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庆阅兵作为盛大的庆典仪式,两岸三地电视台对这一"媒介事件"进行了直播。电视对阅兵式的直播构成了"媒介仪式"。本文选取三家电视台新闻频道——央视新闻频道、凤凰卫视资讯台、中天电视新闻台,分析其如何通过"媒介仪式"来进行叙事。重点对两岸三地三家电视台阅兵直播报道的呈现内容、表现方式、叙事理念进行分析,并指出失当与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电视、广播平台等是传播媒介,在进行新闻直播的过程中,需要多个媒体平台、信息技术、设备的支持和协助,这样才可以保证新闻直播的顺利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新闻播报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新闻直播中,影响新闻直播的效果因素有很多种,例如突发事件、直播系统、播音员的心理素质等等。本文针对新闻直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电视、网络直播风行的当下,传统的纸质媒体在新闻时效性上往往会吃亏,因为在同题策划的情况下,纸媒必须通过组稿、排版、印刷、发行整个流程,才能够将新闻产品奉送到读者手中。那么,在综合条件成熟的前提下,纸媒是否可以进行"直播"呢?浙中新报"新报8楼"版块,就尝试了一次纸媒"直播",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4.
已故的中国著名电视人、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副主任陈虻说过:"什么是电视?现场直播足球比赛那种就是电视。因为在足球比赛的报道中,没有任何一种媒体能够把电视观众从屏幕前拉走。这就是电视,它把电视的本质和魅力发挥到了极致。"[1]在以互联网为首的新媒体不断侵占着电视收视市场时,打好保卫战、提升电视收视份额的重要方法,就是最大化的发挥电视的本质和魅力——现场直播。2013年,湖北经视推出新闻直播栏目《直播大事件》,打破传统编排规律,用直播的方式报道本地新闻,在电视直播上的大胆尝试,收获了良好的收视回馈。  相似文献   

5.
电视媒介运用声画、快速传输的能力是表达单一的传统媒介和技术专业性不足的网络新兴媒介不能望其项背的,因而,电视媒介在新闻现场直播,尤其是重大仪式性事件和社会重大突发事件的直播报道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由于我国电视媒介对于新闻现场直播的观念、制度、队伍建设、技术等方面仍存在缺陷,我国电视媒介整体的新闻直播现场感不强。本文以较成功的新闻直播案例为基础,总结和阐释增强电视新闻直播现场感的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6.
2016年是公认的直播元年,横空出世的视频直播,从诞生之初,就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时至今日,依然是方兴未艾,前途一片光明.在全民直播的今天,广播媒体充分发挥自身先天巨大的优势,另辟蹊径,纷纷进军直播界,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与报纸和电视媒体相比,广播具有更加明显的互联网特性,而视频直播就是广播媒体实现融合转型的重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纷纷打起了直播牌,电视新闻节目直播常态化已经成为国内主要电视媒体所追逐的目标。但与欧美强势电视媒体相比,国内伪直播现象还是比较普遍。如何突出节目直播特色,克服伪直播,实现真直播呢?笔者通过研究国内外电视新闻直播节目,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总结几方面经  相似文献   

8.
作为大众传播媒体,电视在当前人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电视具有报纸以及广播所没有的优势,电视新闻直播因为在时效性上具有较大优势,所以是当前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趋势,直播已经成为电视媒体在未来发展阶段中必选的方式。电视新闻直播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媒体语言自身具有的特征,电视通过视听途径进行信息的传递,语言成为电视新闻直播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庭审直播在我国相关法律中早有规定,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公开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庭审过程可通过电视或互联网直播或转播,其是实现普法宣传的重要手段。然而从近年来较多案件庭审直播传播情况看,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将以"快播"案件为例,对其舆论形成原因、直播效果以及提升庭审直播效果进行探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直播报道,是国际电视新闻传播方式发展的方向和潮流。国内新闻综合频道特别是新闻频道,充分利用这一报道形式,既有效地提高了新闻宣传水平,打造了电视荧屏新亮点,又取得了收视率和传播效果的双丰收。一、直播:行之有效的新闻宣传手段直播报道作为一种电视新闻报道方式,最能发挥电视传播的优势,最能展现电视台的实力,也是观众最为喜闻乐  相似文献   

