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象征和借喻,有时很难将它们分辨清楚。这是因为:①它们的构成方式有某些相似的地方:借喻存在着本体和喻体的关系,象征存在着本体和象征体的关系,喻体与本体之间、象征体与本体之间各自都存在着“比”的性质。②它们的表现形式有共同的地方;都是借用某一具体事物来说明其它事物。所以,人们往往容易把象征和比喻相混淆。其实,二者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一、象征是一种构思方法,借喻是一种修辞方式。前者属文艺创作范畴,后者属语言表达范畴。所谓象征,是指在文艺创作中,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作者往往根据主题的表达、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的需要,选择与之相关或相似的具体事物,借助读者的想象和体味,来构思文章的结构,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就是用傲然挺立在西北高原、不屈不挠地抵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象征坚持抗日斗争的中国北方的农民、抗日战士。作者首先落笔点题,指明文章讴歌的对象:白杨树;接着描写旅途情景,引出白杨树;然后从三个方面讴歌白杨树的伟大形象:用“一律向上”的“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象征抗日军民“力求上进”的精神;用白杨树的丫枝“紧紧靠拢”、“成为一束”,  相似文献   

2.
象征是一种重要的文艺表现手法。其特征是:作者要表达的旨意不直接道出,而是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通过对特定的“物”的描写、抒情、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象征包括象征体、本体。二者始于形似,止于神似;也可不拘泥形似,着意于神似。如火炬象征光明,白色象征纯洁;松树象征共产主义风格,白杨树象征抗日军民等。象征手法的运用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3.
茅盾的《白杨礼赞》,是一篇形、情、理三者高度统一的散文,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其所以如此,重要原因之一是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一种类似于“比”的形象思维方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除了可以用人们熟悉的事物去说明人们不熟悉的事物外,还可以用具体的事物去表现抽象的事物,引起读者的联想,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象征手法有类似的特点,它通过某一特定的  相似文献   

4.
《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文章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由描写高原风光和白杨形象的内在气质,由树及人,联想到人的精神,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作者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可见,就文章的表达手法而言,写景抒情说理三者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果从文章的表达手法出发,紧扣文章赞美的白杨树不平凡的线索,充分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作者描绘的画面和创造的抒情氛围及理趣中,就能引导学生充分把握本文的意境,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抒情散文中的联想乌海市海南南区教研室张福祥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往往都有作者的联想。试看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在描写了白杨树鲜明的特征之后,产生了丰富的联想。从这种“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身上,作者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联想能力的方法有多种,而通过分析课文所运用的象征手法来达到目的则是其中的方法之一.象征手法,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它是作者以某种事物代表另外的事物却仍然显示原事物的特色,或以某事物代表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相似文献   

7.
我在讲《白杨礼赞》一文时,学生们不理解作者为什么要把读者的视线从西北黄土高原一下子引到华北平原的用意。这本是几句话就可以说明白的,但由于它是全文重点所在,不重锤敲击,学生们对这课的象征手法  相似文献   

8.
水的遐思     
作者以水为视窗,先联想空间——自然和社会,再联想时间。联想自然界——“生命……细雨”,联想人事——“小溪汇成的大河就是人民”,联想国事——“水是国家民族的象征”;联想时间——“时光也像流水”。借助司空见惯的“水”,看到了宇宙,表现了关注人生的生活态度——想象的空间广大,文章的含意深刻。  相似文献   

9.
联想,就是由一件事物而想到另一件事物的思维过程。联想到的事物就是储存在记忆里的事物。它把所见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与所想到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文章里写进了联想,就可以使文章化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使思想感情得到充分表达,使文章更形象、生动,中心明确。大纲对小学生的作文要求指出:逐步做到要有“具体内容”和“真情实感”。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重视了如何用联想法描写事物的序列性片断训练。一、相似联想观察时找出两种事物在形态或性质上的相似点,用比喻手法写。如第十一册《草原》一文写草原上的河时有句话:“…  相似文献   

10.
王晶同学问:“《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作者用比喻、拟人,用了对比烘托、欲扬先抑,用了象征。手法多了,我就觉得搞不清楚,特别是象征,与比喻、拟人容易混淆。老师,你能给我讲讲吗?”好的,抒与情散文中常常用到象征手法,象征就是托物言志,和比喻、拟人有以下区别:一、角度不同。象征是创作手法,是一种借所托之物寄寓所托之义的手法。比喻、拟人则是一种修辞手法,修饰语句使之更完美,更通俗易懂的手法。它们的本质属性是不同的。二、范围不同。象征一般是通篇运用,如杨朔的《荔枝蜜》。文章开头写对  相似文献   

