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音译”语素是语素分类中的一个部分。语素按语音形式分为: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多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包括古汉语遗留下来的“联绵字”和音译的外来词。多音节语素都是音译的外来词。中学课本中对“音译的外来词”的理解是仅限于“从其它国家的语言中音译进来的词”。从课本中的例子看其含义也是如此。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汉语言是在吸  相似文献   

2.
初中“新语法”教材中关于“语素”有这样一个判断:“多音节语素都是音译的外来词。”这是一个不正确的判断。第一,它的“主词”和“宾词”配搭不当。主词是“……语素”,宾词是“……词”。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词是由语素构成的。就象“空心砖都是手砌的墙”说不通一样,“……语素都是……词”也是说不通的。说这个判断不正确的第二个原因是:“量词”使用不当。从语源方面看,现代汉语中的多音节语素主要是从其他民族语言中音译过来的,这是事实。然而“汉语固有的多音节语  相似文献   

3.
汉语吸收外来词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纯音译,如休克(shock英)、沙发(sofa英)、苏维埃(俄)、模特儿(法)等。二是音意兼译。把一个外来词分为两半,一半音译,一半意译。如浪漫主义(romanti-cism)、马克思主义(Marx-ism)、冰淇淋(icecream)、新西兰(NewZealand)等。三是音译后外加一个表示义类的汉语语素。如“卡车”的“卡”是car(英语“货车”)的音译,“车”是后加上去的。又如“啤酒、沙丁鱼、芭蕾舞”等。四是借形,借外族语言的汉字词,而读汉字音。这是吸收日语词的主要方法。如“景气、取缔、干部”等。另外还有字母词,如MTV、CT等。“…  相似文献   

4.
论音译外来词语素的认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音译外来词的类型有5种,即单纯音译的,谐音音译的,音译字形意化的,音译加义标的,以及半音译半意译的。以目前公认的语素定义为原则依据,以两极性和非自由性为具体标准,认定音译外来词各类的语素,可发现有些已定位为单纯词的,应该定位为合成词。  相似文献   

5.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音语义的结合体,是构成词的主要单位。例如:“因特网越来越受到中国人的喜爱。”这句话有十二个语素,其中大部分都是单音节的,只有“因特网”这个外来词包括三个音节。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什么是语汇》中的这段话有两个地方很值得商榷。首先,所举例子“因特网越来越受到中国人的喜爱”,这句话不是有12个语素,而是有13个语素。也许编者没有注意到“因特网”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词,因此造成了这个失误。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词的来历吧。“因特网”是一个外来词。它是由英语单词“Internet”翻译来…  相似文献   

6.
“的士”是一个音译外来词,即TAXI.计程车、出租车。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里有了一个新词“打的”。起初。不少人,尤其是一些语言工作者,认为这个词,太不规范,一个汉语的语素“打”与一个外来音译词的音节“的”,组成一个词,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真太不可思议。但是,“打的”不仅在口语里而且在书面语里顽强地生存下来,更有趣的是,在人民大众中还派生出一些“的”族词语,请看下例:面的:出租的“面包车”,北京已经淘汰,一些中小城市还能见到。“面包车”也是比喻法,指形似“面包”的中型  相似文献   

7.
摆“甫士”     
杨辉  李卉 《学语文》2006,(2):47-47
最近常听别人说“摆个‘甫士’吧”,而且在一些报刊杂志上也经常看到“甫士”这个词。查了一下《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才知道“甫士”即英文pose的音译.指摆个架势。“甫士”是一个音译词,但它是根据粤语译的,确切地说它是一个带粤方言色彩的音译外来词。这一点好像《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没有提及。下面就“甫士”的用法略举几例:  相似文献   

8.
“摸索”与“探索”是一对近义词,日常使用频率较高,且常被混用。初看似可等同,细究则用法殊异。下面试就两词差异,从几方面作一“探索”,以资辨别运用。一从不同语素上看词义侧重从词的构成上看,两词均有共同语素“索”。故两词均有“寻找”义。不同语素是“摸”和“探”。依《现代汉语词典》,“摸”的可比义项为:①试着了解,试着做;②在黑暗中行动,在  相似文献   

