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孝道是儒家适应传统社会小农经济和家国一体社会结构而创造出来的思想体系,对维护传统家庭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过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儒家孝道的某些具体规范显得与时代不相适应,但其内在的子辈对父母的“爱”与“敬”的伦理精神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促进家庭人际关系和谐,家庭成员人格发展和谐,推动社会的和谐都具有重要价值。实现儒家孝道的现代转换是发挥其现代价值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艰难转型,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礼教几经洗礼,社会整体孝的观念日渐淡漠,大学生也不例外。本文将针对大学生孝道缺失的社会现象,尝试探索一条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开展高校孝道教育的有效路径,在发掘弘扬特色地域文化的同时,实现大学生孝道培养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3.
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其作用不仅限于显性的养老敬老,而且被隐性地植入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以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本文立足于结构-功能主义的解释框架,以孝道与秩序的关系为视角,从三个层面依次分析传统孝道的"秩序情结"及其演变。首先,传统孝道内含的宗教意蕴赋予其天人合一和慎终追远的精神秩序情结。其次,传统孝道内生的世俗功能,执着于现世修齐治平的家国秩序情怀。再次,百年历史转型与传统孝道嬗变,造成多元文化冲突与乡村社会失序。最后,新时代呼吁重构孝道,重建乡村良性秩序的伦理之基。  相似文献   

4.
孝道观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核,儒家孝道观体现了孔子以人的日常生活情感构建民族文化心理和稳固的社会秩序的理念。儒家孝道观不仅在稳固血缘亲情上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其社会责任感等问题上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孝道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之一,应以中国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孝道意识为研究对象,揭示中国中学生群体在孝道意识和孝道践行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中学生本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分析中学生群体存在孝道意识缺失的原因,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解决中学生孝道意识缺失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华孝道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代际和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华孝道文化的形成源远流长,“孝”对中国传统的养老尊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继承传统孝道,剔除封建糟粕,建立新型的孝道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代际和谐及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孝道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儒家和佛教都主张“孝”,但两家关于孝的思想理解存有巨大分歧。北宋僧人契嵩为了进一步弘扬佛法,传播佛教,对儒家孝道思想进行了吸收融汇,从而丰富了佛教关于孝的思想理论,为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孝亲问题之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维春 《宜春学院学报》2005,27(3):23-28,52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历来非常重视孝道,尤其是儒家,视孝道为一切道德的根本。然而,现代社会却出现了许多令人堪忧、甚至令人发指的孝亲问题。为此,如何求诸传统儒家的孝道观以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最初朴素的孝亲意识重在拜祭祖先和敬老养老,原本并未包含绝对服从君长的要求。自孔子创始为孝文化灌注以忠顺原则为核心的价值精神,从而为后来中国父家长制式的专制统治贡献了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策略——儒家孝道伦理。儒家孝道伦理体现了传统父家长制的家庭伦常与专制政治纲纪的紧密结合,构成中国专制主义等级统治的思想基础。虽然它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但毕竟有违近代自由、民主、平等精神,今天仍必须进行更深入的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10.
儒家孝道的等级分层及其施政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孝道伦理的创建发展中,儒家学者为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设计了不同的孝道内容及行孝方式,儒孝伦理被具体化解为天子之孝、人臣之孝、庶人之孝等多序列等级分层.不同等级的孝道分层,各有不同的行孝内容及行孝标准,在儒家"孝治"施政的统治秩序中,体现着各不相同的社会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的根本与核心,传统孝道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由于对传统孝道的误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孝道教育的缺失、法制观念的淡薄等原因,中国传统孝道出现了缺失的问题。对此,应该通过扬弃传统孝道观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孝道教育、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方式,来培养人们的孝道观念,从而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的根本和核心,儒家孝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国合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孝道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应取其精华,摒其糟粕,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孝道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关于传统孝道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孝道与后期儒家孝道是有很大差异的,故必须将二者加以区别认识。当前我们重新审视传统孝道时,理应采取历史、辨证的态度。对"孝道式微"的局面我们不应过于惊诧,而应看到现象背后的必然性。孝道主要还是属于道德伦理的范畴,为孝道立法的主张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4.
儒家孝道文化产生的基础主要是虞到周代时形成的孝思想和社会现象,儒家孝道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事亲”、“孝弟”,它有积极善良的方面,也有消极落后的方面。儒家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巨大的影响,涌现出很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事迹,且制定了相应的法令和政策。弘扬儒家孝道文化的精华,要继往开来,加强道德法制宣传教育,建立新型的现代孝道观。  相似文献   

15.
孔门弟子曾子(前505—前435年)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继承孔子晚年对于政治的新理解,他致力予孝道的体系化和普遍化,担负起在中国倡导孝道的使命。他的工作,使孝道在仁学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儒学在曾子的影响下,开始走向了下层民众,从而使其道德的和社会的成分都提高了一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曾子的学说对于儒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突破了对上无限服从的传统界限,儒学转向了以仁服人、以德治国的新途,为未来中国思想的发展确立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向来有注重孝道的传统,自古即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三才》载:"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全面深入的了解孝思想主要内涵,为解决当今日益滑坡的道德底线、孝养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研讨这个问题更有现实意义,研究儒家孝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促进家庭人际关系和谐、家庭成员人格发展和谐、推动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作用,并能从一定程度上对当代社会上有关子女遗弃老人、虐待老人等不孝顺父母、不敬爱老人这类道德水准滑坡、孝道意识淡薄的行为予以正面引导。  相似文献   

17.
王伟丽 《文教资料》2007,(29):51-53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人的思想。本文从两个方面讨论孝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一是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具有决定作用,二是儒家学派对孝道的改造与发展以及统治阶级的提倡。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阐述了儒家的孝道伦理思想。儒家认为,孝为德之本,对父母尽孝表现出民德民风的忠厚。儒家还认为孝道是社会性的,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对父母尽赡养之孝。一个国家要敬老、敬长、慈幼,这是仁德的一种形式,这样才能使国家安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是孝道的最高境界。尊老是孝道的重...  相似文献   

19.
儒家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在封建宗法社会里影响深远,在当代社会也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客观必然性.正确分析儒家孝道文化的利弊,对其进行扬弃,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当代科学的家庭伦理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的历史上,孝道思想有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还是传统的佛教伦理,孝道思想都深植其中。儒家和佛教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不尽相同,文章从这一角度对儒佛在孝道思想上的异同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探究它们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