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运用刘勰的"隐秀"观审视翻译中文学意象的传递,以期保持文学翻译所固有的文学性和民族性,成功实现文学翻译作为文学的第二次创作。"隐秀"观指出意象有"隐"与"秀",两者统一于文学意象之中。不同的意象对应不同的表述方式,译者如果在把握原意象的艺术特征基础上,对描述性、象征性和比喻性意象进行具体分析,在翻译时运用显性或隐性方法进行具体处理,文学意象翻译定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隐秀与意象     
本文通过论述意象的产生过程,隐、秀的各自特征,情思对隐秀的作用,以及隐与秀、隐秀与意象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刘勰在《隐秀》篇中所论及的文学创作方法,并且涉及上述观点对后世文学理论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唐诗不仅是中国重要的文学财产,而且是全世界珍贵的文学瑰宝.而唐诗精妙的核心就在于其意象的表达.所以意象的翻译直接影响了唐诗的理解和欣赏.本文提出许渊冲的"三化"论能达到唐诗意象传达的"三美",并提出应充分重视文化的差异.避免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现象,从而促进唐诗意象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对《文心雕龙·隐秀》篇的研究中,有一类颇具影响的意见是将"隐秀"看作不同的风格类型:一是"隐"与远奥的风格相近或相通;二是"秀"与新奇的风格接近;三是认为"隐秀"与"风骨"属于刚柔对立的关系,"隐秀"是阴柔的风格。从《文心雕龙》原文所述可知,"隐"、"秀"、"隐秀"都不是风格类型,而是刘勰受汉代京房《易》学影响所作的美学探讨。"隐秀"这一美学命题,是刘勰主张的写作之美与写作策略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5.
"巫山云雨"意象在唐诗与宋词中有着不同的表现,相关的词汇在宋词中出现频率比唐诗有所增多.唐诗中"巫山云雨"含义丰富,用法灵活,不似宋词里全关风月,这是由于世风及诗词的不同地位所决定.唐诗宋词中的"巫山云雨"意象常与相关或相近意象一起组成意象群.  相似文献   

6.
《隐秀》篇在《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隐"与"秀"是《文心雕龙》提出的重要范畴,"隐秀"范畴的提出,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发展有必然联系,但对于《隐秀》篇的解读,学界多有分歧。在刘勰的《隐秀》篇中,"隐"主要指篇,"秀"主要指"句",隐秀不可分离,"隐秀"不仅仅是修辞方式,也涉及艺术创作的重要特征。本文对《文心雕龙·隐秀》篇从"隐秀"的界说、"隐秀"的特点、"隐秀"的运用三个方面加以阐释,说明"隐"与"秀"独特的涵义以及使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外译者的合作翻译是唐诗英译的最佳翻译模式.但是诗歌的意象、意境的翻译仍是中外译者的最大困难.通过对唐诗景物造型特征的研究,以雅克不逊提出的"符际翻译"理论为方法论,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为例,论证了画成为翻译唐诗意象、意境的有效辅助翻译手段,使诗歌"诗歌视觉化",可以更好的展现原诗的意象意境.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期,亦是诗歌意象表达的成熟期。目前,唐诗意象研究成果突出,既有对唐诗整体意象的镜像解读,又有对单个意象的具体剖析;既有对诗人主体意象的挖掘,又不乏同类意象之间的比较研究。然唐诗意象研究仍然存在两个问题——缺乏一个完整的唐诗意象体系,使得意象研究流于形式,另外,对其意象发展的承继性研究亦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9.
"鸿雁传书"是极具神化色彩的诗歌意象,文章对"鸿雁传书"意象的产生及演变进行了梳理(因唐诗是诗歌发展的极盛,研究截止到唐),并就其成为诗歌意象的原因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0.
作为高雅文化代表的唐诗,韵味醇厚,耐品耐嚼。唐诗的表现形式高度精炼,字里行间充满着各种意象,蕴含的内容无限丰富,使英译唐诗成为人所共知的难题,翻译家许渊冲多年来孜孜不倦,以其天才的翻译艺术将其转换成了英文诗,为全世界创造了翻译文学最灿烂,最宝贵的艺术财富。分析总结许渊冲的英译唐诗,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更能指导我们以后的唐诗翻译工作,使我们的译诗更加完美精准,也能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本文肯定了唐诗的可译性,分析了许渊冲唐诗英译的翻译策略,并从许渊冲"三美论"的角度分别分析总结许渊冲唐诗英译的艺术成就,旨在对翻译实践与教学带来指导意义,同时亦是对"中国人的诗还是由中国人译为佳"论点的支持及对许议唐诗艺术风格的高度赞赏。  相似文献   

