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河殇》作者自我标谤:这一电视政论片创作的初衷,是集“中国当代思想界精英”进行一次“对民族历史、文明、命运的全面思考”,可是,“河殇”对中华民族历史与文明的“全面思考”却只断到“戊戍变法”就嘎然而止,对此后大半个世纪从孙中山到毛泽东两代人探索与奋斗的历史只字不提。《河殇》口口声声要继续“五四”时期的思想启蒙运动,却恰恰对“五四”时期一代热血青年探索与奋斗的主要遗产也只字不提。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传统文化及《河殇》的忧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连续片《河殇》在中央台播出后,引起了海内外华人学者的强烈反响,成了有争议的热门话题.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教授也纷纷发表意见,对《河殇》提出不同看法;著名政论家梁厚甫先生则认为中国文化是"犬儒文化",是世界消极文化之一种.最近,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举行了《河殇》座谈会,与会的文、史哲方面的专家、教授展开争鸣,有的热情赞扬,有的全盘否定.对《河殇》的巨大分歧,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看法上的巨大分歧.  相似文献   

3.
根据《河殇》的观点,中华文明形成之初,其衰落的命运已经注定;近代中国又一再失去发展资本主义的良机;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由于“按照一种内陆文化的统治模式来进行现代化建设,虽然也能容纳现代科技的某些新成果,甚至卫星可以上天,原子弹可以爆炸,但却不能根本性地赋予整个民族以一种强大的文明活力。”这就是《河殇》对中华文明的历史与现实命运的评价。在《河殇》作者看来,中国从古代内陆型的黄河文明,到现代的“内陆文化的统治模  相似文献   

4.
电视政论《河殇》以其大跨度、大时空转移的手法,以其令人眼花缭乱的“新观点”的堆砌,风靡一时。《河殇》作者说他们旨在“揭示悲剧性民族心态,反思古华夏文明命运”。仅仅如此吗?《河殇》以一个“黄”字概括了从古至今整个中华文明的特点,判定了中华文明必然走向“衰落”的命运。这种论调在学术上是荒谬的,在政治上更是反动的。本文略就古华夏文明的兴衰作一些考察,以辨明《河殇》之谬误。《河殇》认为,中华文明源于黄河,而黄河文明是一种内陆型黄色文明,是一种注定而  相似文献   

5.
在《河殇》作者看来,中国古老的文明“铸就了一种内向的、求稳定的、闭关自守的文化类型”,造就不出“一种文化的更新机制”。中国一再失去发展资本主义的良机,说明它只能依靠外来“新的文明因子”,否则,中国将永远处于“周而复始的历史循环”之中。《河殇》所谓的“新的文明因子”究竟是什么呢?不是别的,恰恰就是近代以来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如其不信,有言为证: 《河殇·灵光》中说:“十七世纪以后,那个‘新世界’要来叩一叩古老东方紧闭着的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文艺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有何突出表现?《河殇》就是极少数人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产物,《河殇》是顽固坚持自由化的人向党、向社会主义猖狂进攻的典型代表。一曲《河殇》,它为煽动全国性的动乱和发生在北京的反革命暴乱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舆论准备。 《河殇》这部电视系列专题片,利用大众化的传播媒介,鼓噪一时,毒汁四溅;因而揭露《河殇》的反动实质,肃清《河殇》的政治影响和流毒,在深入、持续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今天,尤其显得必要。  相似文献   

7.
以"渴示悲剧性民族心态,反思古华夏文明命运"为主题的电视系列片《河殇》,它的历史观,本人觉得是不能苟同的.下面就《河殇》的历史观谈点看法.《河殇》作为一部宏观审视中华文明命运的作品,它所包含的历史观是多元的.其中既有斯宾格勒关于文化兴衰周期的阐释,又有汤因比关于对特别困难挑战与应战造成了文明起源和衰落解体的说明;这里既有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民族相继更替、东方历史发展停滞的思想底蕴,又不乏地理环境决定论、欧洲中心论、历史宿命论等非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河  相似文献   

8.
评《河殇》的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视系列片《河殇》,在大学生中引起广泛的、意见不一的反响。我们当时曾结合中国革命史课的教学,组织过讨论。深感《河殇》的出现及其社会反应,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政治现象。而《河殇》的作者们的政治意图之强烈而明确,是十分显然的。经过近几个月的制止动乱、平息暴乱的斗争,人们更可以清楚地看出它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实质。《河殇》以文化反思的面目出现,因此,剖析一下它的藉以反思的文化观,可以更好地认清其真相和实质。这里,谨结合我们当时组织讨论过程中取得的认识,略作归纳,缕陈于下。  相似文献   

