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报看电视,发现媒体在报道有关涉假贩毒案件时,常有乱用、滥用“价值”二字的现象,不吐不快。 “3·15”消费者维权日前后,一些媒体常有类似报道,某月某日,某地工商局(或质量技术监督局)捣毁某个制假窝点,将价值多少万元的假冒伪劣商品  相似文献   

2.
经常看报,也经常在字里行间里看出别样的“?”来。 (一) 翻阅近期累积的某家省级报纸,在中缝的角落,有一长约4厘米、宽2厘米的声明,声明如下:“某月某日,本报一版所刊稿件《××××》与事实有所出入,谨向某某表示歉意。特此更正。”再向前翻,终于看到那篇文章,是头版头条,还是“本报记者”撰写的,占了近三分之一的版面。本文的热情洋溢、篇幅醒目,与“声明”的语气平淡,干巴,篇幅之小相比,简直判若云泥。既然需要声明,说明报道与事实相距甚远;就应澄清真相,达到挽回影响的目的。但这样的声明,又能挽  相似文献   

3.
当今报刊、广播、电视,常有许多表扬谦让行为的报道。受众很熟悉这些字句:“×××工作有成绩,本该升一级工资,但因调资名额有限,他主动让给了别人”,“×××在单位是业务尖子,成果颇丰,但他考虑到职称指标不多,有的人年龄已大,便放弃了申报×级职称”,“×××风格高尚,把出国考察的机会让给了没有出过国的同志”,等等。总之,让工资,让奖金,让职称,让出国机会,我们的记者一概予以报道,一  相似文献   

4.
去年11月,围绕南京栖霞山发现的一幅“飞天”壁画,两家媒体在报道中唱开了“对台戏”。《××晚报》说《中国发现“东敦煌”》,《××日报》则称《专家质疑“东敦煌”之说》;《××晚报》称《国际学者盛赞“东敦煌”》,《××日报》马上来个《考古报道莫炒作》;《××晚报》紧接着以《既不可夜郎自大,也不应妄自菲薄——专家细释“东敦煌”》、《“东敦煌”为何长期遭冷落》“辟谣”和反诘……一时间,关于“东敦煌”的“争论”变成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金字节奖”获奖作品来源媒体、获奖作品报道内容与获奖作品颁奖词的分析,讨论评奖过程的新型媒体偏向与科技报道的行业标准。研究发现,“金字节奖”对新媒体平台中的科技报道、企业报道与行业报道关注更多;而采访力度、信息价值、传播范围、思想深度与社会价值成为评判科技报道质量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刘丹 《新闻记者》2003,(6):58-59
最近网上流传一则虚拟的幽默新闻,说的是一位大娘在街头摔倒后,大陆、香港、台湾和美国的四家报纸分别对其进行报道。其间差异甚大,每一篇都有夸张之处,但它们非常形象地表现出媒体具有不同的新闻价值取向。“大娘在街头摔倒”的几个版本大陆媒体:报道极力淡化大娘摔倒所受到的伤害,而是从另一个侧面去大加赞美送大娘去医院的人,宣传助人为乐的事迹,“今日一大娘出门买菜时,一不留神摔倒,随后被路人扶起,后有人拨打110,110×××马上赶到,将大娘就近送到医院。×××忙前忙后,并且为大娘垫付了医药费。经医生诊治,只是掉了一颗门牙,没有生命…  相似文献   

7.
近一时期,媒体上多次出现“刑不上×××”的报道,并引起强烈争议。《中国青年报》11月26日载文《刑不上企业家?》说,11月24日《时代商报》报道,沈阳市检察机关日前出台了保障经济发达、宽待企业家的20条新措施,给沈阳企业家“松绑”。如,今后企业家在改革当中出现了失误,触  相似文献   

8.
王蓉  余琛 《新闻世界》2013,(10):140-141
每年一到高考,全国各地媒体蜂拥而上大做文章,连篇累牍的报道中,冷静下来分析,对考生和家长有帮助的新闻屈指可数,使高考报道成了空洞且“聒噪”的应景行为。高考的报道价值被人为放大,报道方式更折射出当今媒体不健康心态。媒体应依据价值定内容,杜绝“应景报道”,让聒噪的应景新闻回归沉静的温暖服务。  相似文献   

9.
烟台“2.22”海难中,遇险的“辽旅渡7”上81名人员全部被救起,这样的救援是迅速而有效的,且多数媒体关于此事件的报道是成功的。但让我费解的是,在这些报道之中,何以会出现一些奇怪的声音:海难救援结束4天,某些媒体上马上出现了所谓新闻观察的大幅报道——《烟台“2.22”海难救援××手机大显神威》。内容大致是宣传某种通信网络  相似文献   

