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由于受西方美育观念特别是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中国现当代美育基本上都是以文艺审美为中心。自然审美和社会审美处于边缘位置。虽然文艺审美能够重构人们的美学想象,促使人用最敏锐地感觉来感受生活。提高人的道德高度,但文艺审美自身潜存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社会区隔作用以及略嫌严酷的审美主义特征也时常为人诟病。随着中国进入消费主义社会。日常生活不断审美化,审美逐渐成为人们建构自我生活的基本美学原则。在这样的文化情境下,美育有必要走出过去以文艺审美为核心的樊囿,重建社会审美维度,奠定社会审美在美育活动中的坚实地位。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消费文化”对传统文艺学、美学的发展与创新提出了崭新的课题。面对社会转型特别是文化转型,“日常生活审美化”、“图像挤压文字”等诸多现象,引发了学界与大众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审美焦虑,从而呼唤传统美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本文围绕“文化转型”、“生活审美化”、“文字与图像的紧张”等相关问题展开必要的言说与回应。  相似文献   

3.
当下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业已成为"美学进程"中势不可当的阶段性话题之一。在浩浩荡荡的商业大潮冲击之下,"审美非功利性"这一命题受到了巨大的挑战。透视"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康德美学的"审美非功利性"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文化立场不同,侧重分析"日常生活审美化"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文学价值论问题是文艺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无论当前中国学术界承认与否。消费时代与消费文化的到来已然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面对这种状况。在消费文化的背景中。探讨文艺的价值功能是学术界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笔者旨在通过当前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种种表现,建构消费时代的审美价值论,重塑文艺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5.
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精神危机的表达,作为现代社会中现代审美关系的反映、产物,它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从主客体结构关系来看,审美古典性是客体理性观的文艺,审美近代性是工具理性观的文艺,审美现代性是生命理性观的文艺,审美当代性是生态理性观的文艺。综观人类历史上的审美形态或审美主潮,它由为自然、为社会转而指向现代性社会中人类生存困境,关注人类感性生存的可能性,关注人类主体审美化生存的可能性。至此,可以说,精神价值层是审美现代性的深层存在方式,它的一个最具本原性的含义,就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性之中的与时俱进的时代审美精神以及人的个体生成和审美化生存的进步性诉求。  相似文献   

6.
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视角切入,分析了当前消费领域中的审美化倾向,认为消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表现出的审美化倾向是美学和艺术向生活的深层次扩展和渗透。审美化消费是一种审美经济价值生成的新的消费模式。审美化消费的本质是人的审美权利的获得扩展。  相似文献   

7.
审美化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新世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审美化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吸取丰富的审美文化,而且更能提高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培养审美能力,使教学达到"寓教于乐"的审美境界.因此,在学校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当实施审美化教学,构建审美化教学模式,以利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韦尔施在《重构美学》中批判性地思考了全球审美化的现象,重点探讨了美学的新问题、新建构和新使命.当前审美过于泛滥、过于追求时尚,美学必须重构,要关注科技的发展、传媒的盛行与文化的多元.对此,韦尔施联系传统美学,利用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扩大了审美的内涵,从而将美学上升为本质、第一哲学,提出了一种新美学.  相似文献   

9.
大众审美文化对人类生活和文化建设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即最广泛的平民性和大众参与性消除了中国传统文以载道的意识形态模式,凸显了感性特征,在游戏的快乐和消遣中使生活日益审美化。但其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最主要的在于过度追求感性快乐与享乐主义,淡化和丢失了理性,造成价值观念的误导,当前大学美育的新课题应是加强感性教育,培养提高青年学生高尚的趣味格调。  相似文献   

10.
社会生活日趋审美化已成时代潮流,要使作为综合国力的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发挥其强大的文化功能,推动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深入发掘、研究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历史性的区域文化,汉水审美文化就是独具特色的流域文化。进而对汉水审美文化的架构和重要内涵作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独特的审美个性作了辩证分析与归纳。  相似文献   

11.
提高高校思想教育有效性与影响力的途径之一,就是实现其审美化。应将目标的审美化、过程的审美化和教育者的审美化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从而营造出高校思想教育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2.
将审美原则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从思想政治工作审美化改造的必要性与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美、成果美及主体事业美的创造与欣赏几个方面着手,对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审美化改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对文艺学"文化研究转向"论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讨论正把对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推向深入.反思之一是中国当代文艺学学科的危机并非因为审美活动已经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主要在于对中国和世界当前文学发展的新现实、新思潮、新特点有所疏离,并对信息时代的大众传媒文艺、网上文学等新鲜的文学形态和体制研究不够.反思之二是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其某些思路、视角、思考方式、研究方法和合理成果,对文艺学无疑具有借鉴意义,但"文化研究转向"绝非解决文艺学学科危机的良策;文艺学在引入文化的维度时,千万不能丢掉了对于文学更基本的东西--审美的维度.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广告与当代审美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当代审美化走向了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生活化,艺术与生活的距离逐渐缩短和消解,从而使广告漫染了深厚的审美化意蕴,成为当代审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漫润了民族化心理的审美化,又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对广告的创作与接受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构成了广告的化语境。  相似文献   

15.
梁漱溟的审美教育思想源于20世纪初由王国维与蔡元培所开创的中国现代美育传统,针对人类启蒙现代性与理性主义膨胀症候而发,将审美教育的阵地从文艺系统拓展到覆盖整个生活领域的礼乐系统,为东西方范围内的美育话语增添了新的内容。梁漱溟的审美教育思想具有不忘生命当下、更求欢欣向上的美善合一的特征,显示出深刻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人间情怀。  相似文献   

16.
高校要依据大学生的审美特点与审美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有效的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与要素具有美的属性和价值,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文章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化规律,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的缺失问题,并从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体美、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美、注重思想...  相似文献   

17.
自由与耽溺:从后现代伦理学到消费社会的审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伦理学批判现代伦理学的普遍理性主义规制与束缚,强调通达个体自由之途中道德自我的觉醒与责任担当,并因其道德人格诉求与审美人格的关联性而呈现出审美化倾向。这意味着,在后现代语境下,审美境界已成为伦理生活的内在尺度与价值追求,审美实践也因其与道德实践的同一性而彰显出鲜明的后现代伦理意涵。问题在于,这种审美实践在消费文化的内在功用主义规制下背离了道德实践与责任自我,并最终使其自身从后现代伦理学的原初价值构想中沉溺与陷落。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文学审美存在着较大的审美差异,这一差异可以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虚拟化与文学审美的虚构性、日常生活的装饰化与文学的形式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繁复性与文学审美的蕴藉性等问题的探讨中呈现出来.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与消费主义相关联的物化审美,而文学审美则是有助于人性丰富与完善的精神性审美,前者不能取代后者.在当下的文艺学研究中,应该批判日常生活审美化对人性的不利影响,弘扬文学审美的人学精神.  相似文献   

19.
论校园文化(上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园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情感的审美的精神文化,具有非强制性、中介性、渗透性等特点,有极大的审美育人功能。校园人际关系的审美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层次。  相似文献   

20.
中外文学史上自古存在着两类审美趣味较为相对的文艺作品。高雅文艺之雅与通俗文艺之俗的审美趣味本身就是相对的,但并非不可调和。雅与俗可以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雅俗共赏被认为是文艺作品的理想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