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伟 《青年记者》2012,(15):29-31
1991年以来,每当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就循例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一场总理记者招待会.从那时起,媒体就将总理记者招待会视为观察中国总理个性和工作风格的绝好机会.2003年,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一次出现在这个场合时,第一个提问的记者要求他评价前任的工作,而第二个问题就直白地要求他评价自己的个性,并拿他和前任做了比较.2012年,他最后一次出现在这个场合时,记者再次要求他评价自己.  相似文献   

2.
在宁夏当了10年驻站记者,我得了个雅号:在石头缝里抠新闻的记者。对此,我虽说不上有什么得意,但从心里还是认可的。 宁夏地处偏远,被称为新闻的“贫矿区”。一位从辽宁调到宁夏的老记者说:“在辽宁—弯腰就能捡条大新闻,在宁夏掘地三尺也找不到新闻。”话可能说得有点过头,但却形象地道出了在这里干新闻工作之难。在号称没有新闻的地方,真的就发掘不出新闻吗?有些事件,从表面上看确实没有什么新闻,但是只要深入挖掘,就会发现新闻,有时甚至是很有意思的新闻。我当记者,就没少从石头缝里抠新闻,也确实抠出了不少东西。 1991年,宁夏电视台为几位获奖记者颁奖。这条新闻对于我们光明日报这样一张全国性大报来说,也  相似文献   

3.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记者杜峻晓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写了一篇“我写宁夏贺兰牛奶时间出错之教训”,标题是《白璧微瑕也是瑕》(见人民日报《编采业务》2005年10月30日537期第三版)。文章说去年他写的连续报道《宁夏贺兰“倒奶期”提前众奶农犯愁》见报后,在社会上反响是大的,宁夏新闻界  相似文献   

5.
顾页同志1958年从《人民日报》调来《宁夏日报》后,就担任编委和部主任。但他始终以一个记者的身份来对待工作。任总编辑以后,地位变了,工作的份量也加重了,经常考虑的是在报纸上和报社内部工作中怎样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的呼声,推动两个文明建设。每天要处理繁杂的日常事务,阅读许多文件,还要参加各种会议,但他始终不忘要当一名好记者;既要处理报社全盘工作,又要坚持写作,这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界,新华社老记者冯森龄同志以善于调查研究和采写现场新闻著称。前些时,我就如何采写现场新闻的问题,专程到西安他的家中拜访了他。1984年,他采写的《陕北有煤海》电稿,曾被全国35家报台采用,被公认为典型的视觉新闻,荣获全国好新闻作品一等奖。冯老有40余年的新闻工作经历,曾任新华社宁夏、甘肃、西藏、广西、陕西等分社社长,高级记者。现退居二线,仍一往情深地关注着新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1992年9月25日,宁夏电视台报道了巴黎——莫斯科——北京马拉松汽车越野赛途经宁夏的新闻后,播音员用凝重的声音又继续播出了一段话: “为了充分报道这次拉力赛经过宁夏的盛况,我们曾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事与愿违,我区大赛组委会并没有给各新闻单位采访提供基本条件。虽然在这之前,有的记者曾在组委会上代表我区新闻界就保证这次采访活动给予必要条件提出过要求,但意想不到的事还是发生了。参加采访的记者及其车辆都没有我区大赛组委会统一颁发的通行证,记者要进入大赛野营点采访难上加难……后来,在经过大赛中方组委会负责人同意采访的情况下,没料到又遭到我区大赛组委会人员的阻止。经宁夏日报一位副总编辑以及我区各新闻单位的记者多次的强烈要求,记者们才艰难而匆匆地进行了短  相似文献   

8.
秦殿杰 《今传媒》2006,(5X):15-15
《人民日报》记者杜峻晓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写了一篇“我写宁夏贺兰牛奶时间出错之教训”,标题是《白璧微瑕也是瑕》(见人民日报《编采业务》2005年10月30日537期第三版),章说去年他写的连续报道《宁夏贺兰“倒奶期”提前众奶农犯愁》见报后,在社会上反响是大的。宁夏新闻界也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9.
细细咀嚼记者的酸甜苦辣庄电一庄电一,41岁,主任记者,中共党员,辽宁新民人。现为光明日报驻宁夏记者站站长。他自1985年由一名师范教师而成为记者以来,在光明日报已发表各类稿件900篇,其中各版头条100多篇,有50多篇获奖,见报达100多万字。199...  相似文献   

10.
第一,三种错误现象 (一)电头标注不规范。宁夏某企业报和宁夏某政协报2005年1月31日头版头条报道自治区政协八届三次会议胜利闭幕的消息,电头分别是“本报讯宁夏日报记者某某某报道”,“本报讯(宁夏日报记者某某)”:宁夏某党报2005年2月19日,3月11日分别在头版刊发了消息《求真务实/不尚空谈/我区大兴开短会之风》,  相似文献   

11.
中央台首届“十佳”播音员主持人评选结束后,本刊记者对中央台播音指导、播音界资深人士铁城进行了专访,请他就这次评审特点及所带来的影响做一评价,并对播音员主持人提出希望。  相似文献   