11.
孙平  吴新宇 《新闻界》2012,(2):19-21
在图像化时代,电视作为重要的大众传媒,为适应受众对赛事直播的需求,对赛事直播的力度越来越大。作为电视工作者,尤其是赛事直播的主持人,如何在批判继承传统的赛事直播解说风格的基础上,开创适应新时代需要的赛事直播解说风格,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主要研究了电视比赛直播解说风格的演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直播,在现在的电视传播发展中是一个必然趋势,这一电视媒体的新生传播力量正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发展着,它对于中国电视而言,以1997年香港回归为真正起点,之后的申奥成功、澳门回归、三峡工程、奥运会、汶川地震等一系列直播活动之后,以央视为首的一些电视台进步明显,发展到今天,电视新闻直播已经成为很多电视媒体的常态节目,央视等新闻频道甚至已经实现全天候滚动直播。但是面对新闻报道机制,我们会发问:新闻缘何需要直播?  相似文献   

13.
杨振浩 《新闻窗》2011,(5):83-84
电视新闻直播带来新闻传播全新的时空观念,"正在发生"使电视媒体在新闻事件报道中独具优势与魅力。从分类上讲,电视新闻直播可分为演播室直播和新闻现场直播。前者仅仅从制作手段完成了播出与受众收看的同步,受众看到的消息大部分是事先制作完成;而后者,却是对新闻事件现场的同步传播,受众看到的就是事件正在发生的”那一刻。因此面对突发事件,直播是最快最有效的将新闻信息传递给观众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发达国家的精神化产品及信息产品将大量涌入,这也要求我国的电视业必须迅速发展、成熟起来。而电视新闻直播这一最能展示电视新闻魅力的表现形式,应该成为电视媒介把握好的重点。以下是笔对今后我国电视新闻直播发展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对电视新闻直播的发展有益。  相似文献   

15.
文章探讨图书直播模式及其优化路径。通过分析图书直播现状和直播营销效果,以及直播方式、直播平台、直播产品的选择,提出直播流程中的优化建议:直播前做好准备、直播中有效控场、直播后总结分析,从而打造直播品牌,推动图书这一独特的文化产品创造出更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何安琪 《新闻传播》2010,(4):107-107
电视新闻直播报道以其强烈的现场感和参与感吸引观众,是最能体现电视本质属性的报道方式。本文以电视新闻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原理为研究起点和理论依据,论述电视新闻直播报道中出镜记者应具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白兰 《新闻前哨》2012,(7):69-69
一、电视新闻直播优势 “电视是一种即时传真的媒介”,鲍列夫认为“电视的一个重要审美特点是叙述‘此时此刻的事件’,直接播映采访现场,把观众带进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中,这一事件只有明天才能搬上银幕,后天才能成为文学、戏剧和绘画的主题。”电视的这种“现在时态”的本体特性使它有别于电影、报刊等媒介,广播虽然也属于现在时态的媒介,但它只能传播听觉形态的信息。所以,电视声画结合传播信息的特点又使它优于广播媒介。而最能体现电视即时传真特性的方式就是直播。与录播相比,直播节目的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8.
吴延霞 《今传媒》2012,(10):91-92
实现常态化直播的地方电视新闻,选择直播主题,是新闻负责人必然面对的首要问题。是不是每一件突发新闻都可以纳入直播题材范围,面对突发重大新闻,直播人员该如何进行前期策划和现场精彩直播?前期策划方案和直播现场该怎样有机衔接,以达到最佳的直播效果?如果当天没有突发新闻,直播节目到底该怎么办?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直播常态化选题存在的问题着手,具体分析当前进入直播选题的节目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到底该怎样正确确定直播选题,以及对直播选题进行前期策划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任陇婵 《视听界》2014,(5):14-15
互联网盒子仿佛一个潘多拉魔盒,里面关着现代信息媒介科技与市场共同孕育的"妖魔"。魔盒被打开之后,放出来的"妖魔"野蛮生长,短短两三年,就悄然从客厅抄了传统电视的后路。今年6月中旬以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连降多道"驱魔符咒"——针对互联网电视牌照商下发了要求立即关闭互联网电视终端产品中违规视频软件下载通道的函;取消集成平台里直接提供的电视台节目直播回看功能;约谈互联网电视7家牌照管理方。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新闻直播连线的突破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7香港回归电视新闻直播开始,“直播”这种从国外引入的电视表达形式,就如同生物界的“外来物种”一般,带着极大的优越性进入中国受众的视野,同时也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密切关注.探索直播连线,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或概念方面,忽视了其背后深刻文化意义.究竟何为直播连线、直播连线的分类、直播连线的特征、“直播年”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连线有哪些突破、如何利用立体式整合资源打造直播品牌、直播连线的变与不变、大事件与直播连线、直播连线的创新策略是什么,等等,本文将展开论述,希望给传媒界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