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从电影观赏角度剖析电影作品所包蕴的化价值以及电影化阐释的价值。电影作品中可供或易被电影观众接受、理解、阐释乃至借鉴的电影化价值主要有民俗学价值、社会学价值、生命学价值、哲学价值以及宗教学价值。电影观众各具个性的观影行为使静态的、内容丰富的电影化得以动态地、多姿多彩地展现。电影化阐释活动在满足和提高电影观众审美情趣的同时,其本身也具有实现、完善和发展电影化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从世界电影发展史看,卓别林无论从哪方面衡量都毫无愧色地会被列入世界喜剧大师的行列。他一生中创作的喜剧影片多达80余部,他的影片比较准确地发挥了喜剧的美学功能,并利用他卓越的天才表演技巧,使喜剧影片达到了出神火化的境界。他幽默、诙谐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不可磨灭的印象,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欢笑,而他的成功更重要的则是他借喜剧这种艺术形式所表达出来的严肃的主题。喜剧是一种令人发笑的艺术,笑是喜剧的美学功能之一,但这仅仅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美学效果。如果一部喜剧作品仅仅只能引人发笑而过后则烟消云散,没有给观…  相似文献   

3.
陆川导演仅以三部作品面世,却以其独特的影像世界从新生代导演中脱颖而出,以创造新主流电影为理念,进行了具有主观性的电影叙事话语创作,在体制中坚持自我的艺术表达和美学观念,很好将观众和艺术撮合在一起,从而完成了从艺术片的"雕蛋者"向新主流电影的"雕梁者"转变,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提供完全不一样的个案标本。  相似文献   

4.
《赛德克·巴莱》是近年来一部颇受关注的台湾原住民的史诗电影.电影以宏大的视角,慷慨悲凉又高昂的格调描述了1930年发生在台湾高山地带的雾月事变.这部电影展现了近年来台湾电影难得一见的阳刚美学,令观众领略到力量与崇高的美感.其中的人物角色塑造和悲剧性两个方面最能体现阳刚美学.  相似文献   

5.
作为纪录片风格的爱国主义电影,《南京!南京!》展现的是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历史事件。其纪录片般真实的美学风格承载着真实的巨大力量,却又带给观众几乎痛苦的观影体验。文章从接受主义美学的视角,对于电影《南京!南京!》的美学风格、叙事视角等方面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6.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其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意境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武侠电影所展现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特点,这些意境强调人与空间的交融、人与人的和谐。在武侠电影的意境构成中,视觉是中心,借助图像的造型、光源、色彩、场景设置等艺术元素的和谐统一,组合营造出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意境,同时音乐、服装等元素对武侠电影营构银幕视像独特的艺术意境、形成特有的风情格调与美学特征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章杏玲 《鸡西大学学报》2015,(4):150-152,156
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一再被改编成电影,充分体现了他幻想小说经久不衰的艺术价值。无论是1959年版抑或2008年和2012年的两部新作品,这三部不同时期的电影,都是基于原著的原则上体现各自的改编特色。三部电影的成功改编都离不开电影导演对原著精髓的挖掘和想象的发挥。同时,在对电影美学充分展现的基础上也不忘把握观众的接受心理,使电影成为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结合,充分体现了电影改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8.
日本电影中强烈的死亡美学色彩使其在亚洲乃至世界电影界别具一格,对死亡的思考与书写不仅是传统思维与审美倾向的选择,更凸显了日本人理性反思与哲学思辨。电视剧作为同以视听艺术为基础的文化产品,无论在取材上还是叙事上都深受电影的影响。我们将日剧中涉及死亡的题材进行一个梳理分析,便可清晰地看出死亡是如何进入生活化的叙事表意空间,如何成为表现当代人生存现状与情感世界的叙事手段,展现出特有的叙事方式和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电影艺术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日趋成熟。然而,在世界电影艺术流派纷繁的今天,作为中国式的、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艺术流派仍是寥若晨星。在此,笔者试图构建一种第一人称电影理论,以期为中国的电影艺术家们探讨和实践新的电影艺术形式提供一个初步设想。电影艺术是一种通过银幕映现连续不断的活动画面供观众观赏的直观艺术、视觉艺术。电影画面(镜头画面)的艺术处理一向为电影艺术家们所重视,但电影画面与观众的视角之间应建立起何种关系则常常被忽略。正如小说中的叙述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无人称之分,而电影画面从叙述人称的角…  相似文献   

