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虚假新闻报道不仅严重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众形象,削弱媒体公信力,而且会使媒体的舆论导向和典型示范作用产生扭曲畸变,最终影响和破坏新闻宣传职能的履行。本文对当下虚假新闻的传播特点、产生动因进行剖析后认为,治理虚假新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形成合力,“更正制度”等“补救机制”是降低虚假新闻危害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吴玉群 《东南传播》2013,(3):127-128
真实、客观和公正地进行新闻报道,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然而,大量虚假新闻的出现,直接侵蚀了新闻的基本价值,更败坏了媒体的公信力。由于其潜在的危害性,"隐性"造假新闻在诸多虚假新闻中的危害性位居前列。  相似文献   

3.
《新闻实践》2005,(7):3-4
6月17日,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省记协在杭召开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会上,省委宣传部领导传达了全国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精神,并就我省如何确保新闻真实性、制止虚假新闻提出明确要求并作工作部署。全省11个市的市委宣传部负责人和省市新闻单位负责人在会上作了发言和交流。本刊从本期开始,推出“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专栏,与新闻界同仁一起认识制止假新闻的重要性,剖析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危害,介绍有关新闻媒体在制止假新闻上的好经验、好做法,共同铲除假新闻这一新闻界的“毒瘤”,维护媒体形象,提高媒体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很难说是空前绝后,但是确实是一个破天荒。日前,中宣部、中国记协专门在北京召开了一个高层次的会议——“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大声疾呼:虚假新闻是新闻界的耻辱,危害新闻真实性原则,动摇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必须大力讨伐,严加防范,使虚假新闻报道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相似文献   

5.
虚假新闻,误导了读者,损害了媒体,也给新闻从业人员抹了黑,向来为人们所深恶痛绝。《羊城晚报》作为一张有着强大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知名大报,对制止假新闻更是不遗余力。近年,我们从强化制度、完善机制入手,构建了长效机制,切实查找隐患并堵塞漏洞,有效地制止了虚假新闻报道见报。  相似文献   

6.
刘迪 《新闻前哨》2012,(8):96-97
虚假新闻一直是国内外新闻界的顽症。2000年以后,虚假新闻在主体、客体和态势上呈现新的特点和变化。本文通过对虚假新闻三种主要症状的分析和揭示,得出结论:虚假新闻态势日趋社会化,并指出媒体有必要与受众达成良性互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反映舆情和引导舆论的作用,寻找整治虚假新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正当全国新闻界认真贯彻中宣部等召开的“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精神,大张旗鼓地开展专项治理行动的时候,虚假新闻依然不时出现在各种传媒上。可见。对付虚假新闻这个顽症,必须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斩其根,断其源。为此,本刊特辟“制止虚假新闻报道专题讲座”,比较系统地对批判、抵制、防范虚假新闻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阐述分析,以期引起新闻界同仁更多的关注。共同把新闻打假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7月1日,湖北省召开新闻宣传座谈会,学习传达中宣部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精神,专题研究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的措施和办法。会议指出,近年来,全省广大新闻工作者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恪守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也有  相似文献   

9.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坚持的基本原则,要求新闻从业者客观描述事物、报道事实真相,充分发挥新闻报道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然而近年来,虚假新闻现象常有发生、屡禁不止,给社会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严重制约了新闻媒体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对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法律责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界的行规行纪。无数新闻工作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失实的情况屡屡出现,虚假新闻成了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痼疾。新闻传媒的信誉和新闻工作的形象因此受到严重损害。新闻为什么会失实?虚假新闻何以屡禁不止?它有哪些表现形式?其危害在哪里?如何从新闻职业道德的角度寻找防止新闻失实,杜绝虚假新闻的办法?这是本讲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闻导刊》2005,(4):56-56
针对近一时期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扰乱新闻采访秩序的虚假报道,根据中宣部和河北省委的要求,河北省委宣传部近日起草《关于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工作的规定》。明确规定新闻媒体不得搞“悬赏爆料”,新闻报道必须署记实名等。河北省明确要求,新闻媒体不得用重奖征集新闻线索,搞所谓“悬赏爆料”:社会自由来稿和读来信等只能作为新闻线索,必须经记调查核实后才能报道;  相似文献   