9.
该文比较了“语素”和“词”的定义,分析了“最小的语言单位”有关表述的不科学性,并着重从意义、语法功能和语言形态三个方面对语素的范畴进行了全面、多角度的划分,系统地阐述了对“最小的语言单位”和“语素”这两个基本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浅谈汉语吸收外来词语的新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外来词是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发展史上,对外来词的引进有过三次高潮。当前的第三次高潮出现了许多引人瞩目的新趋势:一是范围广、规模大;二是引进方式呈现多样化,纯粹的音译词大量增加,"音译兼意译"词迅速发展,还从"音译加汉语语素"的方式中派生出一种新的混合词;三是出现了新式的借形词———"字母词",这种具有"共性"特征的字母词的出现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也说明汉语吸收外来词同样在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联绵词是古汉语所特有的。有的教师把“沙发”、“咖啡”、“坦克”、“马达”等也说成是联绵词,那是不对的,因为这些音译的外来词不属于联绵词的范畴。联绵词属于双音节单纯词,也叫“连绵词”,古人称之为“联绵字”、“连绵字”、“联语”、“连语”。构成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字)之间的关系,有的是双声(声  相似文献   

12.
"语素化"是指语言成分由非语素到语素的所有变化过程.本文主要讨论语素以下的语言单位中的音节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被赋予一定意义以后的语素化.语素化的类型主要有包括联绵词的音节语素化、音译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字母词中的字母语素化和数字、字母重新赋义而语素化.  相似文献   

13.
等义词绝大部分是在对外来词音译和意译过程中形成的,另外方言词被吸收入共同语或双音节词中的两个语素故意颠倒也是等义词形成的主要原因,它们在汉语词汇中数量虽少、却有着自己独特的色彩意义和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新世纪汉语新词词典>中所收录的外来词的特点.认为这些外来词中以英源外来词数量最多,字母词大量涌现,音译成分语素化现象明显,一词多译现象普遍存在,还出现了同音同形异义现象.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交流愈加频繁,大量英语外来词涌入汉语。英语外来词汉化的方式主要有:音译、音译加汉语语素、意译、音意兼译、英文字母加汉语语素等。  相似文献   

16.
语言间的词汇借用是十分常见的现象,由此产生了各种语言中大量存在的外来词,汉语也不例外。在汉语大量的外来词中,音译词所占比重很大,在对源词语进行音译汉化生成汉语词汇时,虽然不必追求语音上的绝对一致,但也要尽量秉持语音相似或相近的原则。尽管如此,我们也会经常发现诸如"埃博拉"一类译音词中存在的、汉语发音与源语言发音有明显出入的音译例外现象,这些音译例外现象往往会造成跨语言交际中的障碍和误解。本文以"埃博拉"一词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借词音系学分析并探究其语音汉化的过程,旨在说明汉语音译词汉化的一般规律,阐释音译例外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实现音译词汉化过程中的语音对应,从优化翻译方法及合理对待认知经验两方面,提出避免音译例外现象的应对策略和规范外来词汉化过程的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联绵词的范围至今说法不一。中师教材《文选》和《语基》的观点也不统一,前者包括迭音词,后者则不包括。 关于这个问题,当前主要有四种意见。1、指双音节单纯词。2、指狭义联绵词和送音词。3、指狭义联绵词。4、指双音节单纯词里的双声迭韵词。双音节单纯词与联绵词的范围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们有必要先看一下双音节单纯词的类型: 一、狭义联绵词。如:葫芦、邂逅; 二、叠音词。如:凄凄、凉凉; 三、象声词。如:扑通、喀嚓; 四、音译外来词。如:雷达、卢布。 通过分析各类的双音节单纯词的特点,我们认为第三种意见比较准确(需要商榷的只有一点,即讲联绵词的种类时应提及既双声又叠韵的联绵词)。理由如下: 第一种意见范围太大,显得庞杂笼统。因为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音译外来词都各具特点,是可以区别开的。如果说联绵词就是双音节单纯词,那么“联绵词”这个概念似乎就没有存在这个必要了。因为“双音节单纯词”远比“联绵词” 明确,而且  相似文献   

18.
外来词音节语素化是汉语音节语素化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界定了"语素化"这一概念并认为并非所有外来词音节都可以语素化,只有外来词音译的部分才有可能出现语素化的现象。同时对音节语素的生成机制、完成语素化的标志以及成为语素后的语义演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教师”和“老师”两词,内涵和外延颇多差互、交错之处。就《辞海》的解释而言,“教师”亦称“教员”,指“在学校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员”;“老师”是“学生对教师的尊称”。似乎二者只有中性和褒义的感情色彩的差别。但细加推敲,二者在构成方式、语义特征、语用价值等方面都有差别。从构成方式上看,二者都是双音节名词,但语素的性质和意义有所不同。”教师”由实语素(动语素)加虚语素构成,“老师”由虚语素加实语素(名语素)构成。“师”在古代本为名词,指“老师”(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现代由于双音化倾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语言学界的所谓“外来词”,值得调研。如“卫生”,古籍里就有,但后来又确实受外来事物影响。至于“西方字母词”只能算外语的词语缩写(或代称)。但用汉字书写的“拜拜”又无疑是外来词,因为跟“再见”在词的风格色彩上显然中外有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