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后期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往往具有象征手法寓意深刻,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和主题模糊曲折的特点。文章从对霍桑著名短篇小说《小伙子古德曼·布朗》的分析入手探讨霍桑的这三大写作特点,以便于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文学理论界对于探讨文学的意义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而文学争论的本质是对历史中的文学作品进行阐释,使文学作品的意义得到不同的理解。"白兰滞留"和"牧师之死"这两个事件的设置是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最具吸引力的地方。由于书中巧妙的写法从而使霍桑的这部小说叙事更加典型,对《红字》作品的理解也更加多样性,这也体现了作者的独特创作性。  相似文献   

3.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同做一个梦,这种描写在古代的诗歌、散文、戏曲、小说中都有体现,这其实就是一种"同梦"情结。由于文化背景、文学样式的不同,各种各样的"同梦"描写,显得千姿百态,并且各有其自身的文化意蕴。将这些体现"同梦"情结的作品放在一起综合分析,对我们深入研究文学史、文化史乃至心理学史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自卑心理是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自卑心理不仅影响到大学生个体的学习还影响到他们将来人生的进一步发展。本研究通过对自卑情结的分析以及对大学生自卑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对策,旨在帮助降低“自卑情结”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为日后的心理咨询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莫言的"高密式"乡土小说使读者想到了哈代独有特色的"威塞克斯"乡土小说。虽是不同时代和不同国籍的作家,但他们的作品中都凝聚着浓浓的乡土情结。运用互文性这一理论工具,文章对莫言及哈代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从乡景、乡俗和乡民三个方面进行互文性解读,来探析两位小说家乡土情结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短篇小说是霍桑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美之艺术家》中采用了颇具特色的创作手法:含混与双重性。这一写作手法具体体现为矛盾的叙述、具有双重属性的象征物、含混、谜一般的结尾等。从本质上来说,小说文本的含混是霍桑矛盾思想和心态的体现,而这一特点也赋予作品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亨利·詹姆斯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文学批评家,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大部分学者关注的是詹姆斯作品中的国际主题、道德问题、写作风格与技巧。尽管有些学者略带提及詹姆斯在心理描写手法上对霍桑的继承,至今却无人从文本分析角度系统研究詹姆斯在心理描写手法上对霍桑的传承与创新。文章通过分析《红字》与《专使》两部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手法,探讨詹姆斯在心理描写手法上对霍桑的继承与发展及其对20世纪初期现代派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霍桑是美国历史上的经典作家,短篇小说是其创作中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主要分析了霍桑短篇小说《美之艺术家》中主人公沃兰的形象并试图挖掘霍桑赋予他的深刻涵义。艺术家是霍桑笔下众生中一个频繁出现又比较特殊的群体,在塑造他们的同时,霍桑不可避免地联想到自己。此外,沃兰对超凡之美的追求过程向我们展示了霍桑对于人的心理需求、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以及对当时文学传统和时代背景的观照。  相似文献   

9.
谭家斌 《职大学报》2013,(2):9-14,25
屈原作品中有著名的"香草情结",汉代王逸概括这种比兴手法为"善鸟香草,以配忠贞",实质并非如此。其作品中的不同香草,有不同的意象,即使同一种香草,在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喻意。探求其香草的真实意象,对于理解、研究屈原及其作品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于海明威的硬汉神话与死亡情结,已从众多读者与研究者的共识,但对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却众说纷纭.本文从文本入手,以历史观点剖析海明威主要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指出海明威在其男性主体意识的观照下,既塑造了父权文化中完美的女性形象,也创造了现代文明社会中一些逾越了父权文化的道德规范,有自我意识的新女性形象.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认识和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理论是当代理论界论争的一个焦点性问题,对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肯定,对理性的反思,对人类道德的普遍堕落,对由现代性而引起的现代性危机的揭露,这一切都为身处21世纪的我们重新寻找人类精神家园提供了动力与支持。纳撒尼尔?霍桑,作为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由的向往,对理性、技术进步的反思,对当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病做了深刻的分析,这对于我们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纳撒尼尔·霍桑于185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红字》,许多评论家及作者对其进行了评论。多数作者评论这部作品时都是从孤独、悲惨的角度论述,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因果效应方面进行阐述,从故事的发展总是前因、后果相互照应这一现象出发,分析《红字》主要人物命运。  相似文献   

13.
《红字》使美国作家霍桑誉满全球,作者在作品中采用的象征手法贯穿始终,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赫尔曼.麦尔维尔是同爱默生、梭罗、霍桑、惠特曼等作家同时崛起的,是19世纪中期继霍桑之后美国后期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纵观麦尔维尔的创作,无不透露出他对生活的丰富积累和深刻认识,尤其是他多年的航海生活,更为他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浪漫主义的想象。  相似文献   

15.
安妮宝贝的作品,营造了一个非常个人化,同时也极度自恋的女性世界。安妮宝贝笔下的女性对自我给予了过度关注,她们的自恋通过追求有情调的生活、对爱情的依赖和怀疑以及对死亡的迷恋等方面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笔者试图以这三个维度为视角,对安妮宝贝创作中的"自恋情结"做深度剖析。  相似文献   

16.
《京华烟云》主要讲述了北京姚、曾、牛三个富裕家庭的兴衰起落。由于其独特性和生动描写,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读者的关注和研究兴趣。立足于文本分析,通过细致探讨文本,发现作品无处不是死亡,即所谓的"死亡情结"。希望通过对死亡情结的分析,能对理解作者生死观念有所帮助,进而为读者在解读《京华烟云》时提出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纳萨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红字》于1850年问世,并引起了很大轰动。霍桑出身于宗教世家,且对清教有着很深的研究。在其代表作《红字》中,从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态度,我们可以看到霍桑彷徨与矛盾的宗教观。他肯定了某些清教信条,但更多地抨击了清教残酷的条例和律令,以及对人性的迫害。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的“尚力思潮”是一次唤起民族素质的运动,其中重视学校体育活动是其重要侧面.严复、鲁迅和毛泽东三人围绕“灵与肉”何者重要而各抒已见,形成这一思潮中的一种逻辑关系. 体育的意义在于超越自卑.学校体育在三个方面对这种自卑的超越具有重要意义.游戏是学校体育的前奏,仍是克服自卑的一种模仿性活动,旨在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中国的学校体育不仅不应该忽视学生的游戏性质,还应大力重视这种活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阿丽思中国游记》及《阿丽思小姐》均以《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续集形式书写阿丽思的故事。但这两部作品在风格、旨趣上与原作有很大差异。本文主要从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无意思与有意思两方面展开对三部作品的比较,并从时代精神与作家情结方面探究其差别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古典小说《金瓶梅》中的潘金莲自古以来一直是众矢之的,她在无数的谩骂声中走过了几个世纪,"毒妇"的形象是许多人对她的刻板印象。美国作家霍桑的《红字》中,海斯特·白兰则一直被认为是温柔善良、自强不息的女性代表。本文通过对男权视角下女性形象的分析和对以上两部作品中女性形象与命运的比较,试图阐释她们命运的必然,并对男权社会以及这种制度下的叙事文本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