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框架里,以文本阅读的方式解析了莱辛的《金色笔记》所描绘的梦境,探讨了主人公安娜以梦境与弗洛伊德式愿望达成之间的联系,从而为解读小说主旨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乌苏娜是《百年孤独》中一个寄寓着作者理想的母亲形象.在她的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和母爱的温情.她用爱去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她是这个孤独家族中唯一一个懂得爱的人.生活在一个没有爱的家族里,她的爱得不到回应,这种生活使她成为一个充实独立的人,一位伟大的孤独者.  相似文献   

3.
高尔基的《母亲》在结构上以尼洛夫娜的观感统领全篇,相应地,心理描写也就成为高尔基塑造这一人物的重要手段.在这一形象诸多的心理特征中,“爱”和宗教意识是构成尼洛夫娜心理基质的两个主要因素.它们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是尼洛夫娜性格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尼洛夫娜最鲜明的心理特征就是“爱”.随着这一人物精神的成长,“爱”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又表现为从本能的需求到精神上的亲密的升华,大致经历了慈爱、友爱、自爱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笔者总结了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得出结论:若做好高校班主任工作,应“德”、“学”、“爱”并举,坚持做到以德为先、以学为重、以爱为桥。  相似文献   

5.
绝妙的题目     
翟和喜 《阅读》2012,(5):15-16
同学们,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关注它,解读它,就会领略到别样的精彩,得到不同的收获。下面我们以五年级第10册第5单元第16课《爱如茉莉》为例,看看老师是如何引导同学们从不同的方面来学习这篇课文的。  相似文献   

6.
"国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以他独到的意境表现法,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爱情词。从三个侧面分析了性德词的空灵、哀艳的意境。  相似文献   

7.
对俄国批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和挪威作家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形象进行比较,一方面,从相似的追求平等、爱情自由来探讨女性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从在觉醒过程中人物形象的丰富性,结局的不同来探讨不同的觉醒过程。分析了相似平等的原因,从社会背景和作家的创作心理探讨不相似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一部经典作品。《简.爱》在我国的广为流传与翻译家的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比较《简.爱》的两个中文译本,从中揭示男性译者和女性译者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解读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的对学生个体自我觉醒与完善的作用进行研究,提出校园体育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校园体育文化深层的体育观念有助于"和德";校园体育运动在智力发展中注入了"自省"思维;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在人格发展中注入了"塑美"色彩。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将体育与"德智美"融合,促进大学生自我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的经典之作,本文从小说的格调和主题两个方面对黑奴托比的角色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三不朽"思想的现代解读,发掘立德、立功和立言新时代的文化意义,试图以此为基础构建我国工匠的工作伦理,从而为工匠精神的培养奠定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2.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项长远工作。要深刻理解"以德立人""全面发展""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三个关键词的内涵和要求。本文解读了"立德树人"的内涵与内容,分析了立德树人是高职培养人才目标的需求,提出了生活行为指导与教育是立德树人的生活化载体,以LS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总结了开展晨跑、控烟、不带正餐进公寓等日常生活行为指导与教育实践成效,最后提出了高职生立德生活化教育四项保障措施和三点思考,重点要有长效机制和面立足长远等见解。  相似文献   

13.
本文借鉴生命哲学与体验(生命)美学的思想观点,对“五四”文学作了综合的考察。认为:生命存在的危机和外来人本思潮的启蒙,导致了“五四”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并进而催生了真正的“人的文学”;其最具恒久价值的文学意蕴便是对爱与自由的追寻。对爱的向往,促使“五四”作家以各种方式来弘扬自爱、人类爱(他爱)及相应的女性精神;对自由的渴望,则促使他们把个人自由与自主的选择、创造视为人生的要义,从而在文学与社会的实践中,努力充实“自我”的生命体系。文中还对“五四”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内在联系,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纳兰性德被晚清词家况周颐誉为"国初第一词人",其创作风格既不同于崇尚豪放的阳羡词派,也不同于崇尚婉约的浙西词派。把豪放与婉约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纳兰性德师承李后主、晏小山,他的词兼有陈维松的雄浑和朱彝尊的清丽,并且真率自然。"纳兰词"以爱情词见长,特别是在妻子卢氏去世后,纳兰性德创作了大量的悼亡词祭奠亡妻,这些词作以真挚的情感注入其中,读之使人潸然泪下,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15.
于连对德·瑞那夫人的追求,主要不是出于爱,而是由于自卑情感的伤痛。他对玛特尔则始 终毫无真情,征服她的目的很明确:“做玛特尔的丈夫是有很多好处的”。  相似文献   

16.
丁素红 《职大学报》2012,(2):49-51,111
《左传》对《春秋》经的解读是一种语用意义上的含义解读。在解读中使用了语境还原、分析词语的语用功能、区分不同的含义类型并根据不同的准则做出含义推导等方法,这些解读方法具有鲜明的语用特色。  相似文献   

17.
教师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学生便会产生仰慕之情并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这种现象就是教师的人格效应。一、教师的人格与人格效应的产生(一)教师的人格是他在“德、才、学”三方面形成的文化品格。“德”即师德,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这种爱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本职工作的爱,只有热爱本职工作的教师才会有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其二,是对学生的爱,只有热爱学生,才会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才”是才能,教师必须具备的“才”可以由五个“一”来概括:“一口普通话、一手好板书、一副好口才、一笔…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的对学生个体自我觉醒与完善的作用进行研究,提出校园体育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校园体育文化深层的体育观念有助于“和德”;校园体育运动在智力发展中注入了“自省”思维;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在人格发展中注入了“塑美”色彩.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将体育与“德智美”融合,促进大学生自我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传统意义上讲,我国一直就注重"德"的教育,从孔孟学说到当下社会主义新价值体系,都将"德"列为对人的评价指标之一,而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也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重中之重,广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不得不承认,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的道德问题日渐突出,对大学生道德困惑的解读以及对其教育方式的探索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就将从大学生道德现状开始分析,探寻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0.
鲁迅作为文坛大师,他塑造的每一个女性形象都有独特的意义。祥林嫂的苦苦挣扎、单四嫂子和华大妈的愚昧、爱姑无谓的反抗、子君独立宣言的终结,每一个女性形象都是带血的。通过这些女性形象,鲁迅表达的或是对人性的鞭笞,或是对社会的呐喊,最终表达的是对封建主义的不满,期待每个人都能够从沉睡中觉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