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谏院题名记     
司马光 《中文自修》2006,(11):54-54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相似文献   

2.
<正> “献诗”之说见于《国语》。《周语上》:“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晋语》:“吾闻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谏于朝,在列者献诗”。“献诗”之说汉代人讲得更为具体:不仅有人献诗,而且还有人专业采诗,把“献诗”视为《诗经》的来源。“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  相似文献   

3.
岘山临汉上,塑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⑦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  相似文献   

4.
清初儒臣张伯行不仅以学术与事功之双美彪炳史册,更以“天下清官第一”而饮誉其时。他一生为官政声显赫,经世事功颇可称述。撮其要者厥在如下诸端:治理水患、赈济灾民,以救民于水火;惩治贪污、革除弊政,汲汲于政治新风之营建;兴办书院、刊刻儒书,以兴起教化,移风易俗。对于清初地方社会秩序重建甚至“康乾盛世”的到来,可谓居功至伟。  相似文献   

5.
古文今解     
文力 《初中生》2007,(3):1-1,15
万章问日:“或日:‘百里奚自鬻①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②秦穆公。’信乎?”孟子日:“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百里奚,虞人也。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百里奚不谏。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  相似文献   

6.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5.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司马迁《鸿门宴》)6.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实迷途其未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7.臣闻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思国之安者,。(魏征《谏太宗十思疏》)8.,,则智者尽其谋,…  相似文献   

7.
解读辨害     
虎豹之为害也,则焚山,不顾野人之菽粟;蛟蜃之为害也,则绝流,不顾渔人之钩网。其所全者大,而所去者小也。顺大道而行者,救天下者也;尽规矩而进者,全礼义者也。权济天下,而君臣立,上下正,然后礼义在焉。力不能济于用,而君臣上下之不正,虽抱空器,奚所施设? 是以佐盟津之师,焚山绝济者也;扣马而谏,计菽粟而顾钩网者也。于戏!  相似文献   

8.
公孙仪嗜鱼     
公孙仪相鲁而嘈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惟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  相似文献   

9.
忆周师     
闫利军 《河北教育》2009,(11):48-48
我求学的路颇坎坷,而且命运乖舛、人生蹭蹬.年届不惑,还要汲汲果腹之资,大概属于庸庸碌碌的人了。《史记·酷吏列传》:“九卿碌碌奉其官,救过不瞻.何暇论绳墨之外乎?”还有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巷三:“卿等居持衡秉鉴之任.宜在公平以辨别贤否,毋但庸庸碌碌充位而已。”  相似文献   

10.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宋朝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著名史学家。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历任并州通判、开封府推官,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谏院题名记》选自《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六十六。司马光在宋仁宗末年为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这篇文章是他在这时期写的。谏院,执掌谏诤的机关;题名,将已往谏官的名字题刻于石上。文中指出题名是为了使后世的人给以评论,以督促谏官要公而忘私,正而不阿,立论正大,示戒鲜明。第一段涉古论今,极言谏官责任之重大。“古者谏无官”,从上至下,由官到民,均可进谏,其职不专,其责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景公出游于寒途,睹死肉①,默然不问。晏子谏曰:"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  相似文献   

12.
游僧卖药     
河间有游僧①,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②,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③。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会有讲学者,阴作讼牒④,为人所讦。到官昂然...  相似文献   

13.
斗牛而废耕     
卫懿(Yi)公好禽兽,见(?)(di)牛而说之,禄其牧人如中士。宁子谏曰:“岂可!牛之用在耕不在(?)。(?)其牛,耕必废。耕,国之本也,其可废乎?臣闻之,君人者不以欲妨民。”弗听。于是卫牛之(?)者,贾十倍于耕牛,牧牛者皆释耕而教(?),农官弗能禁。(改写自明·刘基《郁离子》)  相似文献   

14.
唐贞观时期,政坛言谏活动蔚然成风,为后世所欣羡,其形成原因主要在于为君者以身作则、极力推动,为臣者忠直敢言、谏诤不断.与此相应,朝廷内外直言极谏的言谏政风之形成与兴盛,亦促使唐太宗进一步推动谏议制度的发展,充分发挥谏议制度的监督作用,其主要表现为集中谏议组织,加强谏官职权,提高谏官的政治地位.可以说,贞观时期的言谏政风与谏议制度相互作用、相得益彰:言谏政风高涨促进谏议制度发展,谏议制度发展亦有助于言谏政风长盛,二者总体呈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囿于封建王朝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贞观时期谏议制度所起的监察作用仍有局限,但这无碍其与言谏政风之勃兴一起,为此后唐代历朝之重谏风气奠定政治与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教材中有几篇文言文涉及到“谏”的知识,注解比较简略,一些权威工具书的注解也不全面。“谏”,《辞海》中注解①为:“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一般用于下对上。如《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就注解看,“谏”所用的方式是“直言”,而从例子看,不能说明“谏”的方式是否是“直言”。其实,我国封建社会里,臣对君、晚辈对尊长进行规劝,使其改正错误,方式不单是“直言”,  相似文献   

16.
《敦煌变文集》自王重民六先生合校以后,徐震堮、蒋礼鸿、郭在贻、陈治文、袁宾、项楚诸家续有补正,校正了文字上的不少讹误,甚有功于学林。然细绎全文,其有待质问者,尚不下于千计,今刺举数条,以求教于方家。“臣欲谏交,恐社稷难存。”(《伍子胥变文》,2页)按,交,止也。谏交,言谏而止之也。《淮南子·说林》:“交画不畅”,注云:交,止也。《广雅·释诂》:“交,定  相似文献   

17.
六书新证     
一六书的排列次序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里虽提出了六书之名,却没有六书的具体内容。西汉末年,刘歆在《七略》中对六书做了详细地叙述,后来班固采录于《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相似文献   

18.
御史一职,职司监察。自秦汉以来,其职责几无不同。宋代尤为重视,以“台(御史台)谏为天子耳目,所以防壅蔽、杜奸邪。”所谓“御史者,天子之法官也。”御史台是宋朝的中央监察机关,长官是御史中丞,下设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御史台除“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外,还具有一定的司法权力,这就是御史推鞫(j(?))。即推勘、勘鞫,就是推究审问,也即对违法失职的机构或官吏进行司法审判。  相似文献   

19.
原文赵高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逢龙,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令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鹿游于朝也。"  相似文献   

20.
金文中所见官名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引言周礼为周公致太平之书,于周代官制言之最详,然其书先贤已多议之。昔从容希白先生问金文辞,每庄诵籀繹,屡见官名;遂摭拾从录,参证古籍,乃知金文往往与周礼所载职官之名及职掌相合者,或有不见于周礼者。亦有官名同而位之尊卑与职掌不同者。惟六官之统系金文无征,其非古制可以瞭然矣。清人王宝仁譔周官参证,援引春秋内外传等书,以证周礼之自据条贯。郭沫若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