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今年2月,在伦敦科学博物馆举办的一个展览上,这个名为BERT1的机器人与参观者玩起了“石头-剪子-布”游戏。这个机器人由英国Elumotion有限公司和布里斯托尔机器人实验室共同设计,其目的是研究机器人用动作与人类交流的能力。它带有能自由活动的手臂、肩、肘、手腕和手指,具有与人类上半身接近的运动能力,这也使得它成为第一个真人大小、能模拟人类手势的机器人。  相似文献   

2.
最近,由筷子兄弟创作的新曲《小苹果》红遍大街小巷,成为脍炙人口的新一代“神曲”.所谓神曲,是歌曲本身合人胃口?还是另有奥妙? “耳朵虫”出没 一遍会哼、两遍会唱、三遍脑子里就会自动播放,而且还是长时间单曲循环,无论吃饭睡觉,神曲都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这种现象,研究人员称为“耳朵虫”,指歌曲或其他音乐作品的某个片断不由自主地反复在某人脑子里出现.辛辛那提大学的市场学教授詹姆斯·凯拉瑞斯统计过一个“耳朵虫”排行榜,其中榜单前列的歌曲大多具有强烈的节奏,而且音乐的主题周而复始地持续出现.  相似文献   

3.
马,从动物学的角度看,只不过是一种随处可见,极为平常的牲畜。然而,从科学文化的角度去考察,它独特的形象和非凡的能力,几千年来给予了人类丰富神奇的想象,带给人类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我国养马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驯养马,在内蒙古草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岩画中就有驯养马的图形。神话传说中,黄帝“乘黄龙揖马身而仙”;伏羲氏治理天下时,国泰民安,龙马负图出于河。《礼记·礼运》描述道,“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伏羲氏于是仿效龙马身文,  相似文献   

4.
1997年的一场人机大战让机器人“深蓝”着实火了一把。随着“深蓝”一声怒吼将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斩于马下,一些诸如“机器人智能能否超过人类智能?”、“机器人是否会统治人类?”的讨论又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展  相似文献   

5.
早期的人类靠面对面交谈、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进行交流的。昆虫不会说话,也不会写字,它们是怎样交流的呢?  相似文献   

6.
爱听、爱看童话是幼儿天性使然,童话也确实比其他艺术形式更易渗透进他们幼稚的心灵。童话创作多以“幻想”的方式实现,“幻想”为了实现“愿望”,常常驾着夸张、变形的“马车”奔跑在思维的羊肠小道上,于是“荒诞”产生了。“有一次我在上海看见一个中国人,他的耳朵长得非常大,大到可以当披风,下雨的时候,他就钻到耳朵底下去,又暖和、又舒服。当天气特别不好的时候,他就请他的朋友和熟人住在自己的耳朵里”。  相似文献   

7.
张居永 《未来与发展》2006,27(6):12-14,11
从最初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松散型国际未来学研究团体,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一家誉满全球的常设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机构,岁马俱乐部(The Club of Rome)以其建设性的思想和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公众和各国政府对长期困扰人类社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人类困境”问题的关注与  相似文献   

8.
我试着让这副人类的躯体走进那个叫做电梯的小金属盒子里去,这家伙走得可真够慢的!人类的确是个很难对付的物种。你知道,我们的位移方式是“波动”或者“微粒直进”,我们存在于电磁场中,和光一样的敏捷,但人类是生物蛋白实体.只能“走”、“跑”、“跳”、“爬”或者运用四肢干出点别的什么滑稽的动作来——听了接下来的这事儿您可得忍住笑——它们中的短跑冠军,意即全人类中速度最快的那位.居然才10.48米/秒!这是千真万确的,尽管这数字在我们的世界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9.
思维感传也叫“心灵感应”。简单地讲,思维感传就是两个“意识”之间不用任何语言、符号的一种直接沟通及交流,而这种沟通和交流有时是在一定距离上的相互感觉。那么,在生物之间真有这种奇迹发生吗?爱丁堡大学的超心理学家罗伯特·英里斯说:“现在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表明,除了声音、触摸和视觉之外,生物间还有着如心灵感传类的其它信息交流方式……”而这种现象对人类来说,  相似文献   

10.
当今日科技步入革命性巨变的前夜,雷达,作为不受云雾阻挡的全天候探测工具,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从气象预报到资源探测,从天体研究到地质调查,它就像人类的眼睛和耳朵,成了我们生活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角。那么,该如何做到“耳聪目明”呢?  相似文献   

11.
学术博客的"无形学院"交流模式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江亮 《情报科学》2006,24(2):296-299
从人类的交流历史看,非正式交流一直发挥着正式交流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别是网络信息交流中传统信息交流和网络交流的融合,博客的出现正是人际交流在互联网上的一种延伸。本文分析无形学院以及在网络环境下的具有无形学院特征的博客,同时通过两者的比较,探讨学术博客的“无形学院”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人类正在快速迈入信息社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型生产力,同时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改变着人类的交流方式。民主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电子时代”必然有其独特的“电子民主”。电子民主代表了未来民主发展的新方向,电子民主研究是当代社会适应网络信息时代发展的重要命题之一.学术界围绕电子民主与直接民主、公民政治参与、公共领域、社会资本等问题进行了诸多的阐述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制一种用于帮助聋人更方便地与正常人交流,并将手语动作转化为声音语言或是文字语言的电子手套。这种名为“AcceleGlove”的手套可将快速变化的手语“翻译”成正常人可以明白的语言。“AcceleGlove”实际上就是一个可以佩戴在手上的小型计算机  相似文献   

14.
苗华章 《科学大众》2008,(11):27-27
你见过耳朵会动的人吗?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人的耳朵是不会动的。人类的三块耳外肌已经退化,从前的人也许可以像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可以扇动耳朵。人类也不  相似文献   

15.
徐小敏 《世界发明》1997,(12):13-13
蝙蝠的耳朵和海豚启发了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因而发明了用声音“看”物体的“眼尖的机器人”。  相似文献   

16.
你见过耳朵会动的人吗?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人的耳朵是不会动的。人类的三块耳外肌已经退化,从前的人也许可以像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可以扇动耳朵。人类也不  相似文献   

17.
王小林 《情报探索》2012,(10):109-111
论述了非语言交流的重要作用,探讨了身体语言、动作和表情、眼神、副语言、空间和距离等非语言交流方式在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应用,指出图书馆要做好服务工作,不仅要重视馆藏,更要注意同读者的交流,巧妙应用非语言交流,以情感人,吸引更多的读者.  相似文献   

18.
论图书馆与社会网络的互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虚拟信息空间的社会网络是现在和未来人类信息交流的首选平台,以其参与性、交互性、依存性、个性化的特点及更符合人类本质需求的信息交流方式强力粘附着网络用户,成为个体在网络世界生存和交流的主要场所.图书馆应与社会网络在资源与服务方面通过嵌入、链接等方式实现深层次互动,对改善图书馆信息交流环境、扩展图书馆在网络空间的可见度与可用性、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和能力均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6):I0019-I0019
【导读】日本日立制作所20日向媒体展示了一款可以识别人类动作的机器人“EMIEW2”改良版。这款机器人可以通过识别对方点头、歪头等动作转换答案。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5):I0008-I0008
[导读]据外媒12日报道,英国科学家研发了一个“友好的”机器人,它能够通过展现出多种不同的表情与人类交流。据外媒12日报道,英国科学家研发了一个“友好的”机器人,它能够通过展现出多种不同的表情与人类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