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性论题,从以“美”的视角看待思想政治教育转向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内在美,这种转向具有鲜明的时代境遇。思想政治教育“环体”变化的时代要求、“客体”变化的现实诉求以及“介体”变化的实践需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性由潜在走向显现。基于“审美性”的价值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性具有巩固价值自信支撑、体现美好生活追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意蕴。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性生成机理,通过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感性之美、方法知性之美、真理理性之美以及要素和谐之美、教育过程之美、系统格局之美等,从“静态要素”与“动态机制”的双重维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性培育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2.
特定语言生态环境内新闻标题语词整体与一定的审美因素的结合,就体现为新闻标题语词的羡美生态。论文吸取生态学的动态思想、环境思想等,分别从“求新的审美趣味”“仿古情调”“平实美”“另类美”等角度来分析新闻标题语词的羡美生态。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孔子的美学思想集中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为内容的礼乐美学思想,体现了一种以“礼乐相亲”为审美原则的规范之美或秩序之美;其二,以“游于艺”、“尽美尽善”、“绘事后素”等为内容的艺术美学思想,在标明了对待艺术的态度——“游”之外,一方面体现了一种以“绘事后素”为审美追求的自然美倾爱,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以“善美相成”为审美标准的“和谐之美”诉求;其三,以“仁”为核心,以“文质彬彬”为审美理想的人格美学思想,生发出了一种以“文质协调”为审美法度的人格美水准。孔子的这些美学思想成为儒家审美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道家“自然为美”的美学思想,对现代旅游意义重大。文章从“自然”的内涵入手,分析“自然为美”的道家美学思想对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中介三方面的影响,并从旅游产品开发理念、模式等方面探讨其对现代旅游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领悟数学思想 体验数学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本质规律的反映.数学中又存在着美的特征,如统一美、简洁美、对称美、整齐美、奇异美等.正如英国数学家罗素指出:“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待它,则不但拥有真理,而且还有至高无上的美,这是一种雕塑式的冷而严肃的美.”数学思想和数学美二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庞加莱说过:“数学的优美感,不过是问题的解答适合我们心灵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满足感.”这句话深刻地说明数学的思想、方法给人的美感取决于数学思想、方法与人的心灵的适应性.因此,数学中的思想方法具有着方法论意义,也具有审美意义.1 对称思想与对称美正多边形…  相似文献   

6.
《关雎》是《周南》的第一篇,也是《诗经》全集的第一篇,属“四始”之一。关于其主题,历来众说纷纭,约有8说,即:“美后妃之德说”“美太姒之德说”“美文王之德说”“刺时说”“妇德说”“美世子娶妃初昏说”“婚歌说”“恋歌说”。综合察之,当以“恋歌说”较为切合《关雎》本意。这的确是一首描写黄河边一位青年男子热恋采荇菜的“窈窕淑女”并幻想与其成婚过上和谐美满生活的婚恋之歌。其艺术审美价值甚为突出,主要体现在比兴美、意境美、结构美、韵律美与风格美等5个方面。其思想与艺术价值影响后世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7.
王迅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1):23-25,43
徐志摩的诗是一个富丽多彩的艺术世界,具有“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等多重审美特征。全文仅仅就徐志摩诗歌与中国传统思想的深刻联系、诗美表现以及诗人创作的心理特征谈谈徐志摩诗歌的诗美特征之一———空灵美。  相似文献   

