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0 毫秒
1.
小组学习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实施好小组学习,合理地利用科学课的优势,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健康发展。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就应走出盲目分组、盲目合作、盲目结束的误区;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努力实现由“单元”到“多元”的转变,由“开放”到“自主”的转变,由“教师”到“学生”的转变;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个人优势、集体优势、合作优势:突出合作探究的深化、活动过程的深化、合作过程的深化。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小组学习中,不断地去播种希望,耕耘体验,收获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可见,科学课堂的主要活动是科学探究。高效的科学探究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用心指导,如何优化教师的指导策略,有效地调控科学课堂,是我们每个科学教师深思优化教师的指导策略,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的科学行为习惯如何,直接关系到“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良好科学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要在探究教学的过程中,引领学生珍惜学习时间,加强自律,善于倾听和交流,实现教师与学生,尤其是学生间的互动与合作,达成《标准》提出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4.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 在小学自然(或科学)教学中,教师主要任务并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读科学”、“记科学”,而是让学生“做科学”,“懂科学”,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体会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探究过程中是充  相似文献   

5.
1“非科学”能力的欠缺严重影响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但小学科学课堂中出现的“教学时间紧”等现象深深地困扰着许多科学教师,  相似文献   

6.
科学探究是学生能动地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有效地引领学生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堂上关注动态的生成;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重视探究过程,兼顾学生“动手”和“动脑”;鼓励学生交流质疑;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科学教育中,“探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邓迎春 《考试周刊》2009,(45):231-231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这都是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当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营造融洽的探究氛围,关注学生,使其乐于探究,引导学生勇于提出探究问题,并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与预测,  相似文献   

9.
深度学习是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高阶思维(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解决新问题的探究学习。教师要把握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特点,搭建学生学习活动的平台,引领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具体路径是:创设认知失调情境,增加学生热爱科学知识的“温度”;重视知识内在联系,促进知识之间意义的“关联度”;利用问题化教学策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思维的“广度”;挖掘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感受科学文化内涵的“深度”;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高解决新情境问题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唐春 《时代教育》2007,(7Z):132-132,135
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是新一轮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生命科学,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我国教师对“科学探究”理解存在的一些偏差,通过分析美国科学课程文件,梳理出“科学探究”的内涵界定与发展过程,提出理解“什么是科学”,丰富“科学探究”的内涵和价值;厘清“科学探究”与“探究式教学”的关系;从“科学探究”的内涵界定与发展中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许多学校已把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作为衡量教师是否认真学习、掌握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标尺,作为评价一堂科学课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和依据。学生既然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也必然是探究活动的主体。那么,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引领者、组织者和亲密伙伴的教师,该如何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有效地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探究活动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只有切实抓好四个关键“点”,才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科学探究。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其内容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四个方面。《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还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由此可见,科学探究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它还是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之一。在当前小学科学课堂中,有很多教师仍然只关注科学知识,不太关注科学探究能力;多采用知识讲授,少真正实施科学探究实践。  相似文献   

14.
朱小燕 《中学生物学》2009,25(10):25-27
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课程标准强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科学探究中,学生是像科学家构建、描述科学原理那样经历探究的过程,将自己的经验协调起来并纳入逻辑系统,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与原理,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认知结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那么“探究”课应该怎样教,已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就我们在物理探究课教学中的做法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李新 《教育导刊》2023,(5):44-52
科学探究教学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教学方式。研究基于PISA2015数据,考察科学探究教学过程的相关变量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非认知发展的影响。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教师课堂上开展“提出问题”“形成结论”探究环节的频率越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整体表现及各维度指标得分越低;“开展活动”探究环节频率越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整体表现及各维度指标得分越高;“提出问题”“设计探究”“开展活动”探究环节能显著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乐趣、科学自我效能感、科学认知信念和科学相关职业期待。为此,需要合理设计科学探究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将科学探究教学与其他科学教学方式相整合。  相似文献   

17.
曹雷 《今日教育》2013,(5):53-53
“卓越课堂”行动计划专门提出“师生学习共同体构建计划”,旨在提升教师在合作探究学习中组织与引导教学的水平,科学课作为新课改设置的一门综合类课程,因为缺乏对口的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如何运用合作探究更成为一大难点。为此,我建议科学课教师要炼就以下本领。  相似文献   

18.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三维目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追求的是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培养的是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合作意识,以更好地促进科学课程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初中物理教学中须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一是要创设科学探究情境,培养科学探究动机;二是要教会科学探究学习方法提高科学探究技能;三是要推动合作学习,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