11.
许多学者关注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理解方面,以作品论、风格论和鉴赏论的角度对隐秀进行理解居多。大略而论,修辞说认为隐就是含蓄,秀就是警句;风格说如刘师培认为“有警策而文采杰出,即《隐秀》之所谓秀”,又说“刚者以风格劲气为上,柔以隐秀为胜”。P1485艺术表现说把“隐秀”看作是两种表现方式;意象说认为“隐秀”是意境论的雏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唐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擅长借物抒情。意象图式作为隐喻认知的基础,将其引入唐诗翻译研究能为唐诗英译开辟新的视角。本文将以唐诗《芙蓉楼送辛渐》的两个译本为例,试图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对译文进行分析,探索其意象认知与图式建构,以进一步利用意象图式进行唐诗英译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星辰意象是唐诗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它的存在丰富了唐诗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视角,对唐诗创作的审美塑造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古人既观星、占星又赋于星宿以特殊象征意义等。诗人将星意象引入诗歌创作这一现象及相关的内容,可以按照政治思想与态度,仕途失意与命运嗟叹,爱情、友情、亲情及授时、分野的角度分为四类。唐诗创作中星辰意象的引入对诗歌审美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对诗歌的创作也有很深的影响。唐代诗歌中有不少涉及到"水"这一意象的,文章尝试将"水"作为始源域,分析它映射到的不同目标域,以及"水"在唐诗中隐喻的特点,以期从认知隐喻这一角度认识唐诗中的"水"意象。  相似文献   

15.
李彩霞  张琳瑜 《海外英语》2013,(21):159-160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是我们在与外界感知互动中反复出现的样式,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生动形象的心智图像,将意象图式理论引入唐诗翻译研究仍有很大的空间。该文基于意象图式理论,对唐诗《早发白帝城》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读,试图找到唐诗英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统意象,在多种文学体裁中“镜”意象展现出多元化象征意义。除了承袭“镜”的各种传统意象,在璀璨耀眼的唐诗中,更主要的是突出了“镜”的情感意象,而其情感意象的内涵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唐代女性对美丽、爱情与婚姻的追求以及闺怨情思,二是男性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以及对人生际遇不满的感时咏怀。唐诗中“镜”意象所象征的情感追求,一方面反映出镜子对于诗人生活状况及其内心敏感细腻情感的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唐诗中大量的“镜”意象也折射出唐代的经济与文化盛况。  相似文献   

17.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归纳唐诗中水意象的概念隐喻,并对各类概念隐喻做了详细的认知分析。研究发现,唐诗中共有六类水意象的概念隐喻:"情感是水""人是水""心境是水""时间是水""困难是水"和"力量是水"。用当代认知隐喻理论解读唐朝诗歌,论证了概念隐喻理论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对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具有指导意义,进一步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李丽丽 《文教资料》2012,(27):148-150
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与诗歌的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隐喻在诗歌创作中被广泛应用。唐代诗歌中有不少涉及到"花"这一意象的,本文尝试将"花"作为始源域,分析它所映射到的不同目标域及其在唐诗中隐喻的特点,以期从认知隐喻这一角度认识唐诗中的"花"这一意象。  相似文献   

19.
意象在中国诗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文学上,意象被认为是中国唐诗的精华,而唐诗的美也正是通过种种的文化意象才得以体现出来的。因此,在唐诗英译中要特别注意文化意象的传达。本文介绍了唐诗英译中文化意象传达所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应使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石润宏 《文教资料》2012,(32):32-34
意象是诗人作诗的工具,唐诗中有许多植物意象,它们反映了诗人的文学承继与个性思想,是我们研究唐诗不可不谈的对象。唐诗中的植物意象主要有三类,一是由典故固化成文学符号的一类,二是律诗对仗中出现的一类,三是体现诗人个性和趣味的一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