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瑶山白裤瑶作为偏远贫困和民族文化心理场弱势少数民族的代表,其辍学问题是学校教育中存在问题的集中反映。文章基于对白裤瑶的田野考察,从学生的目标动机和成就动机低下、家长的"读书无用论"、学校的同质化教育三个方面分析了白裤瑶学生辍学现象在教育投入增加的情况下依然存在的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学校未能因材施教。为此,在学校方面,应当开发校本教材,使民族文化进校园从形式走向实质;增加适量的实用性或技能性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构建多元评价机制;等等,都是进一步降低白裤瑶族学生辍学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白裤瑶是一个以服饰而得名的瑶族支系,其服饰简朴明快而洋溢着古典格调,是记录白裤瑶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要解读白裤瑶服饰古韵美的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可分别从多样化的款式、五彩斑斓的色彩和韵味浓厚的图案三个方面.挖掘其文化来源、发展与潜在的价值。这不仅能够增强白裤瑶人民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而且对传承白裤瑶民族文化.对其他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具有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广西南丹白裤瑶族群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通过对目前学术界研究白裤瑶文化所存在不足进行反思,对其审美文化研究的成果进行整体梳理和评析,从而进一步推进对白裤瑶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人口仅2万余人,聚居在黔桂边境的广西南丹县里湖一带。其服饰工艺精湛,样式简朴古老,是白裤瑶民族历史和文化研究极重要的证据。本文从白裤瑶的宗教信仰和崇拜、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原始文化特征等方面研究白裤瑶服饰的人类学意义,论述白裤瑶服饰所阐释的古老的民族文明形式。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白裤瑶族地区的学生在心理和学习上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如何解决好瑶族学生心理和学习上的问题是值得教师思索的。教师应通过分析瑶族学生心理和学习情况以及在心理和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探讨适应瑶族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新课堂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6.
广西南丹白裤瑶服饰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审美意蕴,它是南丹白裤瑶族群集体记忆的“史书”,是南丹白裤瑶身份认同的表征,凸显了白裤瑶族群独特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7.
白裤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粘膏画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之一。本文试图在白裤瑶族粘膏画纹饰中提取有关设计元素应用到现代陶瓷餐具中,为其增加新的装饰和文化力量,也将民族性与时尚性相结合,创造出更加符合现代人们审美需求和市场需求的陶瓷餐具作品。基于这个实际需求,我们在深入研究白裤瑶族文化背景和粘膏画工艺的基础上,提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纹饰图案,挖掘图案背后的文化价值并将其运用在陶瓷餐具中,赋予现代陶瓷餐具新的内在神韵,更希望借此方式弘扬民族传统技艺,传承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白裤瑶服饰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主要聚居在广西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一带。与瑶族众多支系往往以服饰特点命名一样,白裤瑶也是因该支系男人身穿白色裤而得名、清代李琰《庆远府志》说,南丹"瑶人居于瑶山,男女皆蓄发。男青短衣,白裤草履;女花衣花裙,短齐膝"。白裤瑶服饰,分男装和女装,还分节日盛装和便装。服饰图案主要以鸡仔花为纹饰,体现出白裤瑶人对鸡的崇拜有学者研究指出,白裤瑶男子盛装时,  相似文献   

9.
白裤瑶族学生是里湖瑶族乡未来的主人,是民族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白裤瑶族乡文明程度和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了笔者如何对白裤瑶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铜鼓之乡,在世界上最早使用铜鼓,也是现今世界上出土和保存铜鼓最多的国家。而在贵州荔波瑶山白裤瑶族的两千多人口中就保存有三百多面铜鼓,在白裤瑶的民族文化里,铜鼓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工具,  相似文献   

11.
徐金文 《河池学院学报》2007,27(4):77-79,84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的"瑶族服饰"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与别的瑶族服饰不同,南丹县的"瑶族服饰"自有特点,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本文根据长期的调查研究,对白裤瑶人的服装进行解读,以证明白裤瑶人在服饰上表现的图腾是白腹锦鸡。  相似文献   

12.
贵州瑶山是我国的贫困地区,白裤瑶经历了从“逃学”到“向学”的转变历程.白裤瑶“逃学”主要是由于生计类型的影响、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和长期贫困的影响;白裤瑶“向学”主要是因为政策的影响、价值观念变化的结果、榜样的激励作用.白裤瑶从“逃学”到“向学”的转变过程在中国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典型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瑶山社会变迁与学校教育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也从某种程度上阐释了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应该双向适应、双向滋养的关系原理.  相似文献   

13.
瑶族     
瑶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的山区,是我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所住地区、风俗习惯和衣着服饰的不同,又有"盘瑶""过山瑶""顶板瑶""白裤瑶"等三十多种称谓。新中国  相似文献   

14.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瑶族共有28种不同的自称、他称多达456种。贵州的瑶族主要聚居在荔波、从江、榕江、黎平、都匀、麻江、三都和望漠等县市,与服饰(头饰)有关的称谓就有"青裤瑶"、"白裤瑶"、"长衫瑶"、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白裤瑶社群的人名用字发生了很多变化,其变化的背后蕴藏着深厚的语言内涵和文化心理。同时,从白裤瑶人名的变化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白裤瑶这个古老民族改革开放以来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族都是由某种或几种社会组织通过有序的方式组成的,社会组织是一个民族的有机体,因此,要了解一个民族,首先必须了解其传统社会组织的结构、功能和变迁。“油锅”组织是白裤瑶社会管理中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是白裤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现代化进程中,正确对待白裤瑶“油锅”组织的历史与现实功能,挖掘这部分文化的价值,对于稳定白裤瑶社会,促进当地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广西某瑶族乡的白裤瑶文化为研究背景,对白裤瑶文化生态状况、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等进行实地调研,并针对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认为开发基于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不但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而且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8.
以广西南丹县里湖乡白裤瑶树汁染为例,探讨树汁染的制作方式及其艺术特点。在保护与开发的悖论面前,白裤瑶树汁染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挑战。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在民族文化的宣传与保护方面发挥了活态传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白裤瑶丧葬仪式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沉淀与关照、族群认同的维系与凝聚、孝道观念的继承与发扬、社会化的发展与完善等教育价值。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本土化教育对民族教育的发展目标、价值取向、实施路径都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山里瑶家     
瑶族是个很有特色的民族。和许多其他生活在中国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一样,瑶族的生存空间多在大山里,一般亦较为僻远。瑶族分布大分散、小聚居。由于历史上的长期迁徙流动,今天的瑶族分散在中国广西、广东、湖南、江西、云南、贵州六省(区)一百多个县的广大山区,并形成了许多复杂的支系,如盘瑶、大板瑶、茶山瑶。蓝靛瑶、山子瑶、幼瑶、花兰瑶、白裤瑶、木柄瑶、红瑶、布努瑶等。“瑶族”乃是中国1949年后的统称,他们自称为“勉”、“金门”、“炳多优”、“黑尤蒙”、“拉咖”等。同是瑶族,却有着不同的语言,有的是方言不同,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