10.
会议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许多方针政策出台后,大都要经由会议来传播,会议报道自然成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纽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定势,会议报道存在许多弊端,如:数量“滥”,没有新闻价值或可报可不报的会议新闻大量充斥媒体;篇幅“长”,本来可以由简单的几句话解决的故意拖长腔,摆架势;内容“空”,排了一大串名单外,没有多少信息传播出来;格式“旧”,写法有“八股”之嫌,让人觉得陈旧、乏味、不出彩。由于受众不爱看,自然削弱了会议新闻应有的指导性和群众性,妨碍了新闻舆论引导功能的充分发挥。 当前,新闻改革风起云涌,媒体竞争异常激烈,推进会议报道的改革,提高会议报道水平,促进会议报道形式的多样化,不但是强化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的需要,也是媒体提高传播效果、提高竞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报刊上和广播、电视里常有“××乡××村村长×××”的说法,其实“村长”并不合法。我国宪法第111条中明确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第8条中具体规定:“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可见,在村民委员会这  相似文献   

12.
每 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因其涉及社会公众面广 ,与普通百姓生活关联度高 ,而备受各类媒体关注。近年来 ,损害消费者权益个案追踪、记者暗访、打假手记、关注农村消费者等新闻策划 ,使“3·15”期间的地市级报纸版面精彩纷呈。年年“3·15” ,年年搞维权报道 ,如何跳出以往框框 ,使报道出新、出彩 ,既帮助普通消费者切实解决一些久拖不决的难题 ,又切合纸质媒体特点、抓准当前消费投诉热点 ,我们对此作了较多思考 ,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们觉得 ,在注重抓维权纠纷个案报道同时 ,更要在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  相似文献   

13.
突发事件因其不可预知的突然性而具有广泛的社会关注度,因此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近年来,风凰卫视通过美闰“9·11”事件报道在华语媒体中迅速崛起,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通过伊拉克战争报道得到普遍认可,中央电台中闰之声通过汶川特大地震报道获得广泛赞誉等等,都成为“突发事件报道成就媒体”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14.
经常在一些非档案专业报刊上看到这样的新闻标题:“××珍贵档案在××档案馆被发现”,偶尔类似的新闻在档案专业刊物上也会“露一下脸”。读罢,总感觉是叫人搔了一下脚心——乐的不是地方。想来,  相似文献   

15.
俞益 《传媒观察》2005,(12):53-54
会议新闻,是大多数媒体的必有新闻。如何报道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如何把会议新闻做成精品似乎成了常有话题。会议的“新闻点”在哪里?是会议本身还是会议上某人的发言,或者是会议的决定,或者是参加会议的人员?有入会说,这些都是新闻。在很多情况下确实是。但是,每个会议(笔者指的是确有一定价值的会议)总有那么一个最亮的“新闻点”,把这个“点”及时地捕捉到,无疑是会议报道成功的关键。一些媒体和名记者、名编辑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新闻稿写得最缺乏特色的,怕数鉴定会消息了。多年一个模式:以“×时×项成果通过鉴定”为导语,接下来便是数字、术语的堆砌。科技成果和新产品鉴定,本来是带“喜”字的新鲜信息,在报面上却变得色灰、味涩。更次的,写成了商品广告。在新闻改革中,会议报道成了众矢之“的”,因  相似文献   

17.
众议     
苟且偷生的日子2005年8月20日,我无比伤心地主动离开了工作10年的《×××法制报》。因为这里的新闻寻租与新闻腐败,在拷问着媒体和记者的良心,在拷问着媒体的公信力。朋友对我说:“你如果把《×××法制报》的事写出去,你就是疯子。”  相似文献   

18.
沈云骏 《新闻知识》2001,(11):25-25
“报纸上大多会议不爱看”,常有读者说这话。笔者只能报之以“苦脑人的笑”,而扪心自问,办报人又何赏满意呢?翻阅全国各党报,几乎无日不会,而已不止三会五会,并普遍占有版面重要位置,拖拉又长,把多少读者需要、感兴趣的新闻挤出一版。多而长且不说,在形式上又呆涩死板,“×时×地召开×会,××××等领导参加会议”一类八股味式的导语,多年来几乎每月都可抓到数条,在内容上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也不多,如此状况,怎能叫人加爱于会议新闻呢?笔者的上面这一番议论似乎是要否定会议新闻。非也,是事实如此,也是笔者议题的由头。…  相似文献   

19.
突发灾难具有“事件突如其来”“生命财产损失大”“悲观恐惧情绪易扩散”“发展趋势难以预测”“信息传播动态分散”等特点。正由于以上特点,突发灾难报道难度往往远远大于日常报道,也最能体现媒体的素质。笔者试图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云南记者站的实践为例,论述在突发灾难面前,如何做好“灾情报道员”“信息交通员”“心理辅导员”“现场救灾员”等角色,凸显媒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孙瑶 《记者摇篮》2009,(7):84-84
近几年来,以改进会议报道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为突破口,按照“三贴近”原则改进时政报道成为各级媒体实践的方向。各级媒体抓文风、改文风并未懈怠,在调整报道结构、突破传统报道模式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以努力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根本上解决媒体所作报道与人民群众的关注存在的脱节现象,就要真正从群众的需要出发去选择新闻和组织报道。辽宁电视台以及多家媒体迅速转变作风,按新闻规律办事,以新闻价值大小为取舍的杠杆,在随后的一系列报道中创造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