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危机事件必然会严重威胁到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如何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对此进行有效处理,是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媒体必须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新闻传播媒体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争取利用最短的时间,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迅速处理。我国新闻传播媒体必须从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努力维护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首先分析公共危机事件的主要特征,以及新闻传播所具备的特点,最后阐述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新闻传播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今的新媒体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中。人们的生活也逐渐融入了新媒体技术。部分传统传媒环境的阵地,逐渐遭到新媒体蚕食。新媒体环境也不断地影响着报社新闻传播工作,并且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社新闻传播的功能也在不断改变。本篇文章就对新媒体环境报社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发展方向提出良好的策略,发挥其报社新闻传播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新快报》"陈永洲事件"为例,探讨新媒体时代新闻伦理实践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认为媒体从业人员需要面向全球新闻传播、面向不断扩展的媒介生态系统、面向争议性事件开展新闻伦理实践,从而增强媒体机构公信力,维护自身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4.
微信公众平台是即时通信工具微信推出的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央视新闻”在新闻媒体类微信公众平台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结合“央视新闻”关于马航MH370失联事件的报道,可以看到微信公众平台信息传播的特点,包括信息传播方式的双重性、信息传播过程的定向性、信息传播媒介的闭合性、受众信息获取上的被动性、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新媒体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也与新媒体逐渐紧密联系在一起,传统传媒的生存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当今新媒体环境下,日报的新闻传播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促使日报新闻传播功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主要围绕新媒体环境下,日报的新闻传播功能进行简要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的出现对现有的新闻传播行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新闻人员要顺应时代发展的大潮流,改变原有的新闻传播模式适应新的媒体发展环境,才能更加满足大众对新闻的需求,让新闻实现有效、有质的传播。本文在新媒体发展的潮流下结合新闻传播的特征,对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创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新媒体应运而生。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新闻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一背景的影响下,报纸新闻传播怎样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媒体的主要特征进行了解、对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的变化进行思考,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的发展路径,以期为报纸新闻传播的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8.
姚华丽 《新闻传播》2023,(15):118-120
在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逐渐融入到现代人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新闻传播也带来了较大影响。同时在经济新常态下,新闻传播模式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热点新闻信息传播时效性逐渐缩短,新旧媒体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长尾效应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提出了新的挑战,长尾效应从本质上来说要求突出新闻的“个性化”特点,本文结合笔者实际研究经验,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长尾效应的产生与作用,并探讨了其对于新闻传播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第十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的文献分析,从全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受众研究、社会责任、媒介呈现、大众文化、人际传播、健康传播等方面综述了年会的主要研究进展.文章认为,本次年会的从多个方面剖析了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研究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挑战,为新闻传播学理论的创新提供了话题,为全媒体传播环境下的新媒体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在科技领域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多种科技手段迅速发展起来,其中,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尤为突出。近几年来,我国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国人民的信息生活以及精神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新媒体的相关技术手段在与电视民生新闻相互结合的情况下,我国的新闻传播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及创新。并且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在与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之后,电视民生新闻的质量程度以及收视率有了很大的改观以及进步。在多媒体电子技术的支持下,较以往的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模式相比,我国电视民生新闻播报内容无论是从信息量、互动性、实时性、技术性,还是从传播方式以及信息的搜集方式来看,都有了质的变化。本文结合笔者相关行业知识、浏览诸多电视民生新闻方面的资料,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访问以及详细的市场调研,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这一主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现在我国民生新闻传播与之前传统电视民生新闻传播方式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不论是在实时性、技术性、互动性、信息量,还是新闻信息采集的方法和传播的手段上都有着品质的差别。本文根据相关的行业知识和信息资料,对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策略进行了探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指的是运用数字设备、高新技术达成信息传播目标的新媒介,具有模拟性、超文本、数据性等特征,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与方式.新闻传播主体在新媒体环境中有所改变,重构传播格局,优化媒介生态,新闻不再是特定时段、特定版面、特定电视频道的专属性内容,在微博、抖音、微信等新媒体环境中均可浏览、传播、制作新闻.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助...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型技术被广泛运用,新闻传播已经迎来新的时代——新媒体大众自传播,这种新方式能让人们随时随地关注新闻事件的变化并发表自身观点,在丰富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部分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充分发挥新闻大众自传播的优势,避免其劣势,是每一个新媒体工作者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只有更好地弘扬文化主旋律,引导人们正确判断新闻事件,才能更好地推动新媒体迈向新发展高度,从而促进整个新闻领域的健康成长。本文以新媒体大众自传播特征为基础,结合当前大众自传播热点事件,重点阐述其局限性,并分析其具体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4.
