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内核,是构成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目前,羌语处于濒危状态,严重影响着羌族文化的传承和羌人的民族认同.要有效地保护与传承羌语,除了出台相关政策,成立专门机构,提供足够资金,建立生态示范区和开展有效的双语教学之外,还应该不断增强羌族民众的民族语言自信,大力加强羌语课程与教材的开发,着力培养和培训羌语的师资,高度重视羌语的家庭传承,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媒体.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四川羌区随着改土归流的深入,羌汉杂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广泛,羌区教育获得较快发展。本文利用石刻铭文,结合传世文献,从羌区学宫、书院、家塾、社学、义学等教育模式并存,羌区官员重教兴学、羌民送子入学读书三个方面探讨羌族教育,从一个侧面展现羌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足迹,揭示教育在民族进步、民族融合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引发对羌区教育的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3.
羌人作为历史悠久而古老的民族,在藏羌彝走廊内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走廊分布的藏语支、彝语支、缅语支、景颇语支的各族,其族源与羌人有着密切联系,或吸收羌人成分而壮大自身,或族源直接出自羌人系统。因此,从藏羌彝走廊的考古文化、走廊内非羌民族与羌人的族源关系、羌人作为"输血民族"三方面,可以很好地评价羌人在藏羌彝走廊的历史地位,而"藏彝走廊"被定义为"藏羌彝走廊",是给予羌族历史地位最好的界定。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羌族创立了自己的文字,与此同时在茂县(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开始实行羌汉双语文教育的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各种原因其发展陷入了困境,举步维艰。羌汉双语文教育要想摆脱现状,就必须要提高人们对双语文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树立双语文教学理念;增加对羌汉双语文教育的经费投入,积极进行教材建设;多途径培养羌汉双语文教师,改变双语文教学师资不足的局面;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双语文教育经验,探索有效的羌汉双语文教育新途径;制定双语文教育的地方性法规,建立专门的领导与管理机构,加强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5.
论羌族传统体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岷江河谷背藏面汉而居的古羌民族,遗存着传统的民族体育文化。羌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思想,孕育于羌民族原始宗教文化。羌族传统体育项目散落分布在高山台地中独特的羌村聚落。同时,羌族传统体育文化广泛融入羌区宗教祭祀、节庆礼仪、生产劳动、军事斗争等民俗及日常生产生活之中。总之,古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多的是一种民族原始宗教文化的遗存。  相似文献   

6.
西羌在两汉时期曾与两汉政府产生过激烈的交流与融合,羌时叛时降,自西汉中期一直绵延至东汉灭亡。部分汉官吏在河湟地区既不了解羌族的文化传统又不了解羌族的风俗习惯,且行事虐刻成性,在汉羌关系上起到了一些不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汉代对内徙羌族部落主要采用属国、护羌校尉和道的管理建置,这种多元民族管理建置具有各自不同的管理系统,职责和权限也不同,相当于郡县二级制的管理模式。其适应了当时羌族部落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也适应了汉代羌族部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不一的现状,体现了汉代对羌民族政策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包容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5·12"大地震对北川羌族自治县造成惨重损失,使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和挑战。其中,具有羌族特色的建筑文化本是羌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灾后重建的伟大进程中,如何将之更好加以保护,如何将之继承并发扬光大,也备受关注。本文以北川羌族自治县白什乡为例,通过对该乡灾后重建中建筑文化的规划与建设,论证了在灾后原址重修与异地重修中,现代科学规划与尊重历史的差异是保护与继承建筑民俗的重要手段,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
苏州市职业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交流与展示中心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场所。中心现有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内设苏作文创、吴门雅集、文旅文博、红堡阵地、创新工坊、绣美服饰、艺文学苑、师缶书院等8个功能区,对接苏州文化创意产业联合会、苏州工匠园、学校吴文化园和图书馆等校内外多个单位与部门,探索构建融合思政审美教育理念的公共艺术教育"3ES"育人模型,即感性活动(Emotion)、体验活动(Experience)、认知探索活动(Exploration)和共享活动(Share)。  相似文献   

10.
依据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并结合实地调查,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和对比研究法,分别对1995~2014年间羌族7-17岁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50m跑、坐位体前屈六项共性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羌族中小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总体趋势不断提升,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下降幅度有所减缓,羌族中小学生整体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建议严格实施体质健康监测年度报告制度;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互动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模式;多元协同治理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改革供给方式加大对羌、汉族经济落后地区的体育经济投入,完善体育设施、设备等.  相似文献   

11.
古羌人内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种落的羌人其教育也有很大差异。两晋南北朝时,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羌人在精神层面开始尊儒重教,其教育方略逐渐与汉人无异。本文利用碑刻文献,从前秦至唐代羌人任文官、后秦教育制度和姚氏羌人崇儒、西夏和党项羌崇儒重教、明清时期四川羌区教育等四个方面,探讨古代羌人的尊儒重教精神,对于认识羌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足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类一切活动都不能离开对价值的追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理应有它的价值所在。本文针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智育、审美、情感等方面对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价值探讨的同时,还重点阐述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其它学科学习的促进价值,并提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追求艺术的"本体"价值,而且还要重视挖掘艺术教育的"外沿"价值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符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古代桐梓境内居住着的濮、焚、賨、僚等少数民族是其羌族的后代。从殷周到宋代,名称在不断变化,但仍然保持着羌族的习俗习性。桐梓宋代石墓具有其以上民族墓葬特征,故而断言是羌支民族墓葬。这些民族在唐宋时代绝于史书,墓葬在宋以后几乎绝迹,只是因为民族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羌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分析羌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提出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构建以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校本体育课程资源的课程体系,寻找开发和利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路径和方法,对进一步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发展,深化羌区大、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彰显羌族哲学思想、精神面貌的宗教文化是释比文化,它是藏羌彝走廊内最主要的宗教文化之一。羌族释比文化的哲学基础是万物有灵论,它与走廊内的藏族苯教文化、彝族毕摩文化、纳西族东巴文化等,有着诸多共同之处:同属原始宗教文化,宗教人员的祭祀内容及其祭祀的法器、程序基本一致,宗教人员的传承方式大体相同,这些宗教人员也是该民族社会的权威人物。  相似文献   

16.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白北魏以来历代各族的服饰资料很丰富。笔者注意到,这些珍贵的历代各族服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氐羌有族源关系的民族的,其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都比较鲜明。作为一种文化,这些不同时代的氐羌族群服饰既显示出同源异流的特征,又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氐羌族群各族在服饰文化方面  相似文献   

17.
散文作家郝贵平的"石油散文"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重要的思想教育作用和切实的审美功能,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水准,在当代散文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8.
西北古羌人沿金沙江、雅砻江、岷江等河谷南下,散布于西南各地,形成了今天的彝、藏、羌、白、哈尼、拉祜、纳西、傈僳、普米、景颇、阿昌、土家、基诺、怒、苦聪等族,民族学上称为氐羌族群。作为同一族系的民族,他们的运动习俗必然地体现出氐羌文化共同体的共同特性,同时,不同的生存环境及不同邻近文化的影响,又使他们的运动习俗带着各自民族的特色。因此,本文从纵横两方面分析了氐羌各族运动习俗发展变化的动因,并进而探寻了我国民族体育发展的共同规律。  相似文献   

19.
美育在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价值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教育在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在各种艺术教育的配合下,审美教育能解毒"理性",救治心灵,按照美的尺度来构建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0.
教师的非专业素养,包括高度的敬业与协作精神、宽厚的人格魅力、有品位的审美、深厚的国学底蕴等等,对学生影响非常深刻。教师的非专业素养的教育价值与其专业素养的教育价值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