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城市社区自治与基层民主发展这一深层视点,深入探讨发达国家与中国广东城市社区建设与基层民主建设的基本特征,并对发达国家与中国广东城市社区自治的两种先进模式进行比较,正确认识民主和自治是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发展方向,有助于和谐社区的构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社区自治与农村村民自治共同组成了当下中国基层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实践。城市社区自治的实践是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的外在影响和城市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的内在推动下运行的。但相比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蓬勃实践,城市基层民主自治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运行基础。基于不同的内在机制与外在条件,城市社区民主自治的发展遵循着自身内在的逻辑。改革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培养良好的社区环境,发育和壮大自治组织,丰富社区公共生活是促进城市社区民主自治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3.
基层民主是奠定社会和谐的政治基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在基层、重在基础.和谐社会应当是能够有效疏解社会矛盾、安定有序的社会.民主之所以能够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因为它是有效地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一种可靠机制.因此,实行基层民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城市基层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的良性互动,是社会稳定转型、社会和谐发展与发展基层民主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城市基层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者之间关系未理顺,城市基层政府的"越位""缺位",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对城市基层政府的严重依赖等。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源,究其实质是政府权威治理模式与社会非权威治理模式之间协同与配合的不足。实现城市基层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之间良性互动的有效路径包括: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城市基层政府的行为,推进社区居民有序的自治参与,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与调整等。  相似文献   

5.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直接取决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本质特征与核心内容.在发展建设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中,切实保证其自治性质与民主内容,为广大劳动群众充分行使宪法赋予的管理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力,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提供了有效途径和制度保障,对提高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共同富裕,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试论对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中自治本质特征及民主核心内容加以论述.一、自治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的本质特征依据我国已颁布的法律、法规,中国现阶段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主要包括农村的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区的居民委员会和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代表大会.1982年颁布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社区建设和管理在城市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社区自治是我国城市社会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社区民主是中国民主发展的新生长点。社区自治的形成与发展,对政府管理以及民主政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纳入到民主政治建设的范畴之内,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基层民主的范围,将发展社会组织与发展我国的基层民主联系起来,强调"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这意味着我们党充分认识到社会组织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方面的重要地位.认真分析社会组织在发展我国基层民主建设中的作用,对于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民主权利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要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让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民主的发展程度决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程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要不断拓宽民主的实现途径,以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民主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深入发展,以协商民主广泛吸纳社会各阶层的建言,以基层民主增强和激发全社会活力,以完善制度健全法制来保障和促进中国式民主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作为华中最大都市的武汉市一直注重通过社区善治,发展基层民主。在社区建设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武汉市逐步改革了原有的、制约基层社区自治组织活力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成为社区居民的社会参与内容,民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民主习惯逐渐形成,社区建设对基层民主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社区善治面貌日渐形成。  相似文献   

10.
《嘉应学院学报》2016,(6):40-44
基层社会治理与城乡社区自治是党和政府近年密切关注的问题。作为城区基本单元的城市社区,需要不断创新社区治理和构建起完善的治理结构,积极推进基层社区自治管理,为实现基层民主、满足社区居民需求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  相似文献   

11.
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过程包括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运行、发展等具体过程。在这些过程中都客现存在着成本的付出问题。探讨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的成本问题,既有助于客观认识我国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现实状况,也有助于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绩效。  相似文献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建设,对于提高民主意识、发展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至关重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建设,必须培养党员的民主素质,营造发展民主的意识氛围,关注新形势下党内民主发展的新问题,加强民主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目前存在一些问题:贿选行为经常发生;农村财务没有充分公开,给村官暴富打开方便之门;农村党内民主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法律缺位;民主决策机制无法保证;“两委矛盾”源于制度不规范。实现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路径在于: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法律体系;改变村治权力授予方式;建立群众公认的干部选用机制以实现村党委会和村委会的活动纳入民主与法制轨道。积极推行在我国基层民主建设中的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14.
村民自治制度是农村基层民主的主要内容,村民自治权的运行状况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基层民主的实现路径和程度。在实践中,村民自治存在着自治机关权责不均衡、监督不力等弊端,这已构成农村基层民主实现的障碍。国家公权运行的规律表明,权力的合理分工和配置是其正当运行的基石。具有特殊性质的村民自治权亦应遵循此类规律,更加科学的村民自治权运行框架应当建立在国家公权运行规律这一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5.
着眼基层,立足实际,从分析基层党内民主的探索实践入手,提出推进基层党内民主改革的若干着力点。要以实行党代表席位制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党代表任期制、规范党代表提案制、健全党代表监督制,进而深化党代表大会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6.
正确认识我国城市基层直接民主的主体错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当今我国法律对居民委员会的定性,居民委员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应当属于非政府组织的一种特殊形式。但实际社会生活中居民委员会又担当着政府的角色。我国在民主政治发展方面选择的是以基层群众自治为特征的直接民主形式。这种事实上的政权主体与法律规定的非政府地位之间不相符合。所以,文章认为我国城市直接民主的定位在政权主体上发生了严重错位。文章提出要正确对待这种错位的直接民主,应当把它看成是走向对位的直接民主的必要准备。为了将错位的直接民主推进到对位的直接民主,应当还居民委员会于公民社会,实行政社分开,将街道作为我国城市基层直接民主的政权主体。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是基于民主和法制基础上具备较高政治文明以实现稳定发展、和谐有序的一种社会形态。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作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新型和谐农村社区和社会的基础条件和必要保障。面对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情况和问题,应从制度、组织和技术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为和谐农村社会的构建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牢固的组织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是民主国家,整个国家的主导制度是间接民主,但其中也有直接民主的因素和成分.村民自治就是一种在农村基层社区实施的直接民主,这一基层直接民主通过村民会议、村代表会议、村选举委员会、村级直选等形式来表现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但是,村级直接民主的践行中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发展基层民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但由于客观和主观的诱因,我国政府决策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草根性隐蔽议程"。草根性隐蔽议程具有双向影响,对公民、对政府都会造成极大危害。因此,有必要对草根性隐蔽议程的诱因作出诊断,以便为寻找相应对策打下基础,从而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发展基层民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但由于客观和主观的诱因,我国政府决策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草根性隐蔽议程“。草根性隐蔽议程具有双向影响,对公民、对政府都会造成极大危害。因此,有必要对草根性隐蔽议程的诱因作出诊断,以便为寻找相应对策打下基础,从而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