陈卓 《新闻传播》2023,(18):77-79
本文立足于新媒体传播广泛普及的现实情况,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新媒体传播对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就积极影响而言,新媒体传播促使普通公众逐步成为新闻价值的判断主体,进一步保证了新闻的时新性,并能够更多元地反映不同利益主体价值诉求。从消极影响来看,新媒体传播也带来了“泛娱乐化”、虚假新闻泛滥及缺乏深度报道等问题。最后,从加大公众关注热点事件报道力度、抵制“泛娱乐化”与虚假新闻及做好深度报道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自身的开放性与互动性特征,可以将群众的观点最大程度地表达出来,赋予了新媒体更强的社会属性。文章首先分析了新媒体对新闻传播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方式、新闻传播主体、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加剧突发性新闻的不确定性等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对突发新闻的角色定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进而分析了新媒体在突发性新闻事件中的作用,最后针对新媒体社会责任的表现、缺失原因以及增强新媒体社会责任感的途径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也称作自媒体,是在媒介技术日益发达的环境下产生的新兴媒体。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的动摇了原有的媒介生态,产生了一系列新的传播现象,同时也对传统的新闻传播伦理、新闻运作、传播方式等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其中,人道主义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新闻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会使媒介的公信力降低、新闻价值失衡,更严重者会失去受众的亲睐,因而加强传媒业的人道主义建设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7.
今年3月发生的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已经整整过去了两个多月时间。围绕这一客机失联的原因及其数百名乘客的最终去向,海内外媒体作了大量报道,个中真相至今迷雾重重,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经历这一特殊新闻事件,如何呼唤新媒体时代的专家型记者,媒体怎样把握科学原则以准确报道此类突发事件,本刊约请业界人士做一分析、探讨,供大家参阅。  相似文献   

18.
谢金文 《今传媒》2016,(1):13-15
新媒体使新闻传播更加新鲜和广泛、客观和全面、反映民情民意和增强舆论监督,也使虚假信息,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侵犯隐私权、名誉权、著作权等侵权信息的传播也大量增多.新媒体中低俗化、娱乐化内容过多,对此又难以通过简单的禁堵来解决.新媒体还给新闻传播的传者和受者、方式和媒介也带来许多新变化.这些都在更新着新闻学,包括新闻的定义,对新闻传者和受众的认识,新闻传播的方式和过程问题,新闻传播事业和传媒产业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的时期,我国新闻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扩大新闻的传播效果对于提高新闻媒体的关注度是非常重要的,新闻宣传必不可少的途径就是新闻策划,通过新闻策划可以更好地推动新闻事件的传播。因此,在新闻传播中应该重视新闻策划的作用,努力提升新闻事件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网络媒体传播缺陷与传统媒体发展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等新传播渠道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的传播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使传媒生态变得更加丰富。虚拟世界有产生新闻的空间和基础,部分现实生活中的公众事件与虚拟社会的网络事件有所重合,也值得传统媒体的关注。自从有了网络媒体,新闻信息的数量成几何级攀升,新闻内容日趋广泛,新闻表现形式日益多样。新闻影响力日益深入,受众数量急剧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