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和碳税政策都会对能源成本产生直接作用,从而对能源安全状况和减排效果产生影响。现有研究往往基于外部条件不变的假设分别探讨两者的影响效应。然而,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在现实中已成为常态,实施碳税可能无法实现预期减排效果,也可能影响能源安全。因此,评估国际能源价格波动与碳税政策的交互影响效应,有助于协调能源安全与碳减排的冲突问题。本研究构建了中国"产业-能源-碳排放"CGE模型,探讨了国际化石能源价格波动和碳税政策对实现2030年碳减排60%~65%目标的交互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国际化石能源价格上升还是下降,碳税政策都能实现减排60%以上的目标;而当国际化石能源价格下降,碳税政策无法缓解能源对外依存度的提高,能源安全存在隐患。  相似文献   

2.
薛勇  郭菊娥  柴建  郭广涛 《软科学》2011,25(12):76-80
首先回顾我国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指出能源产品价值没有完全反映在能源产品价格中;然后,在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的理论框架下,考虑能源自然资源价值和环境破坏外部性,从理论上分析能源产品的价值构成,进行能源产品价值估算案例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科学与管理》2018,(5):33-45
针对我国现阶段能耗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构建基于KAYA等式和CGE模型的中国能源-经济-环境混合模型,模拟研究不同政策变量调整对能源经济结构变化的敏感程度及各变量对二氧化碳减排成本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工业结构的调整对能源及环境的影响较为显著,且变量呈现高敏感度,边际减排成本呈递增趋势;外贸程度的下调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较大,且由于对能源及环境数据的低敏感性,其边际减排成本呈递减趋势;能源效率的提高对能源及环境改善最为显著,且不同能源技术对同一政策变量的敏感程度不同。在模拟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多种优化组合策略及政策含义,提出政策制定应因地制宜,经济发达地区应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优先发展经济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非参数距离函数方法研究了能源消费结构约束下的我国省级地区碳排放绩效水平和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计算结果表明:各地区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差异较大,一般碳强度越低的地区,所要付出的宏观经济成本越高,减排难度也更大。与传统不考虑能源消费结构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忽略能源消费结构的制约会低估碳排放绩效水平,并且导致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计算结果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5.
由于供电成本的核算方法以及在用户中分摊的方法不同,因而出现了会计成本定价法和边际成本定价法两种不同的电价设计方法。西方国家的电价制度中较多地采用了边际成本理论,而国内相关文献中对边际成本电价则很少涉及。对边际成本电价的特点作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应用边际成本定价法设计电价的基本程序,以期对我国电价制度的改革有所禅益。  相似文献   

6.
孟欣 《科技广场》2010,(6):226-228
高耗能企业用电在我国全社会总用电中占有很大比例,为实现节能降耗与污染减排的目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制定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是对高耗能企业用电进行合理调控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依据边际成本理论对某地区高耗能企业用电特性与用电成本进行分析,建立了基于长期边际成本的定价模型,并进行了实例计算。该方法可避免电源结构改变及投资波动对电价造成的影响,使供电成本在不同电压等级及用电时间内合理分摊,给用户以正确的价格信息,帮助高耗能企业对电力资源的消费或节约做出正确选择,对电价的制定与调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能源价格波动性与能源强度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并进行了GARCH计量模型的实证检验以及两组估计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市场化定价机制相对完善的情况下,能源价格与能源强度之间的负相关动态均衡关系才是存在的,如果国内缺乏市场化定价机制,能源价格提高非但不能降低能源强度,反而会因为能源替代而提高能源强度。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能源价格波动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世进 《资源科学》2013,35(4):690-696
本文利用相关数据及燃料、动力类购进价格指数,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VAR和DCC-GARCH模型,分析了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对我国能源价格平衡的影响.通过研究,表明国际能源价格与我国能源价格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协整关系和双向波动溢出效应,短期内国际能源价格对我国能源价格的平衡存在着单向价格引导关系.最后从能源立法、加强消费国间的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衍生品、期货市场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建议,以保证我国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首先利用1990—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能源强度和能源价格之间的关系做了实证分析。接着在C-D成本函数的基础上,加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劳动生产率等因素,从微观层面扩展了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的模型,并利用岭回归法测算不同影响因素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得出: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变化影响都比较大;能源价格的提高和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的下降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加快促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推动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完善能源价格体系。  相似文献   