9.
《河殇》宣扬以地理环境决定论为核心的唯心史观,集中表现在《河殇》把人类文明分为“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两大单元”。鼓吹“蓝色的”海洋文明优秀论,而黄河孕育出的中国的内陆文明即“黄色文明”是“超稳定结构”,“永恒的超稳定”。两种文明斗争的结果是“蓝色的”海洋文明战胜和取代“黄色的”内陆文明。《河殇》就是用这种唯心主义历史观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而达其政治目的的。因此,评析、揭露《河殇》兜售的唯心史观及其险恶的政治用心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1988年下半年,电视系列专题片《河殇》两次由中央电视台播出,风靡一时,十几家报刊转载了它的解说词,三四家出版社把解说词印成单行本,不少报刊争相报导、发表评论,颂扬之声大作。有人说:“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还没有人这么深刻、具体地分析、观察过我们民族通盘的历史。”吹捧得够厉害的。还有人说,它是“划时代的史诗”、“我们时代伟大的诗篇”等等,不一而足。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来认真分析一下,《河殇》宣扬的都是一些什么东两,《河殇》的要害和实质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正> “全盘西化论”,最初得名于30年代中西文化论战中。50年代大规模批判胡适后,它与胡适如影随形,成为胡适若干条罪状中的一条。在80年代“文化热”中,由于方励之,刘晓波与《河殇》作者的“旧话重提”,以及以柏杨,李敖、孙隆基为代表的台港和海外学者的大力宣传,它又一次成为文化学和胡适学中的热门话题及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2.
长城,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文化遗迹,古往今来多少人对它进行了种种描述和评论。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它不单纯是一座绵延万里的世界著名的古建筑,更为重要的是它本身就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某种精神。正确地认识长城,在今天也具有政治的、文化的和思想教育的意义。而《河殇》关于长城的评价中所包含的对我国历史和文化的非科学观点,则给人以错误的思想导向,其影响是十分有害的,因此对《河殇》的长城观进行认真的剖析和严肃的批评,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正>由郑异凡教授主编的九卷本《苏联史》,已先期出版了五卷,其余有关国内战争、卫国战争、战后恢复和赫鲁晓夫时期的四卷,也正在撰写、出版中。这一著作各卷的作者,除郑异凡之外,徐天新、杨存堂、叶书宗诸老先生,都是从事苏联史研究半个多世纪的史坛宿将,沈志华、姚海、左凤荣、张盛发、刘显忠诸教授,也是新时期学界很有造诣的学者和史坛新秀。这样一个强大阵容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写作班子,撰写出版这部长达九卷之多,五百余万字的  相似文献   

14.
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实质,是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要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诋毁党的历史,正是资产阶级自由化鼓吹者否定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的手法。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鼓吹者认定中国必须走资本主义道路。由此出发,他们否定党的光荣斗争的历史,诋毁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经过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斗争的伟大意义。《河殇》的主要作者苏晓康就声称,中国自五四以来的70年是虚度了,如今必须回到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出发点上,重新呼唤西方式的民主。今年4月下旬某大学内贴出的小字报《对中  相似文献   

15.
<正>现年84岁的美国历史学家娜塔莉·泽蒙·戴维斯(Natalie Zemon Davis)出生于1928年,是蜚声当今国际史坛最为知名的历史学家之一。在中文世界,她的名字早已随着她的名著《马丁·盖尔归来》①、《档案中的虚构》②、《奴隶、电影、历史》③、《法国近代早期的社会与文化》④等书的陆续中译而为人熟知,更在近年来作为西方史学前沿的新文化史被引入的热潮中受到大量研究者的关注。⑤  相似文献   

16.
古今中外的学者几乎一致认为《山海经》是一部奇书,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但是,《山海经》的作者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春秋战国时的楚人、周人、齐入,也有人说是禹和伯益。历史探索小说《老子隐迹》《新绘神异全图山海经·山海经点注》等专著和有关论文中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有三大文化之谜,它们分别是:《山海经》作者之谜,《道德经》  相似文献   

17.
张弘 《成才之路》2012,(1):99-I0016
正世界史类图书的出版正呈明显上升趋势,《世界文明史》《人类之网》《西方将主宰多久》《泰晤士世界历史》《世界史前史》等引进版世界史著作先后上市。而这些图书的作者,都是术有专攻的世界史领域的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18.
值此金秋教师佳节之际,《历史教学》编缉部全体同仁谨向辛勤工作在讲坛上的历史教师和教研员同志们致以亲切问候,向多年来热诚支持我们工作的教师们表示衷心感谢《历史教学》月刊作为建国后第一家历史专业刊物,为开拓和发展我国的历史教育事业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这是与广大教师的热情支持和鼓励分不开的。我们的作者队伍基本就是由教师组成的,其中有大学教授,也有中小学教员,既有华发苍髯的饱学之士,也有初涉史坛的莘莘学子,有来自大都市著名学府的,也有偏远乡下的,本刊的读者大部分也是教师。正是由于教师同志们的支持和关怀,才使我们走过了这不平凡的四十多年,我们与教师们的关系可说是血肉相联。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二谷贞夫是当代日本历史教育界很有声望的学者,现为日本上越教育大学教授,并在日本国历史教育者协议会、比较历史教育研究会等学术团体担任重要职务。主要论著有《世界史教育的研究》、《日本历史教育的现状和课题》以及《青少年历史学习心理》等。二谷教授的这篇文章首次以中文形式在本刊发表。该文评介了日本学者关于世界史内容构成和历史教育的若干观点,并就世界史的基础教育提出了颇有新意的见解,信息量很大,对于我国历史教育研究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本刊曾邀请辽宁大学日本问题研究所易显石所长、张玉祥教授对这篇译文作了审订。  相似文献   

20.
大约成书于商周之际的卜筮之书《周易》,恰好处于甲骨卜辞向《诗经》过渡的历史文化层面上,充满神秘而且又富有想象色彩的神话传说和原始巫术以及祭祀中诗、乐、舞三者合一的仪式氛围,无不影响着《周易》成书过程中的作者们,使《周易》这部书渗透着那个特定时期诗的智慧和艺术精神,也为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国最早的古典诗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古典诗学源流研究必须涉足的一个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