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舒新城因道尔顿制试验声名鹊起,而他对近代教育史研究成果同样是不可忽略的。道尔顿制实验失败后,他转入了教育史研究并长期从事教育史料整理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某种程度上讲,他是近代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2.
舒新城怀着对中国新教育发展的忧患意识而从事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他不仅构建了中国近代教育史学的理论框架,而且以质疑的眼光去反思中国近代教育史,促成其揭开了中国新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3.
舒新城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教育家,他那精深细致的教育史料整理和独特的教育实践经历,以及在近代教育思想史学科建设上的卓越贡献,不仅对当时的中国教育史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当代教育改革和思想史研究仍不乏启迪之功。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30年代,舒新城为改革中国教育,毅然转入近代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对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反思。概括其贡献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一是对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二是对近代中国教育专题史的研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并出版多部论著;三是对于中国教育史史学观形成了自己基本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30年代,舒新城为改革中国教育,毅然转入近代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对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反思.概括其贡献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一是对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二是对近代中国教育专题史的研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并出版多部论著;三是对于中国教育史史学观形成了自己基本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教育运动为中国教育史研究,尤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的兴起提供了一个契机。作为新教育运动健将的舒新城,最初积极参与新教育运动,后却毅然逸出,将学术研究的方向转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欲从教育史研究中寻求中国新教育发展的答案,分析其心路历程与治学经验可以管窥和阐释该时期新教育运动与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研究的兴起与发展之间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教育文选》(陈学恂主编)新近出版。至此,高师中国古代和近代教育史教材,巳全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配套出齐。这套教材包括:毛礼锐教授等编著的《中国古代教育史》、孟宪承教授等编的《中国古代教育文选》和《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陈景磐教授编的《中国近代教育史》、陈学恂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教育文选》和舒新城先生编的《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中、下三册)。以上各书多是根据1961年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编写的。多年来,广大师生和读者在使用过程中提出了宝贵意见,经著者或编者修订,使各书得以日臻完善。这些书将被选送参  相似文献   

8.
略论中国近代教育与“近代化”于吉文一、关于中国近代教育主流的问题在近代史开端之外再设一个近代教育开端,从现有资料来看,始于20~30年代。如舒新城先生在“近代中国教育史问题”一文中,指出没有必要拘泥于历史学上的时代划分,并把1862年(同治元年)同文...  相似文献   

9.
阿部洋博士自发表处女作《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活动》以来 ,以大约 1 0年时间专心致力于清末教育史研究 ,相继发表了如下论文 :《教育史人物研究的课题与方法———以近代中国为例》、《东方杂志所见的教育史料》、《清末近代教育的发展过程》、《近代学校与中国农民———清末毁学暴动的考察》、《中国近代教育的特质———舒新城的论说》、《清末的近代学校》、《清末学堂的设立和管理》、《清末学堂考》、《中国近代史上传统与输入外国教育问题》、《旧中国的教育结构》等。这些论文构成了本书的骨架。如果我们认真阅读一下这些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部阐述中国近代留学问题的史著,舒新城编的《近代中国留学史》提供了从清朝同治九年到民国十五年(1870~1926年)近六十年来实为详尽的宝贵资料,从留学创议、制度、章程到赴欧美、东洋等国留学情况。因此,《近代中国留学史》成为中国近代第一部研究留学问题的专著,奠定了中国留学史研究的根基。它可说是研究有关中国留学历史的必读参考书目之一,而且也成为日后书写中国留学教育史的基本典范或模式。  相似文献   

11.
留学生群体是近代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开创者和教育史学术研究的奠基人。在理论层面,他们着重对学科基本范畴进行厘定,努力构建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新范式。一方面,受留学经历的影响,他们的学科意识明显增强,更多地关注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通过对学科概念及研究对象的探析,夯实了中国教育史学科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他们还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教育史观,尤其是实证主义教育史观和相对主义教育史观的提出,为探究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性,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在实践层面,他们躬耕教坛,着力完善“中国教育史”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培养研究人才,为学科发展提供新生力量。总之,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留学生群体,立足中外文化交流与碰撞,追赶时代潮流去把握中国教育史研究的趋向,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创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建立是一个过程,是知识建构与社会建构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后五四时期的二三十年代,在中国人拥有了自己的现代教育经验,并能对这种经验进行系统反思之时,才获得了自己的"现代"历史意识,并取得了相应的知识形式.舒新城是中国教育学科建立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有关学术理路,是基于教育和学术独立的历史需要,去重置中西古今教育关系的知识化形式.他所面对的实际难题,是如何既认同于自我的独特性,又能充分领取西方的现代教育经验.由于他是立于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危机基础上安排中西古今关系的,故其具体文本的学术理路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3.
划分史料的种类是史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育史的研究中,舒新城曾将教育史料分为三大类十二种。根据教育史料的实际,笔者将其细分为十六种。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教育史的"革命史"和"内部史"两种研究范式都遇到了学术发展的瓶颈,要摆脱困境必须与时俱进,创新研究范式。现代化理论为近代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为多元化研究范式的创建提供了一个可能路径。在现代化视域下,近代教育史的主要线索从革命斗争走向教育实践,断限分期从外部观察走向内在观照,研究视角从宏观立论走向微观叙事,历史评价从他者立场走向主体关怀。这些探索将成为创建多元化研究范式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划分史料的种类是史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育史的研究中,舒新城曾将教育史料分为三大类十二种.根据教育史料的实际,笔者将其细分为十六种.  相似文献   

16.
外国教育史研究与外国教育史课程的发展,关系密切。外国教育史课程的开设推动了外国教育史研究的产生,其研究和引导学生研究外国教育发展规律与认识、规划与预测现代教育发展、诊断和指导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建设教育体系方面职能的拓展,促进了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发展。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发展为外国教育史课程功能的拓展与实现提供了可能与支持。目前,陷入"被弱化"危局的外国教育史学科,需要以现实化为基础,以中国化为核心,以科学化为目标,加强科研队伍与制度、平台、组织建设,整合学科间研究力量与成果,推动外国教育史学科走向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美国史学家柯文在《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中,反思了战后美国近代中国史研究中的"西方冲击-中国回应"、"传统-现代"与"帝国主义"三种模式,并提出以"中国中心观"为主导范式来研究中国历史。这为当前我国教育史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即教育史研究首先要关注"人"的研究,并树立"整体"教育史观。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走出国门,探寻西学,始于19世纪后叶掀起的洋务运动。中国学者研究留学教育,则始见于舒新城1926年的论著《近代中国留学史》。21世纪初的今天.留学教育已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经济和政治全球化浪潮中.留学教育日渐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多有识之士人生履历中一段不可或缺的知识旅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围绕"社会大变革下的教育史研究"这一主题展开研讨.主要议题有:社会变革 期教育史研究的困境与出路;视野下移、教育活动史研究;全球视野下的中外教育史研究;教育发展与教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上的社会变革与教育应对等.与会代 表通过热烈地研讨,对社会大变革下的教育史研究达成了共识:教育史研究不仅要主动适应社 会变革,更要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去影响社会变革;教育史学者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拓展 教育史研究的领域,以提升教育史学科地位,掀起教育史研究高潮,为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舒新城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出版家、辞书编纂家。他学术兴趣广泛,涉猎领域众多。抗日战争后,他的兴趣转向电化教育,以一位"非专治电化教育"者的身份对发展电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电化教育的定位及与教育关系、电化教育与社会及个体需求关系、电化教育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为电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