12.
听《文汇报》一位记者说起他亲历的一次由企业举办的记者招待会,当他一进门就被塞了一张小纸条,指定提问的内容。他予以拒绝,而“公关人员”却锲而不舍地“攻关”,让他自己挑选提问内容,结果当然还是被拒绝。奇特的遭遇,生动的叙述,让我们这些在家编稿、鲜有光临记者招待会机会的人开了眼界。 记者的职能是什么》无须赘言,对一个基本合格  相似文献   

13.
什么叫记者?现代汉语解释为是通讯社、报刊、电台、电视台等采访新闻和写通讯报道的专职人员。当今也有人称记者是无冕之王。两种说法都无法把记者和官等同起来。 无冕,无头衔、无官帽,简而言之不是官,可现在有的记者却官起来了。开起会来,人家礼节性的请他上台就座,他也就俨然一副首长模样,人家客气的请他讲两句,他也就打起了官腔。人们对记者,尤其是对上边来的记者毕恭毕敬,不知是出于对“喉舌”的厚爱,还是怕挑刺曝光,或者是礼节之故,记者成了座上客。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记者的社会地位,但有的记者正是掌握了人们的这种心态,就自觉不自觉的为自己头上加冕。一个新闻单位要是多有几个这样的“加冕”记者,她的受众就将越来越少,地位也将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14.
一、新闻就是"他说" "新闻就是‘他说’,"为了强调引语的重要性,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学院院长、新华社原高级记者李佩曾这样说.这是为什么呢?记者是社会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如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发表个人观点,就等于夺走了别人说话的权利.记者的权利是一种公权.公权不能变成私权,记者不应利用自己手中的笔,表达记者个人观点.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没有引语,就不能称之为记者.  相似文献   

15.
记者是什么?在社会中 如何定位?其实,记者就是记录新闻的人,他只忠实于他的工作、他的职责,他无须越俎代庖。他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所关注的就是社会生活中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新闻,一日一有了线索,他们就会像战士一样奔赴采访一线。刘朝先生说记者“乔装打扮……进行偷拍……”不管乔装打扮也好,堂皇进入也好,只要记者不是歪曲和造假,反映的是事件的真实,就无可指责。乔装打扮仅仅是手段的变化而已。 而至于是否需要报告,这只能看情况而定。就广东、湖南有关事实来看,情况是严重的,是有预谋、有步骤地进行的,是把严肃的高…  相似文献   

16.
幸福在别处     
象牙谷 《今传媒》2005,(3):40-40
在我接触的人群中,李青是个另类。他走进这座古城时曾经身无长物,但他却是为了摆脱心灵的痛苦来到这里,这就是为什么当他在广告圈里如鱼得水时仍然像流浪汉一般孤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记者这行职业在人们眼中地位还是挺高的,何谓“忍辱负重”呢?请看《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的作者、《纽约时报》记者索尔兹伯里,在他大半生涯中就有过几次不平常的经历。一是1954年他从莫斯科(驻苏记者)调回国内,当时已是很有名的记者了,而报社某些头儿,对他抱有成见,却让他回编辑部坐了一阵冷板凳。后来,竟让他去报道纽约市的垃圾清理工作。这是一项例行的报道,通常由实习记者去完成,现派一位名记  相似文献   

18.
某油料仓库政委乔金平,一直对报道员十分关心,可在报道员中,却流传着一个他“三难报道员”的事儿。想听?下面听我—一道来——第一难:形不成事实不写稿去年9月中旬的一天,报道员李青兴冲冲地拿着一篇稿子找乔政委审阅。这是一篇报道部队开展“迎国庆演讲比赛”的消息。小李认为稿子写得不错,虽然活动到月底才搞,但迟早要搞,稿子写好寄走,先在编辑那儿排上号,请政委审稿也就是走走过场。可乔政委看完稿子后当时就给他上了一课:“迎国庆演讲比赛”是我们在国庆节期间开展的一项活动不假,现在活动还没搞你就把稿子拿出来了,这不…  相似文献   

19.
《篮球》杂志记者马冰封,我称之为老马。老马不老,刚刚告别象牙塔。他身上至少有两点我辈难以企及:还在读大学时每月就有二、三千元的稿费收入,典型的"暴发一族";再就是,他是地地道道的回民,一根火腿肠就能让他四处逃窜,可他却能保持体重70公斤的纪录不败。走近他,发现他的故事还真不少。老马成"饿马" 老马做事从不含糊,他对民族风俗的遵守更是虔诚无比。鉴于此,我们曾断言:老马不适合做记者,记者东奔西跑,四海为家,哪能天下皆清真?此言果然应验,做了记者的他,饱受"吃"  相似文献   

20.
南岗 《今传媒》2010,(1):4-6
于小龙,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1982年1月至2002年3月在宁夏日报社工作,历任记者部、经济部副主任、综合新闻部主任等职。2002年3月调任银川晚报社社长、总编辑、党总支书记。近30年的新闻采编经历和丰富的媒体运营经验,使他成为宁夏主流媒体颇具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和享受自治区政府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