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2 毫秒
1.
卓越绩效模型以促进学生卓越发展为目标,突出评价的目标性、引导性和激励性原则,强调评价指标的系统性,注重评价结果的“增值度”,与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很强的内在适切性。基于该模型可以围绕七个方面构建适用于学院、专业和课程三个层级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S校为例,立足应用型高校在“主力军”“主战场”和“主渠道”三个方面的特点,构建二级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了完善课程思政的评价实践,应在整合评价的多重制度逻辑、确立评价实施主体和改进评价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2.
雷宇  李勇 《教书育人》2024,(6):76-79
随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倡导的课程评价模式(简称为CIPP模式),以安徽科技学院“广告学”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构建“广告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用于具体的课程思政评价中,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课程思政经费投入、积极拓展课程思政教学新场景等建议,为改进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在改革发展上、专业教师能力提升上及教学效果质量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要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探索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分析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现状的基础上,从课程思政的建设机制评价和教学评价两方面入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课程思政建设机制评价方面,从学校层面及专业建设层面设计评价指标;在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方面,从专业教师德育素养、教学实施以及学生成长三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以期构建一套完整的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职院校专业群内涵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推进,本着立德树人、德技兼修、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亟需重构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为专业课程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实践遵循,弥补专业群内涵建设的不足。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存在教学目标缺乏系统设计、教学内容不契合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不贴近高职学生实际、教学评价缺少指标体系及脱离人才培养效果等现实困境,从二级学院中观层面提出设计专业群“系统分层”的课程思政目标体系、构建专业群“师史事势”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创新专业群“价值引领”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实施专业群“增值赋能”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等构建进路及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5.
刘猛 《广西教育》2023,(21):70-76
本文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结合国家大力推行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在分析当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困境的基础上,从设立以思政价值为导向的课程目标、构建以思政理念为线索的课程体系、设计以思政元素为融合的教学内容、打造以思政内涵为链接的实践平台和优化以思政育人为目标的评价机制这五个方面探讨在“思创融合”理念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6.
基于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素质要求,结合工程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分析卓越工程师思政育人的培养目标,提出以“家国情怀”为“根”、“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工程素养”为三脉的“一根三脉”思政素养指标体系,并结合高校育人实践提出“教学思政”“科研思政”“工程思政”三个维度的实施路径,系统构建“教学–科研–工程”三融汇的卓越工程师思政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7.
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提升课程教学品质和效果的关键。以“武器装备系统概论”课程为例,从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思政”多媒体教学资源构建和“课程思政”教学渠道建设三个方面,探索和实践了立体化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构建。建设了积极投身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高水平教学团队,构建了蕴含丰富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有机融合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形成了多平台全方位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教学渠道。思政教学资源建设为顺利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首创“三全五维三纲九目”的素质教育育人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筑工程学院积极关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的构建,探索适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新策略及实施新路径,提出了“专业课程体系整合构建多维延伸课堂共聚同行”的新策略,形成了“觉察→研析→施用→评价”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为找到科学适用的课程思政建设改革途径提供合理建议,为课程思政改革工作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文章立足“环境资源法”课程特色,以“一个核心、两个立足点、三个目标、四个融合”为原则,以“学透专业知识、深思价值内蕴、践行职业拓展、融悟德法兼修”为人才培养目标传导路径,构建“学思践悟”课程思政模式,并在实践中基于学情分析,形成有效学习机制,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注重实践教学,实现德法兼修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基于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Kirkpatrick Model),构建“学思践悟”课程思政多元主体多维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实施中面临的困境不断优化和调整该模式,持续优化推广,提升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逻辑体现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教师、教材、教法”改革重要载体三方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进行统筹规范、系统设计,体系融合、平台支撑,聚焦课程、深化改革,思想认同、能力提升等路径选择。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一核三进三融”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探索“三层次三结合”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方法,打造了“一核五化”的“常工金课”,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方面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从本质上讲,一般的网络恶搞并没有很多的恶意,往往只是一种自娱的手段或需要。但恶搞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带来各种不良的信息和道德法律问题。对于网络恶搞,一味的指责与批判是非理性的,关键在于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地引导与规约。  相似文献   

12.
媒介责任是一个内涵甚广且相当复杂的概念,是对作为整体的媒介对国家、民族、历史、人文应担负怎样的责任的系统探索。对媒介责任的探索,则是将媒介这一复杂变动的社会有机体,与诸多社会历史伦理道德重要因素进行价值碰撞的多元思考,这种思考也是培养大学新闻专业学生系统整体的媒介宏观意识的第一步。目前我国传媒表达中常出现孤立性、没有历史观、偏重感性缺乏社会背景的现象。在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中,媒介责任教育缺失,对比美国大学展开的媒介伦理研究,我国大学新闻专业教育应系统引入媒介责任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3.
论文通过研究我国文学翻译家江枫有关雪莱诗的歌翻译作品,结合他的诗歌翻译标准及技巧,深入研讨了他在诗歌翻译中提出的"翻译诗歌,形似而后神似"思想,探索出其诗歌翻译作品中蕴涵的美学原则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高句丽史研究是中国民族史与东北民族史的研究重点,近年来出现了大批的研究成果,文章尽量全面回顾了2005-2010年间高句丽史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该领域的研究特点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后出师表》是研究诸葛亮的重要材料。自清代开始,《后出师表》的真伪成了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针对这一问题分别有正反两种观点。综合20世纪以来前人的研究成果,搜集关于证明《后出师表》真伪的各种依据。针对同一个论争点,学界分别有支持和反对两种观点。分别列出不同论争点的正反两种观点,总结陈述并细致分析这些观点。最后根据不同的论争点如《后出师表》的出处问题、感情基调与用语问题、涉及的历史人物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后出师表》确实出自诸葛亮之手。  相似文献   

16.
刘勰应是对左思作品进行较全面批评的第一人。他高度肯定了左思的文学才能。不仅指出了其创作的总体风貌 ,而且察觉出了其独特风格特征。认为左思的文学成就突出反映在《三都赋》和《咏史诗》上 ;另外也指出了其创作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现在看来 ,刘勰的批评有的地方有失偏颇或不甚深入。  相似文献   

17.
遑论人文对数学科学的反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学对科学技术及其他领域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人文教育对数学科学又具有反哺的作用。本文的撰写目的是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在数学科学的发展、教学和研究中加强人文教育的意义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一种基于普通PC机数控系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普通PC机作为数控系统,可灵活,方便地达到用各种插补算法来控制机床的运动轨迹,满足对复杂轮廓零件的直接加工。文章介绍了一种不添置任何硬件直接利用PC并行口控制的数控系统的设计,并说明了系统的软,硬件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training models of late 19th century Schools of Design (Art) as exemplified by the first municipal School of Art (Margaret Street, Birmingham) and the current preparation of specialist teachers of Art and Design. A recurrent theme is the paradox of objective, measurable standards, pitted against notions of subjective independent learning, individual relevance and choice. Consistent with other papers from this author, the thrust of the perspective is questioning the compatibility of an examination–dominated agenda and opportunities for experimentation, creative risk taking and forms of supported, purposeful play. Continuing research explores the concept and purpose of drawing in an increasingly technological, 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  相似文献   

20.
高句丽史研究是中国民族史与东北民族史的研究重点,近年来出现了大批的研究成果,文章尽量全面回顾了2005-2010年间高句丽史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该领域的研究特点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