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葳 《中学历史教学》2007,(1):61-64,80
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苏俄建立之初,列宁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该模式曾经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二战后,东欧和亚洲的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在发展过程中,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严重阻碍了苏联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虽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仍未从根本上改变旧体制;戈尔巴乔夫的后期改革则逐渐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直至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2.
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统治苏联时期形成的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对苏联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也促使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中国照搬苏联模式,致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自1989年以来,社会主义世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重大变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向资本主义演变的道路;中国则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这些变化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例如:社会主义在发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曲折?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论断还灵不灵?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胜利是不是违反了社会发展规律?一些国家从改革体制开始为什么导致了改变社会制度?民主社会主义是不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它在苏联东欧的剧变中起了什么作  相似文献   

4.
斯大林的文化思想是其在俄国革命和领导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接受和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化理论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斯大林文化思想在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其文化思想中的弊端也给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应该看到,斯大林的文化思想无论其正确还是错误,都是一个有益的探索。研究斯大林的文化思想,是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的需要,是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的需要,是探索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通往现代化的文化发展道路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关于苏联模式研究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或"斯大林模式",是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苏联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的一整套社会主义的制度。斯大林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不管是取得的成就还是所犯的错误,都是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6.
斯大林模式是以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在和平与发展的环境下社会主义建设亟须突破这种模式的局限。20世纪70年代后期,通过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的改革开放,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实现了对斯大林模式的突破,并不断进行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7.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起来的一种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啦在经济体制方面,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排斥价值规律,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在政治体制方面,在全国建立高度集中的党领导体制,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缺少有效的人民监督,后来发展到极端则是个人崇拜的盛行与肃反运动的发生。斯大林模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左右着苏联的发展,留给苏联的也是一个问题成堆的、病态的社会。尽管苏联领导人几次试图调整与改革,但始终未能触及体制的根本痼疾;戈尔巴乔夫的一剂“猛药”,最终导致苏联分崩离析。  相似文献   

8.
苏南冲突爆发后,面对苏联、东欧集团的政治敌视和经济封锁,南斯拉夫人痛定思痛,决心"跟斯大林主义决裂",从而开始了自治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通过对苏南冲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考察,可以回答南斯拉夫是如何走上社会主义自治道路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发展建基于对苏联模式问题的准确把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和对待苏联模式,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突破苏联模式的困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苏联模式虽然不复存在,但仍对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具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和苏联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斯大林及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这一重大而又疑难的问题,应坚持实事求是和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它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处在资本主义包围的特殊环境中形成的类似“战时共产主义”的思路和模式。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要求,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二战后,它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恢复经济,初步建立工业基础,也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但在同时,它又包含了一系列缺陷和弊端。当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其缺陷和弊端就日趋突出出来,成为经济和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成为苏联东欧剧变的深层原因。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如何克服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和弊端,走出了一条适合和平与发展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正由适应以战争与革命为世界主题的早期阶段,进入到适应以和平与发展为世界主题的、社会主义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课本第96~97页:对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改革是这样评价的:南斯拉夫“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但是,自治体制也带来一定的问题,如削弱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出现了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民族问题也逐渐尖锐起来”。另外在课本第117页即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的一段话也值得思考:“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通过对这两段文字的思…  相似文献   

12.
反思“苏联模式”,曾是八十年代国内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所谓“苏联模式”,一般指的是斯大林创建的那种政治经济体制。众所周知,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曾被当作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而传之于世。中国改革开放前,基本上遵循的是“苏联模式”,这是毫无疑问的。在学术界讨  相似文献   

13.
传统体制,即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二、三十年代形成、发展起来的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概称。东欧、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基本上沿用了这一体制。由于形势变化发展,五十年代后,各国相继对其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到八十年代,又掀起一场新的改革浪潮,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也出现了一种倾向,认为它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失误,是历史的误会,因而要与之彻底决裂,结果最后拋弃社会主义制度。前苏联,东欧近年的剧变就是从否定斯大林模式开始。因此,如何评价传统社会主义体制,实质上是涉及到改革朝什么方向进行的大是大非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弄清楚。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的苏联模式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提出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具体体制.这种界定突破了苏联模式包含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两层含义的观点,既有利于把东欧苏联剧变与社会主义的失败区分开来,又有利于深刻认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性.邓小平认为苏联模武在总的指导思想上看近了共产主义,高估了社会主义,对立了资本主义,忽视了封建主义,从而扭曲僵化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通过总结苏联模武的历史教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自身和处理好与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关系,必须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构建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全新的社会主义观,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5.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至今已有50年。回过头来分析作为苏联历史上第一个改革者赫鲁晓夫,通过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推动改革并取得的成效与失败的种种原因,得出的一个最重要教训是,任何一个搬用斯大林模式的国家,要发展,要使体制、社会与经济迈向现代化,必须从根本上改革斯大林的体制模式,改革要朝着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方向发展。不能像赫鲁晓夫那样,只批判斯大林个人,把问题主要归结为斯大林个人品性,只是向斯大林告别,而不是告别斯大林模式。  相似文献   

16.
课本第75页:“至此,苏联和东欧的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以及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蒙古等12个国家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东欧的南斯拉夫未包括在这个阵营形成之列,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一是因为南斯拉夫曾是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的一员。二战后初期,东欧的南斯拉夫、民主德国、波、捷、匈、罗、保、阿等8国,通过本国革命和苏联的援助,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冷战开始后,苏联支持和帮助东欧各国清洗亲西势力,建立了由共产党绝对领导的政府,使新生的人民民主政…  相似文献   

17.
二战结束后,苏联人民强烈地期待着改革,战争胜利亦为改革提供了契机。但斯大林仍坚持原来的体制,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在斯大林看来,战争胜利证明高度集中的体制是最有效的,因此也不能改变的;二是战后斯大林个人迷信已发展到神化的程度,而高度集中的体制是神化斯大林与神化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三是战后斯大林并没有离开战备政策;四是为了进一步统制农业与加强对农民的榨取;五是斯大林对外部世界认识的错误。  相似文献   

18.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曾经出现过新经济模式(列宁模式)、托洛茨基等人提出的“超工业化模式”、布哈林模式和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主义模式,这些模式中的人本意蕴是不相同的,新经济模式(列宁模式)因为列宁的去世以及其它原因而中断,“超工业化模式”因为不符合人民的意愿而退出历史舞台,布哈林模式也随着斯大林对其人身的剥夺而湮灭,历史选择了斯大林模式并最终定格。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族主义模式因为偏离了苏联社会主义道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不仅没有成功,反而使苏联的社会主义人本实践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9.
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领导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斯大林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造成的失误,都与这个时期干部制度建设的得与失有密切的关系。斯大林在巩固和完善列宁建立的干部制度的过程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新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不少弊端。对斯大林时期干部制度建设及其经验教训做一番历史的考察,可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提出了一条以公有制为起点,利用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的农业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列宁提出了一条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俄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斯大林提出了一条完全公有制和去市场化的封闭僵化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苏联东欧国家放弃封闭僵化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后却走向了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胡锦涛关于“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的论断,是对1917年以来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的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