10.
音乐电影是通过艺术和电影故事共同表达的手法,又称"音乐片",升华电影故事内涵,是一种以音乐为素材的电影艺术形式,是一种新型艺术表现方式,备受广大影视观众所喜爱.为此,本文将从现代音乐电影入手,分析音乐电影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暴力美学"是近几年来才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它与时尚和消费以及审美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蕴含着深刻的美学内涵。本文从暴力美学电影到暴力绘画再到行为艺术中的暴力倾向出发,分析暴力美学产生的原因;它的背景及历史渊源;以及暴力美学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审美意蕴。从两方面分析暴力美学的渊源。一是艺术史上从古至今都有对暴力美的表现和对暴力形式美的追求,二是暴力题材电影自身的发展和绘画艺术上的暴力美学的演变。最后指出暴力美学的艺术表现意蕴还在于它折射了人的一种生存状态;那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的需要;一种对现实的超越,从而得到精神的自由和艺术上的自我展现。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结构主义被后结构主义的逐渐替代,随着阐释学的东山再起,随着现象学哲学对客观主义哲学的反叛,电影研究的重心明显地从电影文本转向电影与观众的关系,转向电影观众本身.观众论新生影片分析的各种角度及理论批评的多元态势.不仅如此,观众论的研究重点在于观众对电影的期待心理和观众的心理结构.观众论的这种研究有助于影片创作的适销对路,特别在经济规律支配影片发行市场的今天,观众论的研究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电影音乐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已经因其独特的艺术特性、多样化的功能以及多元化的样态成为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艺术特性在于音画的统一,其审美意义在于视听的合一。本文试图从美学视角,把观众欣赏电影及电影音乐这一互动的过程作为考察对象,对电影音乐功能问题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14.
电影表演与戏剧表演同属表演艺术,在创造人物形象上是一致的,在创作表演方法上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这决定了戏剧演员与电影演员可相互流通人才。然而,电影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它们受到电影和戏剧各自不同的艺术特性和美学原则的制约。无论电影还是戏剧它们各自的艺术形式都为演员的表演提出了限定,只有演员遵循各自的艺术规律,掌握表演技巧,才能完成人物的塑造。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自由美”与“依附美”的美学命题,体现了其哲学体系中的“自律论”“它律论”这对哲学概念。在音乐界,德国音乐学家卡茨将“自律”、“它律”使用在音乐美学中,出现了自律美学和它律美学两个概念。康德的自由美是一种纯形式的美,而与自由美相对的依附美是社会事物的美,而不是纯粹自然事物之美。康德认为美与被依附物无关,强调美在于形式,即艺术的自由才是创造的本质。由此,他为自律论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在现代音乐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贺岁片经过长期发展和艺术积累,确立中国电影的商业美学任务凸显出来。要建立成熟而独特的中国电影的商业美学,应该经过中国观众的认可和市场的检验,它将是主流价值和娱乐价值、商业性和艺术性、本土性和全球性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7.
论电影艺术接受的被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接受美学风靡一时的情况下,提出电影艺术接受具有被动性,这似乎有些不合时宜,然而这却是电影艺术接受在初始感受阶段的一个基本特征。造成电影艺术接受被动性的原因,主要在于接受客体——艺术影象的动态物象性、接受环境的黑暗封闭性以及传达方式的单向性。本文将从这三个切入点入手,具体分析论述它们何以造成了电影艺术接受的被动性。一、影象的动态物象性拒斥观众的想象参与  相似文献   

18.
李苏伟 《文教资料》2013,(35):13-15
美国CBS的《幸存者》自开播以来,深受各国观众的欢迎.该节目从电视艺术的本体论出发,以窥视现代人性这一真实主题为基点,运用电影化的叙事策略和艺术化的镜像语言,建构了一种异于现实的“真实美学”,给人一种无可比拟的真实感,使得观众在一种真实的幻象里来寻求刺激,接触现实.  相似文献   

19.
吴天芸 《海外英语》2012,(3):212-213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在其两部电影哲学专著《电影I:运动——影像》与《电影II:时间——影像》中对电影符号论提出了飞跃的观点,并以后结构主义生成的美学,为我们对电影的事件、时空关系的研究提升了平台。堪称概念创造大师的德勒兹,融入其"生成美学"的哲学思维,对蒙太奇手法的作用给出了别样的诠释。群像电影《通天塔》片名取自《圣经》,以多个故事的同时叙述,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误解,导演伊纳里多对蒙太奇的巧妙运用,完美地将叙事嵌入时间的延绵。该文欲结合德勒兹的哲学观与电影美学,从后结构主义视角出发,探索《通天塔》为观众提供的饕餮盛宴背后的哲学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一在西方,自古以来美学和哲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美学往往被称为“艺术哲学”,美学家的美学理论经常带着浓重的哲学气味。当代美国的语义分析学派和符号主义的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艺术当然不等于哲学,这二者是根本不同的两码事。然而,世界上没有哪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