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节日文化中凝聚着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表现着民族的文化心理、宗教观念、道德意识、价值观念等,节日还是歌舞娱乐、敬族祭神、饮食、服饰等民风民俗展演的舞台,研究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对进一步了解、研究民族文化的特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思茅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上,有着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但是共同的生活、相似的生活环境以及文化的交流,使文化的发展又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随着社会的变迁,文化表现出很多共同的特性,节日文化的发展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以盘瑶为代表的瑶族的节日文化与生产生活习俗是瑶族民族文化的集聚表达。最近几十年来,盘瑶节日文化与生产生活习俗在与异文化的频繁接触中发生一些变迁。对于这些变迁可以从内容、原因和影响去考察与分析,以全面展现盘瑶这些变迁的图景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特定的文化传承场。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场主要有火塘、村寨中的活动场所、节日庆典、传统集市等。然而,在社会的变迁中,传统的家庭文化传承场逐渐瓦解,社区的文化传承机制和民族传统的文化观念面临着诸多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校教育应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  相似文献   

4.
民族节日深藏着民族的记忆和历史,有其独特的时间性、神秘性、神圣性和文化性,是传承民族文化与艺术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民族文化的神秘性和原生态,使得民族节日的文化传承面临着挑战和危机。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平台优势,探寻民族节日传播新途径、规约传播主体行为,普及民族节日的文化教育审美意义,打造民族节日精品和民族艺术经典,保护和发展传统民族节日文化。  相似文献   

5.
中华传统节日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实现文化传承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背景中,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具有稳定性与变迁性的双重特点,表现为中华各民族节日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既统一又多样的文化样态。节日文化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强化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较易忽视传统节日文化的本质属性,导致节日文化理解不充分、节日文化精神内涵缺失、节日文化功能价值失效等观念问题,由此提出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和方法,着重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节日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以节日文化教育充分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求为目标,增强节日文化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6.
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民族节日文化发生了变迁。主要表现为传统节日形式和内容的调整、变化,同时表现为新节日的大量出现。本文以广西南丹县六寨镇龙马屯水族为例,分析其传统节日——端节的变迁历程,探讨影响水族传统节日变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各民族节日代表着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精髓,更是各民族人民彼此交流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最有效途径。在各地区各民族的节日中我们不难发现的一个共性,就是用歌舞来抒发情感,用舞蹈来交流感情。舞蹈已经是中国民族节日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称之为"节日之魂"一点也不为过。从简单的层面上我们能够了解到,人们用简单的或是一直传承的这种"肢体动作"舞蹈来演绎和诠释的各自民族的文化,更重要的是节日活动的高潮必将是在"肢体"舞蹈的互动下达到的,但笔者的出发点并不是舞蹈在节日中简单意义上的作用,而是要从舞蹈文化学的角度,深入文化根基去探寻舞蹈艺术在民族节日中还有哪些更加深远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节日是文化的一种表现,节日文化可以为幼儿情感、态度与行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养料。幼儿园开发节日课程,既要考虑以节日文化为基点的核心课程,又要考虑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而设置的补充课程。节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有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各领域的整合及各种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9.
羊煜 《考试周刊》2009,(24):199-200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要求每个教育工作者以全新的观念、独到的视角、广博的知识,适应时代的需要。《历史课程标准》第二部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短短的课堂教学中,如何继承优秀民族文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频繁,西方文化包括节日文化不断进入中国,改变着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文化不断冲击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象引起了国人的忧虑,担心发展下去会改变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削弱民族精神。而2008年元旦中国人按照新的法定假日方案度过第一个节日之后,人们迎来了放假的除夕、清明、端午和中秋,以及缩短的“五一”和保持不变的“十一”黄金周。中国在做到中西结合,共存共融的同时也将不断发展的中华节日文化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校园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传承民族文化的奠基工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挖掘传统节日中的内涵,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相关知识,利用环境创设氛围,搭建班级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和家校联系增加学生的节日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城镇化建设的大潮中,受到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民俗文化的变迁日益明显,这在民族杂居地区尤为突出。广西兴安县华江瑶族乡的瑶族服饰文化、岁时节日民俗文化、婚姻习俗文化等发生变迁,皆因内源性动力、外源性动力和文化变迁的推动力所致。要做好民族杂居地区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应从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在城镇化建设中保持"乡村记忆"、实施文化扶贫政策、加强互联网数字化保护模式,以及将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长河中,所有文化都在不断的发生变迁,这是民族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一个民族历史发展变化的同时,作为民族最鲜明标识的民族文化也在发生着变迁.贵州省黔东南州是苗族、侗族的聚居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当地服饰特征、婚恋方式、丧葬习俗、节日和语言等各方面的变化,人们的伦理道德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嬗变.  相似文献   

14.
藏文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域环境和宗教信仰方面的特殊性,藏文化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藏人文化观念成为我国现有少数民族文化范式中十分独特的存在。其文化体系由宗教文化、出世文化和狭隘地域观念文化共同构成,藏人文化观念则由因果轮回观念、群体观念和自我修为观念共同构成。随着时代的变迁,藏文化和藏人的文化观念也和其他文化范式一样面临着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纠结与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90年代,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其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揭示与史诗意蕴的追求,构成了新时期文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由于作家对传统儒家文化有意和无意的认同态度,造成叙述者性别观念上的落后与保守,流露出比较明显的性别偏见。从叙述者对不同性别角色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对两性关系的描写中都呈现出明显男权意识的痕迹,在某种意义上,《白鹿原》既是反思民族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又是一部现代社会男权文化的经典文本。  相似文献   

16.
卢红 《现代教学》2015,(Z1):77-78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民族的根本,而节日正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中华传统节日既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也是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但是现在的学生对于传统节日所知甚少,甚至将传统节日与法定节日混为一谈,对节日的由来和蕴涵的意义更是一所无知。因此,如何深入挖掘我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中国人过中国节"是我校品牌活动,至今已开展了九年,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题和内容,有中国年俗主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研究民族文化,离不开节日文化这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因为它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得以加强的重要杠杆。土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绚丽多彩的节日文化。本文旨在探究土家族节日文化的内涵,把握其传承发展的机制,使其为民族繁荣的现实服务。  相似文献   

18.
节日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是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其民族精神、民族感情、民族性格和独特的价值观。元上都的节日包括传统节日、一些与皇帝活动有关的重要临时节日、宗教节日和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点的节日等。节日的多元体现的是文化的开放与多元。  相似文献   

19.
羌族传统节日文化与羌区幼儿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地区幼儿教育通过融入羌族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元素,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而且可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羌族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幼儿的民族文化情感。从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面对幼儿教育与羌族节日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是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走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本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容包括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三个方面;途径主要有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