12.
《新闻实践》2005,(7):5-7
一、充分认识虚假新闻的危害性,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姜军(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杭州新闻战线在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认真总结制止虚假新闻报道的经验与教训,剖析了虚假新闻的危害,对近年来在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问题和差错逐一进行梳理,整理出带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和事例,对问题的表现、存在的原因等作了分析归纳,解剖阐释,形成共识。这几年,市委宣传部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加强指导,以疏代堵,本着尊重群众知情权,增强信息公开度的原则,积极主动、及时疏导,力争在第一时间客观准确地公  相似文献   

13.
《青年记者》2012,(1):47-48
2011年10月14日,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新出政发[2011]14号).通知指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受网络虚假信息的影响,传统媒体虚假新闻、不实报道呈上升趋势,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形象,扰乱了新闻秩序,降低了媒体公信力,社会反映强烈.  相似文献   

14.
月度大事     
《传媒》2011,(12):77-78
管理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11月上旬,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要求新闻机构建立健全内部防范虚  相似文献   

15.
2007年北京电视台"纸馅包子"事件的出现,让虚假新闻成为众矢之的。消除虚假新闻,最重要的就是要完善媒体内部管理机制及相关的新闻立法,让新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此外,还必须重新树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伟大旗帜,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总之,消除虚假新闻,提高媒体公信力,是新闻工作者当前的重要任务。一、虚假新闻报道概述虚假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指新闻工作者在违反职业道德,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捏造、歪曲、夸大事实本身,通过大众媒介传播,以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虚假新闻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其主要表现在以  相似文献   

16.
<正>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虚假报道、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出现在不同媒体上。对于社会和受众,这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这是致命的毒瘤。不但损害了媒体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虚假新闻危害极大,尤其是法律类,医学类的  相似文献   

17.
董清 《传媒观察》2015,(1):68-69
全媒体时代的来临,给人们带来了信息资讯的极大丰富,新闻的来源、渠道、内容、传播等都在日新月异地变化,各种虚假新闻在不断冲击人们的道德底线。新闻的真实性作为新闻曾经的最为基本的属性,又一次次拷问新闻人的良知。本文从虚假新闻现象入手,结合笔者的创作实践,提出了在新闻报道的采、编、写过程中保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由于工作失误、处置不当,虚假新闻报道近年来在许多媒体中屡有发生,既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同时又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重温和研究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这一话题,就显得尤为迫切。本着这样一个目的,笔者结合自己对此问题的学习心得,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19.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对新闻从业者的基本要求。然而,这些年来,媒体虚假报道层出不穷,《新闻记者》杂志每年都会评选出"十大假新闻",这从侧面反映了虚假新闻的泛滥与影响。 虚假新闻不仅会对记者职业生涯、媒体的公信力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而且在社会矛盾集中出现的当下,还可能带来严重社会后果,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杜绝虚假报道不仅是新闻行业的职业要求,更是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0.
对虚假新闻泛滥的几点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骐  贺福 《新闻传播》2006,(3):20-2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多年来,这一不争的“生命学”命题却在新闻实践中屡遭践踏,各种虚假新闻依然不时出现在各种传媒上。去年中宣部特召开“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打击虚假新闻的专项治理活动。本刊认为,治理虚假新闻这个顽症,必须坚持不懈、锲而不合,斩其根、断其原。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必须确保新闻真实性,以提高媒体公信力。为此,本刊特邀请新闻界专家、业内人士,就虚假新闻的抵制、防范等问题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阐述分析,以期媒体携手把新闻打假工作进行到底。[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