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邓蕙 《天津教育》2008,(4):6-10
田本娜先生自述:我的家庭可算是书香门第,我从小热爱读书。幼年丧父的我,在母亲的教养下,养成了刻苦、勤奋、诚实、宽容的品格。通过自学,我考入河北天津师范学院教育系,1952年毕业。我一生从事教育事业,虽在大学工作,但热爱基础教育,热爱儿童教育,热爱母语教育。我认为,母语是民族文化的根,没有母语教育,就没有小学教育;没有小学教育,就难有大学教育。我一生以研究母语教育为安身立命之本。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是孩子们和小学语文教师们,使我的生活充实而又快乐!  相似文献   

2.
我攻读硕士学位时学的是儿童心理学,之后又攻读学前教育学的博士学位。在别人眼里,我自然是教育孩子的专家;在别人心里,我的孩子自然应该被教育成神童,否则,不仅是孩子的失败,也是我的失败,是我所受教育的失败。  相似文献   

3.
拜读项红校长办学思想的有关资料,这些资料不仅触动了我的思考,而且冲击着我的情感,常常令我难以平静。我突然感悟到:教育思想中的魂魄是教育精神。我所理解的教育精神,是指对教育事业的理想追求,为实现教育理想而迸发的创新激情,坚韧不拔的意志,一往无前气概,  相似文献   

4.
漓江出版社打算出版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嘱我写序,我感到非常荣幸。无论对于我,还是我的学生,以及我的女儿,《爱的教育》都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因此,一提起《爱的教育》,我就禁不住心潮起伏。  相似文献   

5.
除夕,钱志军按惯例给我发来了祝福短信。他是我2004届的学生,这一届的学生就他还一直跟我保持着联系。他经常说,没有我的教育,就没有他的今天。以前,我也是这样认为,认为我的那次教育,让他彻底改变了,他后来才能考上大学。但随着教育经历的增多和思考的深人,我却没有那么确信了。  相似文献   

6.
袁瑢 《上海教育》2007,(1B):25-26
在《上海教育》即将迎来创刊50周年之际,刊物编辑让我谈谈“我与《上海教育》。当时,我就觉得有不少事情值得一说,因为我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经历与《上海教育》密切相连。那我与《上海教育》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从前到后,我认真地作了一个梳理。最后的结论是:不管是阅读《上海教育》,还是在《上海教育》上发表章,都是在帮助我成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教育的最高镜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                        ——朱永新  我敬佩朱永新,不是因为他是市长,也不因为他是教授、博导。我敬佩朱先生,仅仅因为他的教育理想,因为他的教育信念。因为他的教育危机感和教育忧患意识。于是,朱先生成为我现阶段的偶像。  相似文献   

8.
陈彩萍 《宁夏教育》2013,(10):77-77
自从踏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我便行走在教育的漫长道路上。在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从稚嫩和青涩逐渐蜕变成一个成熟有经验的教师,期间历经迷茫、顿悟,最终迎来“柳暗花明”,我很感谢一直伴随我的老朋友——《宁夏教育》,是它让我的教育之梦绽放出别样的美丽,我从心底敬重它。  相似文献   

9.
今年5月是我的恩师《人民教育》创刊50周年的纪念日,作为您的学生,在您50岁的生日来临之际,我除了祝福之外,还是祝福。 我和《人民教育》是有着深厚情谊的。早在60年代中期,我从大学毕业分配在汩罗当教师后,就坚持年年订阅《人民教育》。那时,《人民教育》是我的“拐杖”,是我的“向导”,使我较好地完成了从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换。1983年底,在机构改革的浪潮中,我从教师的岗位走上了领导一个县的教育工作的岗位。上任之初,面临的形势可谓错综复杂。一方面是人民群众送读热情高涨,广大教师工作情绪高昂;一方面是教…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教育》是我的好帮手我刚参加工作不久,《黑龙江教育》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不久,又萌发了投稿的念头——我当时认为这是十分大胆的.1982年7月,我的第一篇文章在《黑龙江教育》上发表了,在欣喜若狂之中,我感到我和《黑龙江教育》有缘,从此,它也就成了我...  相似文献   

