、情、意而统一之光明之谓也.盖吾人既非木石,又非禽兽,则自有所以为人之品格,是谓人格.发展人格,不外乎改良其品格而已."道德教育的最终任务是要通过道德教育影响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从而发展和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完善其道德人格.蔡元培认为,道德教育特别是国家道德教育在于"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在当时危机四伏的中国,蔡元培认识到培养人格必须与时代的大背景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蔡元培关于道德教育目标与意义的认识具有现代性和前瞻性,对我国当前的德育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养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涵盖着知、情、行等方面的发展,并意味着对道德养成外部环境条件的要求.同辈群体是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同辈群体中人与人之间所具有的较强的心理认同感和内聚力、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平等的成员关系和角色体验机会等特征与养成教育对外部环境的要求相契合,有利于道德养成的实现.同辈群体内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主要是通过群体所提供的道德氛围、角色承担机会以及归属感从而使青少年产生从众、摹仿、移情等心理效应而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针对学生的心理、道德、审美等人格特点,以人为本,实施文化养成教育,帮助他们逐步养成健康的消费理性、文明的恋爱观、科学的性道德观及相应的实践能力,养成文明上网、自觉抵制消极网络文化信息影响的好习惯等,在循序提升他们公民道德品质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塑造学生健康的主体人格、培养优良公民群体、促进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陆国庆 《现代语文》2011,(10):93-93
品格是思想品德的核心。一个人优秀品格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处在情感敏感期,心理中的理性因素也正萌芽,具备了一定的辨别能力,懂得遴选与扬弃,这就为良好品格的塑造提供了绝佳时机。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学生在接受智育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正面人格即品格的形成与塑造。语文作为表达情感、言说心意的工具,在对学生进行品格塑造时具备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如何把握语文学科的德育途径和方法呢?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道德养成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要遵循道德养成的内在规律,要符合一定社会的规定性。在青少年早期以真、善、美的感性认知为主,加强对青少年道德情感、意志的培育和呵护;中、后期要注重道德理性、价值教育,通过引导青少年自我教育,积极进行良好道德行为的塑造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也要把握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把家庭的激励、正面教育与学校的认知教育以及社会的规范教育等多方面紧密结合,为青少年道德养成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促进青少年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教育以强有力的规训和塑造方式把人制造成社会秩序和经济制度的工具,并且向接受规训的人承诺“成为”工具之后的幸福。教育因此背离了人及道德。康德的“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不仅为道德实践提出了绝对目的,而且为教育等所有关涉人的精神成长的条件提出了绝对要求。道德教化必须先验地以人为目的,尊重人格尊严,使人自己展开理性的翅膀,形成自己的道德人格。道德教化就是通过理性存在者本身的道德生活而实现人之为人的目的——成就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9.
小学德育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个大系统,一项大工程,要根植于学校发展的历史积淀,以对话育人为理念,创新实践小学德育。基于对话育人理念的小学德育创新实践,是教育主体在人格平等、相互信任、心理安全的环境下,营造平等、宽容、沟通与合作的氛围,通过互动、交流、分享进行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内化与外显,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全面发展、完整人格的人。  相似文献   

20.
诚信道德人格塑造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是解决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迫切要求.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诚信建设为重点,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塑造诚信道德人格,最终形成良好的诚信品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