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网络社群参与对个体社区归属感的影响问题,研究发现,网络社群参与的信息获取和社会交往动机都可以正向显著预测个体社区归属感,娱乐消遣动机则无法显著预测个体社区归属感。同时,网络社群参与的卷入程度和自我揭露程度都可以正向显著预测个体社区归属感,但满意程度无法显著预测。总体而言,网络社群参与有助于个体的线下社区归属感,这体现了网络社群的"连接"和"黏贴"原子化个体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前对虚拟社群参与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受众端,以"使用与满足"及"社会认知理论"为主导范式。本研究尝试跳出使用者的行为分析框架,从虚拟社群关系的社会本质采探讨虚拟社群的参与动机。研究发现,虚拟社群的流动性特征,既满足了成员个体性表达,又实现了在共同体中的情感共应,因此成为虚拟社群参与的根本动机和交往基础。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虚拟社区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促使豆瓣小组这一虚拟社群开始进入研究视野,豆瓣小组虚拟社群在使用媒介时的身份认同建构过程也值得人们关注。基于此,本文从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视角出发,对豆瓣小组虚拟社群的研究缘起和文献综述、豆瓣小组的民族志以及豆瓣小组虚拟社群的文化景观和媒介实践等进行了分析,指出个体通过文化资本输出满足自我认同,在不断切换前后台的角色表演中建构自我观展,实现情感投射,在互动仪式链中形成高度的群体认同感,旨在剖析虚拟社群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的建构过程,为了解豆瓣小组虚拟社群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移动智媒时代,微信社群在学术会议中使用频率大幅提高,成为创造和传播信息的重要路径。研究用户在学术微信群中的信息分享动机影响因素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4个新闻传播类学术微信群的文本、链接、视频等质性材料进行归纳,归纳出99个初始概念、21个范畴,8个主范畴,并据此构建学术会议微信社群信息分享动机影响因素模型(CUIC模型)。归纳结果显示学术会议微信群聊信息的分享动机受到用户、社群、信息、会议4个维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虚拟社群传播生态特征与消费心理似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丽 《新闻界》2006,(2):95-96
虚拟社群(virtual community)是互联网上人们因某种需求而聚集的场所或群体,是“围绕着共享利益或目的而组织起来,在网络虚拟世界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作为赛博空间的传播范式,虚拟社群以其独有的传播生态衍生出带有似真性特征的网络人际,满足着人们多方面的心理需求。一般认为,虚拟社群中的心理活动主要指向情感表达、性心理、娱乐心理和黑客心理等几方面。堆随着网络社群服务的不断延伸,消费信息的交流成为虚拟社群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虚拟社群中的消费心理也是网络社会心理值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消费需求的实在性与交流情境的虚拟性所构成的消费心理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罗丹  朱琳 《今传媒》2020,28(1):83-86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根本性重塑。社群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可规避的基本社会联系,社群的概念与聚合特点自然也随着媒介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媒体平台中信息传播的数字性、双向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以此为聚合形式的互联网社群展现出与传统社群相异的发展趋势,诞生了如虚拟社群、亚文化社群等新的互联网社群类型。互联网社群的发展呈现出部落化——去部落化——再部落化的发展路径,并且互联网社群开始呈现出向其他领域交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20,(3)
在所有关于互联网治理方式的讨论中,互联网自治是一个常常被提及且拥有大量拥趸的观点。网络组群通讯软件的广泛应用推动广大的互联网用户由个体走向联合,塑造出以网络社群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结构,这种鲜明的自组织倾向使互联网社会具备了自我秩序化的潜力。就当前而言,互联网社会的自我秩序化在形式上可以概括为三种:互联网行业组织的自我管理、网络服务平台的自我管理以及网络社群的自我管理。互联网社会的自我秩序化契合了我国关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时代命题,在满足网络社会秩序化需求的同时,也为社会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培养具有自治技艺的社会民众。  相似文献   

8.