11.
《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于1941年创作的。当时,他从广大抗日军民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前途,使他觉得不能不赞颂北方的抗日军民和中国共产党。但当时作者在国统区重庆,不能公开赞颂北方的抗日军民和中国共产党,就只好借礼赞白杨树来表达此意。首先,作者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作了粗线条勾勒。“黄绿错综的一条毡子”,把高原的辽阔平坦色彩鲜艳地展现了出来,用似“绿波”的麦浪及“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等这些眼前景物来突出白杨树赖以生存的环境美。这些描写,对白杨树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接着,作者细腻地描绘了白杨树的形与神。写它…  相似文献   

12.
考场作文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和紧张的气氛下成文的,这就要求考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写出富有个性色彩的文章来。面对考场作文题,多数考生能够准确地理解题意,按照要求作文,然而却鲜见上乘之作。怎样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呢?同学们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立意美一篇好文章必须有美的思想、美的内涵。对考生来说,就是要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和独特的见解,能够展开丰富的想像,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美的内涵。比如,《白杨礼赞》的作者就是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联想到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对他们尽情歌颂和赞扬,…  相似文献   

13.
一枚鹅卵石     
一枚小小的鹅卵石,一枚圆溜溜的海卵石,它们的命运竟如此相似——一个被作者“摆在柜子里”,一个被“放置在客厅里醒目的柜子上”。这并不很美丽的鹅卵石和海卵石,背后也没有十分引人入胜的故事,为什么让作者这样念念不忘、郑重其事?因为它们见证了作者的成长,见证了海峡两岸的亲情,它们也因此寄寓了作者的一点深情。这就是以物寄情。以物寄情,以一事物为象征,作为贯穿全文的写作线索,这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也是中学作文期间应该掌握的写作方法。读者同学,你也试一试好吗?  相似文献   

14.
散文是密切联系生活的。散文的写法多种多样,有象征、对比烘托、借景抒情、欲扬扬抑、边叙边议、设置悬念等。写作方法的多样化,形成了散文作品的各具体特色,具有欣赏性。本单元的几篇散文,如《白杨礼赞》,用了托物言志,文章描绘了白杨树的景美、形美、神美、展现了白杨树“力争上游”、“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这就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北方抗日军民以及他们的精神意志,增强了表  相似文献   

15.
《白杨礼赞》是一篇意蕴深刻的抒情散文,其思想内容深刻丰富,遣词造句精致讲究。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占志,借白杨树来象征英勇抗战的北方人民,借白杨树“傲然挺立”,力求上进的形象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敌后抗战的北方军民及其坚强、正直、朴质的品质,并进而歌颂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一、象征手法 象征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必须有着内在联系,容易引起读者联想。比如一提到火炬.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它在黑夜中带来的光明。但是,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并没有固定的联系,因为象征体的属性是多侧面的,在不同场合,同一事物可以象征不同的意义。如在高尔基的《海燕》中,雷电象征反动势力,而在茅盾的《雷雨前》中,雷电却是正义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曹靖华同志《小米的回忆》一文,去年编入了四川省中学语文教材第八册。课文后面有一道练习:“‘小米’有什么象征意义?”对于这个习题,学生颇觉茫然,教师亦难以讲清楚。《小米的回忆》一文是否用了象征手法,“小米”有象征意义吗?对此,有必要研究一番。 象征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许多著名作家都用象征手法写过不朽之作,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即是。运用象征手法的作品,所塑造的形象和描写的典型环境一般都是有明显寓意的。而《小米的回忆》却并没有这种特点。《小米的回忆》这个题目就是从小米引起的回忆的意思。此文原名叫《小米加步枪》,收在曹靖华同志  相似文献   

18.
所谓寓意,是指事物含蓄在内的意思,或人们寄托在事物身上的道理。我们常说“事物的本质所在”、“寄理于物”、“托物言志”,这种“质”、“理”、“志”就是寓意。揭示寓意的一般方法有两种:一是抓事物的形象特征,二是抓事物的生活特征。由这两种特征可以向内作纵的深入思考,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即含蓄在内的意思,向外作横的类比联想,体会出寄托在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任务 ,就是将学生从“接受——记忆——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 ,转到“探索——内化——创造”的良性轨道上来。这就要求教师要营造创新氛围 ,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下面以第 1 1册教材中《林海》一课为例 ,谈一些粗浅认识。一、鼓励学生“先知”《林海》一课 ,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 ,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学生通过预习 ,不仅理解了“目之所及”“泛着”“悦耳”“空洞”等词语的意思 ,还了解到桦树的种类。课上大家能够整体把握教材 ,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对景物的特点有一定理解…  相似文献   

20.
象征这一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在莱辛的许多作品中屡见不鲜,它通过对某一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能够让读者产生相应的联想从而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内蕴。在小说《喷泉池中的宝物》中象征的创作手法同样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宝物"这一意象通常能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对人有益的事物,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挖掘"宝物"所隐含的象征意义,并探究其延伸开来的现实意义和带给人灵魂上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