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植物生物技术实验的一门基础性内容.本文根据"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课程教学的特点,结合分析以往按照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的教学设计内容的不足,重新设置了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新体系,包括基础性实验内容和综合性实验的具体项目,突出强调了学生掌握关键性实验技能——无菌操作技术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并提出了优化实验考核体系的具体措施.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体系和考核方法可使学生迅速有效地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爱好,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改革也一直是教师关注的重点.本文从北京城市学院生物技术学部<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人手,总结了该门实验课程教学在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考核方式上进行的改革尝试及经验体会,旨在探讨利用实验教学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采取完善实验教学平台、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等措施,植物组织培养趣味实验在通识课程的开设中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实验的开设有助于让非生物专业学生了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增强其对生命科学领域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科交叉发展。  相似文献   

4.
苏江 《考试周刊》2010,(42):15-16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门专业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类课程.近年来国内各农林院校的农学、园艺、林学和综合性院校、师范院校的生物和生物技术等本、专科专业都相继开设了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实验教学是《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的中心和关键环节。本文从五方面就河池学院近几年《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模式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加大实验课时所占比例,实验内容结合科研研究,实验过程增加学生自行设计的内容,增加多媒体形式实验报告,提高实验成绩所占课程结业成绩的比重。通过这些途径,提高了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质量,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实验能力。  相似文献   

6.
植物组织培养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并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针对“园林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技术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将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科研成果及教学考核等内容,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进行融合,探究以大创项目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使课程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使大创项目的选题更具科学性、执行更具可行性,同时,也为其他本科院校开展“园林植物组织培养”实践教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进一步明确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和考核方法,优化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实验技能训练及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等方法,学生深刻理解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系统掌握了培养基配制、灭菌、接种和无菌操作技术。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野生植物资源与开发课程为例,明确该实验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识别野生植物种类所需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围绕这个实验教学目标,对其实验课程教学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并且根据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对原有的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和调整。  相似文献   

9.
野生植物资源与开发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使学生掌握鉴别野生植物资源种类所需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野生植物资源与开发实验课程的主要实验教学目标,围绕完成该实验教学目标的要求,对野生植物资源与开发实验课程教学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并根据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对原有的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和调整,从而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0.
被子植物分类学实验教学改革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在明确了被子植物分类学实验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鉴别植物种类所需的基本技能"后,围绕完成该实验教学目标的要求,对被子植物分类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并根据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对原有的实验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和调整,从而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既注重基础又强调实践能力的课程。《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是该课程的后续课程,强调实践能力。两门课程以"16+2"的教学模式安排在一个学期。两门课程实验内容分散独立,不成体系。本文结合我校教学情况,从两门课程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整合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2.
根据《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该文提出了建立基于Labview的虚拟实验教学软件。该软件包含了课程教学中的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本软件的交互式接口和良好的界面特点可以出色地完成教学中的模拟实验,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吸收学习内容,重点解决教学和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作为自然科学的核心一级学科及社会迫切需要的实用科学,“大学化学”已逐渐成为现代大学知识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多年“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实践和收集到的学生对本课程的反馈意见,提出了关于“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教学内容体现实用性,以案例教学方式加强体现化学与专业相关性;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展示前沿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增加实验开放时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践教学的新方法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实践性教学新思路方法,先分析这门课程如何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后分析基础实验与综合创新实验的设计安排。通过引入EDA技术,实现了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方法。总之,以理论为基础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动手实验让学生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达到了对理论知识的潜移默化、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5.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飒 《科学教育》2009,(3):17-18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进行了介绍,在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网络课程的建设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强调实用,力求使学生确实掌握好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为了贯彻学校“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对传统的水力学实验课程进行了改进和探索。在水力学教学实践中,引入数值模拟实验环节,弥补理论课程教学和实验课程之间脱节现象。通过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水力学模型进行仿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物理图像,提高学习兴趣。另外,实施数值模拟实验与开放实验室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探索性实验。  相似文献   

17.
对《食品理化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丹  刘达玉 《高教论坛》2006,(5):108-109,7
《食品理化检验》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实验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但目前的实验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实验内容孤立、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训练、样品分析中只重视测定环节等。为此,提出了进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参与实验前期准备工作,有利于加强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让学生自己进行样品制备,加强学生在样品的采集、制备与预处理、样品的保存等方面能力的训练;重视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的撰写。  相似文献   

18.
"测量原理"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由于测量科学技术形态的复杂性和课堂讲授学时的限制,该课程采用抽象的、形式化的公式语言符号来表达一种凝练的知识结构,将各种测量原理和方法的外延知识最大限度地化简,因而教学难度极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的各重难点知识,特引入PBL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深入地思考,从而领会更加透彻,掌握更加牢固。首先系统梳理课程知识点,通过分析测量信号区别度这个知识点的特点,将"什么是区别度"和"为什么研究区别度"两个根本问题细化为10个具体问题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编译原理"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要的基础和骨干支撑课程,其教学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编译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各教学环节,提出针对一般本科院校学生在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一些思路和措施。旨在通过实践教学表明,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锻炼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操作系统原理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基础课,虽然各高校都配置了相应的实验装置和配套设施,但是效果不佳。学生只是单纯地对实验进行验证,对课程中的理论一知半解。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利用知识可视化技术改革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