虚拟社群传播生态特征与消费心理似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 《新闻界》2005,(5):75-76
虚拟社群(virtual communitv)是互联网上人们因某种需求而聚集的场所或群体,是“围绕着共享利益或目的而组织起来,在网络虚拟世界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作为赛博空间的传播范式,虚拟社群以其独有的传播生态衍生出带有似真性特征的网络人际,满足着人们多方面的心理需求.一般认为,虚拟社群中的心理活动主要指向情感表达、性心理、娱乐心理和黑客心理等几方面.但随着网络社群服务的不断延伸,消费信息的交流成为虚拟社群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虚拟社群中的消费心理也是网络社会心理值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消费需求的实在性与交流情境的虚拟性所构成的消费心理的特征.本文拟通过分析虚拟社群传播生态的特征,来探讨消费心理的似真性,以期更深入地认识网络时代的消费者行为及网络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9.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迷群受众是当前文化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传受双方日趋平衡,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网络迷群群体在文化实践参与程度上有了极大提高。网络迷群以聚合和流动的个体诉求在新媒体构建的虚拟场域中参与聚集,运用互动与分享交流和传播信息,生产衍生文本和消费文化产品,并进行身份认同,进一步推动了网络迷群群体在大众文化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马希刚 《传媒》2024,(4):45-47
音乐是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随着互联网发展,显现出新的功能与形态。音乐社交媒体通过优质乐评、新颖设计与鲜明机制汇聚了大批忠实用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虚拟社群。基于音乐网络社交媒体中虚拟社群的实际应用情况,对虚拟社群的群体及个体应用进行挖掘,体现虚拟社群的价值,对音乐网络媒体在全场景、全链条竞争层面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1.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阅读的空间隔阂,新型的数字阅读社群正在形成,阅读成为一项以技术为载体的空间互动实践。聚焦赛博空间视角下的数字阅读,实践中的个体、信息、情感被纳入到虚拟的信息化场景中,以互动仪式的方式实现情感凝聚与空间互动。开放性的虚拟互动打破了阅读的封闭性,数字阅读空间中的用户价值、场景价值被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数字化浪潮的袭来,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的界限愈加模糊,中国互联网空间上涌现了大量的虚拟社群。在众多虚拟社群中,粉丝社群是声势最大且最为引人注目的。网络粉丝社群的凝聚力从何而来?为何网络粉丝社群具有高度的行动同质性?新媒体技术在其中扮演着何种角色?本文从互动仪式理论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参与式观察与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韩国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的粉丝社群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互联网直播是维系电视剧粉丝社群的重要仪式,实时讨论是相互情感连接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粟佳  廖惠 《东南传播》2012,(10):110-112
未来社会化购物将成为人们在线购物的主要方式。社会化购物网站是一个实现社会化购物的第三方平台,它是社交网络与电子商务的深度结合。用户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自由创造、分享商品信息,并完成对商品的评级、推荐和求购。本文对社会化购物网站进行了定义,并且通过研究分析发现社会化购物网站的信息传播以虚拟口碑传播为主,传播的信息内容是具备数据化、微博化、图片化的体验式商品信息;网站用户传播信息的动机主要是产品涉入、自我涉入和他人涉入三类动机。未来的社会化购物网站将从社交关系转向建立购物共同兴趣关系,信息的传播将沿着用户的兴趣接点自动推送至消费者面前。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的内卷化加剧了人们的知识“焦虑”,知识付费平台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对专业化知识的渴求。文章借助浸合理论,研究用户参与知识社群付费学习与分享的影响因素。通过调研与回归分析发现,用户的情感偏好、体验价值与参与意愿同用户参与知识社群的行为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三者能促进用户获取、消费、生成、共享知识与个体创新,其中用户的体验价值阀值最高,情感偏好与参与意愿次之。将浸合理论运用于知识社群建构用户与社群共创价值的路径模型,用户自身可以获得经济、情感等方面的利益,而知识社群则可以提高用户忠诚度、购买意愿、口碑推荐、市场份额和投资回报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新媒体环境下,以用户原创内容、互动分享关系、自组织活动和参与式服务设计为特点的移动图书馆社群化服务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从用户视角入手,探究移动图书馆社群化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而构建移动图书馆社群化服务理论模型。[方法/过程]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方式对10名受访者进行调查,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提炼影响用户参与的因素,并对因素间的作用路径进行分析。[结果/结论]最终归纳出影响用户参与的4个主范畴,即基础服务质量、社群化服务价值、用户社群化关系和参与式服务设计,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理论模型,帮助从用户角度深入了解移动图书馆社群化服务的构建方向,为移动图书馆未来在资源组织、服务更新等方面完善自身功能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营销管理     
《全国新书目》2014,(11):32-33
同级领导: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变革 (美)米拉N.贝克著刘杨译机械工业出版社978-7-111-48281-92014-11 39.80《同级管理》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给出了适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移动互联网时代,组织结构应该是同级网络社群,其中每个节点和个体都是等能量的,都在不断地接受和发送信息,信息的实时分享和节点的即时反馈协调着整个组织的运行。这样的组织内部,领导者和追随者动态转换,网络本身就是领导者。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读者的阅读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期刊与读者的关系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本文从互联网思维中的"社群"概念出发,探讨期刊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加强与读者的联系,提高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期刊的技术骨干力量,编辑如何积极拥抱互联网思维,加快自身的网络化进程,创新采编思路和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在互联网技术与社交平台迅猛发展的背景之下,消费者由分散的个体变为聚合的群体,并展现出了巨大的群体影响力。读者社群化的转变给出版品牌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出版品牌建设首先要进行理念创新,树立社群营销观念,通过打造品牌社群、强化精准互动、让读者参与品牌共建,共创品牌价值等路径重构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以打造数字时代的品牌形象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彭扬 《东南传播》2014,(2):83-85
网络交往已成为当下人们交往的主要方式之一,虚拟自我更成为人们用以呈现自己的方法和途径。虚拟自我早在互联网产生之前就存在,在网络普及于人们的生活中之后,便大面积以外化的形式出现。本文主要从虚拟自我在网络交往中的呈现以及它的本质,来探讨在网络交往中虚拟自我带来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生群体网络信息分享行为动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社会化媒体的流行使信息分享成为用户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本文通过对研究生群体访谈,了解其利用社会化媒体分享信息的动机,结合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构建研究生群体信息分享动机模型。通过对342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来对该模型和假设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收藏动机、名誉声望、自身需求、利他动机、安全需要是影响研究生群体信息分享行为的重要因素,而社交动机对研究生群体信息分享行为有着更加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