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身边的艺术     
教学内容:<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八. 教学目标: 1.将阅读过程中学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2.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二. 教学目标: 1.借鉴本组课文描写民风民俗的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教学重点:运用本组课文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写作方法进行习作.  相似文献   

3.
要实现习作教学的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关注学生习作活动的过程,精心策划,想方设法让习作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带着这样的思考,结合一次科学实验的习作教学,做了不同的活动策划.  相似文献   

4.
我爱读书     
教学内容:<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继续练习修改习作. 2.增强表达、倾听能力以及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养成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5.
杨华 《成才之路》2010,(36):33-33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习作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新定位习作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要不断转变习作教学的观念,改进习作教学的方法,从而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是对中年级习作提出的阶段性目标,目标非常明确,对于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纳为一句话:让学生乐于习作,善于习作,勤于习作.  相似文献   

7.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习作训练一般从中年级开始。中年级作为低年级与高年级的“纽带”,习作教学也自有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习作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3-4年级重在减少束缚,使学生自由表达。中年级习作教学如何让学生乐于表达,学会表达,自由表达?这里谈几点看法。一、培养兴趣乐于表达中年级习作教学是在低年级说话写话的基础上过渡到“习作”,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与信心,注意消除学生对习作的恐惧感和对习作的厌恶感。因此,在中年级习作教学…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生习作教学总的目标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于习作中的情感表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是自己的独特感受,而不是人云亦云。然而,在小学生习作中,学生的情感表达存在着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等问题。这与学生的求稳心理和懒惰心理有关,也与教师指导的方法有关。在习作教学中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习作教学的总目标要求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习作。  相似文献   

10.
身边的艺术     
教学内容:《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八。教学目标:1.将阅读过程中学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2.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父母的爱     
教学内容:<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五. 教学目标: 1.练习把句子写通顺,把意思写清楚.学习表达真情实感. 2.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并懂得回报父母的爱.教学重点: 1.学习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 2.学习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共同提高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12.
习作教学的宗旨在于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积累的素材,在习作表达中体验习作的妙趣,感受文字表达的畅快,寻找妙笔生花之道。巧用"弱连接",可让习作素材在积累中沉淀;可艺术处理习作素材,搭建习作表达的金桥;可让习作之花在运用中绽放。  相似文献   

13.
三、四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始阶段,观察能力在本阶段占据重要的地位,也是小学习作的关键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依据统编教材的编排序列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准把握教学目标,通过细致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运用观察方法,巧妙搭建支架,习得表达方法并适时运用,激活言语天赋,学会表达,写好观察习作.  相似文献   

14.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其逐步愿写、爱写、乐写作文.我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充分认识到:要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教师在批改中要以正面诱导、表扬为主,尽量避免批语的"冷漠"面孔.  相似文献   

15.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对写作提出以下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些要求一方面强调了学生习作的自我表达和个性发展,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学生习作要适应社会,注重交流。通过多年的习作教学实践,我将习作教学归纳为"五步曲",从而使习作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习作内容在语文教材中的编排上呈现出序列化的特征,注重习作能力的螺旋上升。习作单元的出现,更是打破了传统的单元教学思想,这一单元中的精读课文在教学上与普通单元的精读课文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习作单元教学中,立足教材,把握文本教学目标,明确编排意图;掌握课文表达技巧,内化写作技能;巧妙运用例文板块,打好习作表达基础,引导学生从模仿到创新,打好习作基础,有效开展精准教学,让语文要素切实落地。  相似文献   

17.
苏海鹰 《教师》2014,(5):82-82
正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习作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动笔,乐于表达真情实感。"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怕习作的现象很普遍,只要听说有习作课或"小练笔",一个个愁眉苦脸,唉声叹气。那么,如何让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让他们感受到习作的乐趣呢?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相对于阅读教学、识字教学而言,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不少老师在上语文公开课、评优课的过程中,避习作之不及,谈习作则色难。而习作恰恰又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2011版语文课标中对习作进行了准确的定位: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了当下小学生习作的基本要求: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如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使之具有时代感,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深入思考和不断实践的事。笔者从一线语文教师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培养小学生习作时代感提出三个策略。  相似文献   

19.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语文写作的启蒙阶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语文习作提出以下阶段性标准: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习作;在实践教学中应逐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在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易于动脑,乐于表达"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实情感。探讨了怎样在三年级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结合三年级教材进行习作的教学实践和策略。  相似文献   

20.
我的理想     
教学内容:<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三. 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表达方法及从其他学科学到的知识丰富习作的内容,表达真实想法,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2.通过倾诉理想以及理想背后的故事,初步树立正确的理想观,让理想从这里起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