10.
何凌云  殷勇  程怡 《资源科学》2014,36(12):2529-2539
理论上讲,能源价格可以通过影响能源消费结构、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产生调节作用。基于此,本文以1965-2012年中、美、日三国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采用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岭回归、路径分析、状态空间模型等方法,从直接效力、调节效力及时变效力方面对三国能源价格与能源强度关系,包括总体效力和影响路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三国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均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中国能源价格作用效力最为显著,美日两国较弱且作用相当,这说明以能源价格为核心的间接手段对于中国节能减排尚有很大的空间,而发达国家则更多地依赖于其他减排手段;2从调节路径来看,中、美两国的调节路径较为单一,而日本可以经由多种路径实现调节,这与一国市场化水平、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后发优势等具有一定的关联;3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的作用存在非对称性,在不同发展阶段,三国存在调控方向及调控路径上的差异,但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中国渐进式改革作出理论概述的基础上,对我国能源定价机制改革进行了总体评价,分析了现行能源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能源供需层面面临"制度性困境",提出了能源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申俊  孙涵  成金华 《资源科学》2016,38(3):439-449
中国正面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碳减排的双重压力,合理引导和控制城镇居民能源消费至关重要.文章从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两个方面分别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来分析2008-2012年中国30个省域城镇居民完全能源消费的空间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基于社会经济特征的经济距离权重空间计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中国城镇居民完全能源消费的空间效应及其区域差异;中国城镇居民完全能源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且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城镇居民完全能源消费的高-高集聚区;生活能源价格和城镇人口规模是城镇居民完全能源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又以生活能源价格的影响最大.因此,政府在进行政策制定时,需要针对不同区域采取差别化的能源政策,同时优化能源价格机制,积极引导居民绿色能源消费.  相似文献   

13.
赵玉  张玉 《资源科学》2014,36(8):1590-1599
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关乎中国能源安全。采用货币乘数理论和内生性结构突变的平滑机制转移模型分析了美国量化宽松对国际石油、天然气、煤炭和铀燃料市场的冲击。在"一价定律"的框架下讨论了国际能源价格受到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后,波动如何传导至中国煤炭和石油市场。结果表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通过乘数效应、货币贬值和贸易等途径使得国际原油、天然气、煤炭和铀燃料价格分别上涨了约28.23美元/桶、1.65美元/MMBtu、45.21美元/t和12.05美元/磅。而该政策通过贸易和汇率途径使得中国原油和煤炭价格分别上涨了约15.71美元/桶和10.03美元/t。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扭曲了能源市场的传导机制,使得国内外能源市场偏离了均衡状态。针对美国量化宽松对我国能源市场的溢出效应,应加强能源市场风险的预测和预警,制定独立的能源政策,改革现有的能源储备制度并允许企业进行套利贸易,加强能源期货市场建设以发挥我国期货市场在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严良  熊伟伟  王小林  王腾 《资源科学》2019,41(9):1655-1664
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需求和能源消费现状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能源供给结构和需求变化的不平衡制约了能源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持,因此,形成一套从底层引导供给端价格形成和产能更替机制的政策工具势在必行。本文在系统视角下,基于能源间需求的价格替代机制及各能源内部的产能更替机制建立动力学模型,模拟了2017—2050年中国能源替代趋势并作为基准情景,在此基础上从供给端设定了价格、市场、成本、补贴、碳交易等情景。结果表明,基准情景下煤炭依旧是主要消费能源,且结构调整和减排压力较大,而在补贴策略和碳交易策略下,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得以显著提升。因此,必须提振天然气激励水平保障平稳过渡并降低新能源获取成本,增进能源定价机制改革,拓宽碳交易价格变化空间,以便有效达成供需协同的能源替代路径。  相似文献   

