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孔子在司马迁心目中是一位不朽的"至圣"。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做了"世家"。司马迁之所以如此推尊孔子,一是受春秋公羊学派的影响,二是受家学渊源影响,三是与他的遭遇相似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有关。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既还原了被春秋公羊学派神化的孔子,打破了今文经学的学术传统,又给西汉思想界注入了理性的光辉,突现了可贵的学术良知和传统的史官精神。  相似文献   

2.
孔子作《春秋》对后世史学的影响很大。司马迁著《史记》以继《春秋》为己任 ,推崇《春秋》和孔子思想 ,在史学上继承光大孔子的学术思想 ,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3.
最早说司马迁爱奇的是西汉的扬雄.他以司马迁爱奇与孔子爱义相比:"仲尼多爱,爱义也;子长多爱,爱奇也."(《法言·君子》)其实并非贬词.因奇中不一定没有义.再说,他以仲尼、子长并列,亦可见其对司马迁的崇敬.后之论司马迁爱奇  相似文献   

4.
孔子删诗之说,首倡于司马迁.由此发端,诗学领域出现了“删”与“未删”之争,双方各持己见,相互论辩,纠葛千年.本文赞成“孔子删诗”说,从春秋中叶社会客观的需要,孔子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及对逸诗、笙诗的论证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最早提出孔子删订《诗经》的说法,得到了汉代学者的认同。唐代的孔颖达首先对此提出质疑。宋代的学者多数认为孔子并没有删订过《诗经》。清代前期的学者注重实证,多数人不同意司马迁的观点。清代后期今文经兴起,一些学者认为孔子删过《诗》,但他们并不同意司马迁的古诗三千之说。新文化运动以来,反对孔子删《诗》的观点几乎成了定论。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重新展开,多数学者能够从新的视角观照这一问题,有赞成孔子删《诗》论的,也有反对的。  相似文献   

6.
孔子求教于老子,一见面,老子就给了他当头一棒。这事对孔子而言似乎不够体面,所以,司马迁没有把它记录在《孔子世家》里,而是记录在《韩非列传》里。  相似文献   

7.
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子第77代嫡长孙孔德成于2008年10月28日在台北病逝,享年89岁。这位孔家当代掌门人的溘然长逝,让"天下第一家族"的命运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早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就将孔子列为世家。世家历来只限世袭王侯,那时孔子虽独尊但未封王,而司马迁却慧眼独具。于是,在孔子的泽被下,孔子的后人两千多年来世袭公爵。在中国历史上,惟有孔家不受改朝换代影响,形成独一无二的孔府世家。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孔子倡导"中和为美"的批评标准,司马迁提出"发愤著书"之说。二者有同有异,从孔子与司马迁对内容与形式的不同态度、怨刺与悲怨的不同表达以及两种批评标准中理性与浪漫的不同展现三个方面梳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学者对《史记·孔子世家》一文存在不少争议,要之有二:一是体例上,司马迁著孔子之传是挂靠“列传”还是入籍“世家”?二在内容上,太史公述孔子言行是尤多“妄言”还是别有“诗心”?孔子言行是否尤多妄言虚语。对于前者,古代学者有一个误解,即认为“世家体”在司马迁时代已是一种述史定例。司马迁实际上是因孔子“追修经述”以“拨乱反正”白于伟大历史实践才将其列人世家的。对于后者,古代学者只知其一,未明其二。太史公实际上是有意运用不实史料以揭示孔子一生“不用”的悲剧,以表达自己的悲孔惜圣之心。  相似文献   

10.
孔子删诗考     
“孔子删诗”一说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细读文本会发现争论起于后人误读《史记》,司马迁并未明言孔子将诗歌三千首删为三百首,而是将当时所存之诗稍去其重,刊为定本。“孔子删诗”之真相可求证于《史记·孔子世家》文本及其他相关材料,崔述《洙泗考信录》之见解颇为可取。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是著名的史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在哲学史学方面颇有造诣.从司马迁对哲学流派的评判态度、论孔子的历史地位、论先秦哲学流派的起源与演变,以及哲学史的写作方法等情形,可知:用通变的观点观察学说的兴衰史,将学说的兴废同政治环境的变化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是司马迁哲学史学的一大特色;<史记>创立了评传体的哲学史写作体例,成为史论结合的先驱.  相似文献   

12.
《史记》记载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来源与事迹,意在说明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彰显其尊周循礼的积极入世的精神。司马迁的史学观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先进思想,同时,司马迁有宣扬儒家主张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3.
《宜宾学院学报》2015,(10):54-60
司马迁尊崇孟子,最早为他立传,视其为孔子之道的真正传人。他接受和发扬孟子的义利观,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对其加以诠释。司马迁阐发了孟子所理解的孔子作《春秋》的几个原则,并运用于《史记》创作。《史记》"实录"精神正与孔子《春秋》褒善贬恶的精神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4.
认识孔子,在课文中与孔子面对面 师: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大名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记录了他的言行,他就是-- 生:(争先恐后)孔子! 师:对,他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孔子不仅是教育家和思想家,还是著名的音乐家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孔子学琴>.这个故事选自西汉时期司马迁写的<史记>.<史记>是一本历史书,内容真实可信.读了这篇课文后,我们不仅能够认识孔子,还要学习孔子,变成孔子.(师朗读课文,穿插讲解)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史记》中引用了四首逸诗,这反映出司马迁极力为自己所提出的"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使于礼仪"的"孔子删诗"说寻找理论依据;这与其撰写《史记》时所具有的"成一家之言"创新精神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以往的一些学者只是从书法的不同去理解孔子的真和司马迁的真,而没有从他们政治理想的角度去理解,这是不得要领的。通过对孔子、司马迁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的著作中透露出来的政治理想的分析,可对他们的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的精神是一致的:二者都坚持了儒家的真精神,即拨乱反正的救世精神。  相似文献   

17.
孔子──中国史学、东方史学之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确立作为“史学之父”的标准与条件的前提下,论孔子的史学贡献,认为中国史学之父是孔子而不是司马迁,并认为孔子也是东方史学之父。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作《史记》,其宗旨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他在《太史公自序》篇末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其行事……”这可谓是他把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根本方法。那么司马迁对他们作人格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呢?李长之先生在《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三联书店1984年版)一书中早巳指出,司马迁在人格方面,是追慕孔子的。“司马迁彻头彻尾的反功利精神,反现实精神,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态度,都有深深的孔子的影子。”(见该书第三章)孔子的理想人格,也就是司马迁的理想人格。他正是以这个尺度来衡量他笔下多样各色的历史人物,或褒扬、或鞭挞、或讥刺、或同情,无不带有他个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里仅就《李斯列传》从这一角度略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9.
昔人已逝两千年,今日捧读《史记》与《报任安书》,遥想当年,对太史公司马迁的景仰之情,唯有司马迁赞美孔子的那段文字可以形容:"《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司马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太多太多,那是一份份多么厚重而珍贵的馈赠啊!  相似文献   

20.
孔子“删诗”为司马迁所首倡,然而自唐代开始就不断有人提出怀疑。但由一系列考证可以推知:孔子确曾有“删诗”之举。前人提出的三点理由,都不能成立。据钱穆考证,鲁昭公二十年(前522),孔子三十岁,始授徒设教。若此论不差,则《诗经》的固定成书并具有权威当正是在这一时期。司马迁的“孔子删诗说”并没有错,乃是后人误读了《史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