11.
小超,是一个令我束手无策的“打架王”,他极有个性,脾气暴躁而且倔强,好打抱不平,软硬皆不吃。校内如有打架事件发生,他往往是一个主角,自然就成了全校有名的“棘手人物”,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坏学生”。对于他,我经常是三天一大教育,两天一小教育,可任凭我怎么教育,他仍然是我行我素。我恨得咬牙切齿,觉得他真是无可救药了。  相似文献   

12.
优质教育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如果要给优质教育找个支点的话,我认为“三个发展”事关根本,足可擎起优质教育。  相似文献   

13.
乐兵 《天津教育》2008,(11):43-44
教育,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教育是智慧的结晶。秉持这一理念,自毕业从教十年来,我多次拒绝学校领导让我带“实验班”的安排,接手的全是清一色的“双差”(学习差、纪律差)班。在教育过程中,我运用稍显“另类”的教育智慧,净化了班风,活跃了班集体氛围,改善了学生的精神面貌,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4.
我的建议     
对《湖南教育》,我是有着深厚感情的。我不仅每期必读,而且在上面画了很多圈圈点点。《湖南教育》在教学上给了我不少的帮助,我感谢《湖南教育》。  相似文献   

15.
成都磨子桥小学开学第一天,酝酿了半年而成的“男子汉教育”行动方案开始启动。9月1日,该校还将举行打造“男子汉”行动的誓师大会,全校800余名小男生将当着1000多名女同学和家长的面,誓言“雄起”,实施“男子汉教育”。男子汉誓词是这样的:我是男孩,我必须勇敢;我是男孩,我必须坚强;我是男孩,我必须宽容;我是男孩,我必须坦荡;我是男孩,  相似文献   

16.
承蒙国内知名教育专刊,特别是《中小学管理》的厚爱,近些年,本人发表了数十篇经验性教育论文。于是,便有同仁要我谈谈写作经验。诚意难却,只得从命。下面,我就谈谈写经验性教育论文的体会:只有多实践,才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我从事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工作已经31年了。毫无疑问,这漫长的教育工作实践,便是我写经验性教育论文的基础。在我的论文中,大部分是谈教育管理,特别是教育量化评价的。这取决于我在10余年从事第一线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直接参与了我市教育管理量化评价改革的实践。这些实践为我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无…  相似文献   

17.
情境教育是我对教育完美境界追求的产物,28年为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趟出一条小路。我深感:教育创新要下苦功夫,下细功夫,持久地下功夫。具体而言,我的经验是:教育为儿童研究儿童,创新易于找到规律;课程改革必须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教育创新需要理论的支撑,也需要民族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18.
是良师,也是益友■濮阳市实验小学武凤霞我是一名普通小学教师,也是《河南教育》忠实的读者。自从1992年5月我的第一篇文章在《河南教育》发表以后,我与她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当一篇新作问世,我首先想到的是送到《河南教育》编辑部,因为那里有几位值得我信赖的...  相似文献   

19.
一流的服务,才能实现一流的教育教学。学校工作的性质就决定了总务工作必须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必须为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师生提供优良的教育教学条件,生活设施以及良好的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是总务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总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总务工作人员要树立“师生忧我想,师生困我帮,师生求我办,师生需我做”的思想,并将其作为目标,从而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强化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20.
浦家齐先生:《复旦教育论坛》将大作转发给我,读后获益良多。你的一些看法我有同感,就不多说了。我理解你讲的通才教育没有找准定位的意思就是你最后归纳的4点意见。现将我不敢苟同处略陈一二,以供参考。首先,通才教育与否不在于它面向少数人还是面向多数人,而是如何理解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若是授以学生谋生的技能,则当然应该是专才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如果是读书明理,为社会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或用古人的话说成己成物,那么就应该将通才,其实应该是通识教育(因为通才只有极少数天才才有可能,我主张的是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