8.
来玉英 《南平师专学报》2006,25(3):74-75,81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的诗歌审美特征和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等理论,形成了严羽美学思想的三大理论体系。即以“妙悟”说为审美主体论、以“兴趣”说为审美特征论和以“入神”说为审美理想论,至今在诗歌创作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论美也以人为核心。庄子论道与美、真与美、审美心态等一系列美学理论命题,如“法天贵真”、“自适其适”等,都体现出了时人之生命的热切关注,这也使庄子的关学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孔子的美学思想。从其哲学思想的基础仁学入手,辨析了以诗教、乐教为中心的文艺观、“兴观群怨”说与“尽善”、“尽美”的美学理想,分析了“文质彬彬”的审美境界与“中庸”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11.
庄子感受到他所生活的“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的时代所带来的痛苦,力图回到“任其性命之情”的生存天地。这种追求在实践上行不通,最终落脚在人格理想的追求上,建立于脱离实用的精神世界。《逍遥游》是庄子整个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的核心,他的许多思想暗含着精深的美学艺术精神。《逍遥游》反映了庄子对“崇高美”的追求和向往,流露着对“大”的追求和赞赏,涵容了康德“崇高论”中的“数量之大”和“力量之大”。这种无限美、大美、壮美是一种明朗肯定人的自由的不可摧折的美。《天地篇》中标示了“美”与“大”的区别,包含着“优美”与“崇高”两范畴有别的萌芽。庄子思想与儒家思想本质相同之处在于崇高精神的落脚点都在人格道德修养上,与康德、席勒等人的“审美游戏说”相近之核心就是自由。庄子关于“游”的思想与审美精神也有许多相通之处,涉及到了审美活动的一些重要问题,并为我国传统审美理论关于审美态度、美感、感知(直觉)的认识提供了广泛而深刻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一、审美教育的历史与现实审美教育思想在古希腊罗马和中国古代的论著中早有阐述。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德谟克利特说“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  相似文献   

13.
“妙悟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学说。这个学说由朱光潜和宗白华先生引入近现代美学。形成了现代美学“妙悟说”,从而标明了“妙悟”在审美中的地位和作用。“妙悟”在审美中居于本源性的基础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这个思想,是朱光潜和宗白华先生留给我们的重大启示之一,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的建构具有不可忽视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主要探讨庄子的审美境界,庄子审美的最高境界也是他的“道”的最高境界。庄子的审美境界是以“无为”思想为核心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庄子审美境界的美在极处,美在天然以及美在自由的特点。庄子哲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他审美的最高境界,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达到这个审美境界的途径就是进行审美感受,即进行“心斋”、“坐忘”、“物化”,然后获得最大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5.
由于经济、政治、社会思想等的影响,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精神,对女性美的认同与肯定的标准也不一样。汉代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认为女性的美应是体格上的“和谐美”与伦理上的“品德美”的结合,是”自然美”与“修饰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汉字是思想文化的化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美”字则鲜明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审美取向。本文从“美”字字义考释,继而分析推究我国古代以“味”为“美”,以“肥硕、丰腴”为“美”,以“长寿”为“美”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7.
论旅游审美与故乡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者旅游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旅游审美的需要 ,旅游之美是旅游对象对旅游者心灵的震撼 ,旅游者的审美思想与旅游者心灵深处的故乡情结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概述了故乡情结的涵义 ,阐述了旅游者在旅游审美中达到故乡情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距离产生美”,这是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说的是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等。课堂提问既要求具有科学性,更要求具有艺术性,同样也必须遵循和体现距离美的原则。通过把握适当的距离,营造出课堂提问的距离美,提高提问的实效。一、把握好提问的“时间距离”根据美学的审美距离论,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要获得最佳审美感受,必须把握好审美的“时间距离”,主要是处理好审美时间的早与晚、快与慢、长与短、远与近的关系。如俗话所说的“久居之处无美景”、入芝兰之室,久…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认识美、鉴赏美、发现美的能力,审美教育是语文必须承担的任务。语文是高中各个学科中最能体现和实现审美教育的学科。高中生已经有了很强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又处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人生阶段,对美的感悟和接受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中的宋词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教育的绝佳资源。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是应试教育,因此,国家教委提出,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重视和加强学校的艺术教育,并把美育作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素质教育包含的主要内容可以理解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方面.艺术教育尤其是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美术教育与其它艺术教育一样,具有认识、教育、审美三大功能.美术是视觉的艺术、空间的艺术;是通过色彩、形象以及各类造型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所以,美术教育对人的素质教育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必须通过感受美、理解美本身才能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