15.
周亚娟  林爱文  张二申 《资源科学》2021,43(7):1428-1439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宅基地大量闲置,合理重构宅基地完全价值,完善退出补偿定价机制成为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助推乡村振兴的必然举措。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理论,从宅基地退出成本的角度构建了宅基地价值认知—边际机会成本分析—完全价值重构的价值评估体系。结果发现:①农村宅基地价值由自身价值、开发价值、权益价值与代际价值构成,宅基地退出时所失去的价值部分即农户损失成本;②利用成本损失来测算宅基地的价值,以边际生产成本测算宅基地开发价值,以边际使用者成本测算宅基地自身价值,以边际外部性成本测算宅基地权益价值和代际价值;③不同类型宅基地在退出时损失的价值不同,在退出补偿中需根据成本损失进行相应补偿;④宅基地边际生产成本与边际使用者成本损失多以货币手段进行补偿,边际外部性成本以货币手段结合非货币手段进行补偿。基于此,探索了一种新的宅基地定价思路,提出了宅基地退出补偿的相关政策建议,为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刘春梅  高阳 《软科学》2016,(3):85-88
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我国工业部门间的减排成本,根据边际减排成本曲线构建了行业间碳交易模型,探讨了在我国碳交易试点排放权分配办法下,要实现2020年减排目标,碳交易市场对行业间减排成本和市场交易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减排成本随着排放强度的降低呈现上升趋势,上升速度随着排放强度的减小而增加;在碳排放强度较高的部门减排潜力大,其减排成本较低,而碳排放强度较低的行业减排成本较高;要实现2020年降低45%的减排目标,比减排40%时要多增加近三倍的减排成本。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国际视角量化分析了国际天然气价格与石油价格之间的动态关系,并针对我国当前的天然气价格改革现状,对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和定价机制的改革方向提出了政策建议。研究发现,页岩气革命导致了当前国际油气价格呈现"分离"态势,这也是天然气市场化的必然结果。然而,油气价格之间的弱联动性仍然存在,且在当前国际低能源价格的态势下,我国应抓住契机,进一步推动天然气价格的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8.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突飞猛进,能源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国能源十分丰富,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对能源的需求也不断提升,能源价格以及能源短缺势必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当前诸多工程提倡节能减排,意在促进工程的长远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电力工程中的节能措施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张福利  达庆利  陆伟东 《预测》2006,25(6):64-69,80
基于企业集团面临不对称的竞争环境,研究了企业集团的中间产品的转移定价决策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上游子公司的边际成本小于上游竞争公司的边际成本,则中间产品的转移价格既可能大于中间产品的边际成本,也可能小于中间产品的边际成本,取决于上游子公司和上游竞争公司之间的不对称程度及下游子公司和下游竞争公司的产品之间的相互替代程度;如果上游子公司的边际成本等于上游竞争公司的边际成本,则中间产品的转移价格小于中间产品的边际成本,并且随着下游产品替代性的增强而降低,与Hirshlcifer提出的边际成本转移定价策略相比,本文提出的转移定价策略为优。  相似文献   

20.
家庭规模对中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钦池 《资源科学》2015,37(2):299-307
家庭规模是影响家庭消费的核心要素之一,已有文献仅从消费量角度考察家庭规模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影响,忽视了家庭规模对能源消费结构和碳排放结构的影响。本文的逻辑是,家庭规模经济既影响消费水平又影响消费结构,不同消费品的碳排放系数不同,因此家庭规模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碳排放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利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本文研究发现:①不同消费品存在程度不同的规模经济效应;家庭规模越大,人均消费越低;规模经济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具有单调的边际效用递减特征,规模介于2~4人家庭的消费量受规模经济影响最显著;②家庭规模对各类消费品在家庭消费中所占比例的影响不同,因此不同规模家庭具有不同消费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的碳排放水平和结构;③家庭规模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非单调的边际效用递减特征。基于上述结果,在家庭规模小型化的人口变化趋势下,对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认识需要充分考量家庭规模因素,实施基于不同规模家庭的差异化消费政策,有利于引导能源合理消费,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