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成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辜秋菊 《新闻界》2006,(4):92-93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沟”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递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在这一假说的基础上,卡茨曼又针对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信息沟”理论,认为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但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那些既有的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先进媒介而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从而使得原有的“知沟”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2.
从赵滩村信息传播渠道看"知沟"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沟”理论是通过考察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在信息获得方面的差距,来反观社会的变迁。随着“三农”问题的提出,社会关注开始转向农村,我们通过考察河北乐亭赵滩村的信息传播渠道发现,在我国沿海农村农民媒介接触仍处于“过渡模式”,对主要媒体的接触频率受文化程度的影响不大。但沿海农村“知沟”依然存在,文化程度对于“知沟”的影响更多的呈现隐性。  相似文献   

3.
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1970年提出了“知沟”理论假说,他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本文通过对网络传播普及趋势的硬软件分析,认为网络传播在未来能够一定程度地促进“知沟”合拢,这是一种不同于互联网刚出现时许多...  相似文献   

4.
邓丽 《新闻爱好者》2010,(1):108-109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继《芝麻街》教育片的影响等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的理论假说:“即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知沟”理论。1998年,腾讯QQ的出现为大众提供了一个交流信息的平台,QQ传播本身具有匿名性,使用方法简单,使用人群普及,笔者将从四个方面阐明腾讯QQ是弥合“知沟”的利器。  相似文献   

5.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理论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传播给传统的传播理论带来了很大冲击,很多理论假设都需要在网络传播的背景下重新进行探讨。本文通过对比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介传播的不同之处,对传播理论中的“知沟”现象作某些讨论,并通过讨论预测网络传播有可能加剧“知沟”的扩散。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上海小学8-12岁儿童的健康信息认知"知沟"假设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儿童时期的饮食营养习惯养成,健康信息获知习惯的养成对其成年以后的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电视是儿童目前接触频率最高、接触时间最长的大众媒介,有研究者表示电视广告对儿童的日常饮食结构产生了负面影响.电视广告对儿童的营养健康信息认知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家庭对儿童健康信息认知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本文通过控制实验研究发现,在电视作为信道的情况下,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而产生了儿童营养健康信息认知的"知沟",这个"知沟"受到了父母对儿童媒介接触控制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为当代社会的信息失衡表现,"媒介排斥"现象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背景下异常突出的传播学问题,其概念命名源于社会学上的"社会排斥",指的是具备信息需求的受众对象(个人、群体或组织),受到大众媒介这一施动者的作用力,从而全部或部分地被排斥出社会的信息化生态圈.造成信息化社会系统参与不足的状态.本文旨在提出"媒介排斥"的概念,分析其特征并对其表现类型加以划分,同时从"知沟效应"的角度阐明"媒介排斥"现象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兰州市和榆中地区(农村)中学生的抽样调查,从他们的媒介接触、媒介理解与领会、媒介传播三方面来揭示当前中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并对比他们对新媒介的接触和使用等来看“信息沟——知沟”是否存在于城市与农村中学生的媒介素养之中,以及有什么样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辛璐 《新闻世界》2009,(1):107-108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指出了技术的发展必将不断催生新型媒介。当今由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所催生的种种新媒介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还给人们带来了更丰富的信息。但社会成员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数量有很大差异.而且每个人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各不相同.这必然会造成社会信息资源分布失衡的现象。慢慢形成信息的两极分化——“信息沟”.  相似文献   

10.
美国传播学者20世纪70年代提出知沟假说,开始关注信息社会中逐渐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在信息领域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知沟现象,特别是包括农民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信息知识现状令人担忧,若不及时合拢知沟,任其扩散,将对现有社会体系造成较大的冲击,因此,关注弱势群体,消除知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知沟-信息沟"理论在我国现实社会的表现以及信息共享怎样实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数字鸿沟,也叫知识鸿沟或知沟。数字鸿沟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活动无论对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迁移,最终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数字鸿沟”问题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  相似文献   

13.
王圆圆  刘纯明 《新闻界》2004,(5):51-52,50
“知识沟”理论(KnowledgegapTheory)是由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提出的概念,他在调查了美国儿童启蒙教育片《芝麻街》(又名《塞萨米大街》)的播放及反馈情况后得出:利用普及率已经很高的电视媒介来缓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这一意图在实际播放后其结果是失败的,尽管它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好的教育效果,但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的还是富裕儿童,《芝麻街》的播放加剧了原本存在的接触和利用媒介机会上的不平等现象。“知识沟”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在获取和利用信息方面要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享有更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与"知沟"现象初探--以上海和兰州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国良  丁未 《新闻记者》2002,(11):37-39
一、研究目的自1978年中国 (大陆 ,下同 )启动改革开放以来 ,大众传播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也起到了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一般预想 ,在这一态势下 ,无论东部、西部地区 ,抑或各区域内部 ,传播媒介设施 (硬件 )均得到相当普及 ,为大多数人所享用 ,从而明显缩小了地区、阶层、个人之间的差距 ;在此基础上 ,由媒介机构传播的各种内容即信息 ,亦相应地大量流通、被广泛知晓 ,从而使信息接受过程中的“贫”、“富”差距有所消减。然而 ,根据美国传播学者蒂契纳等 (1970)提出的“知(含“知识”、“知晓”两层意思 )沟”理论假设 ,在…  相似文献   

15.
在大众媒介高度发达的当下社会,运用政府新闻实施社会管理已成为政府执政的重要手段.而这一执政过程遭遇的直接挑战,是政府新闻的非均衡传播所导致并存在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知沟",这种"知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结构中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财富、权力和知识"鸿沟".社会分层的四个指标--财富、权力、职业声望和教育程度分别导致不同程度的政府新闻"知沟"效应,其中以财富指标导致的"知沟"效应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传播加剧知识沟扩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本身并无扩大或合拢“知识沟”的倾向 ,但由于众多外在因素的影响 ,其快速、高效、便捷的媒介优势将传统大众媒介影响下业已形成的“知识沟”数倍放大。首先 ,经济水平的差异造成网络接触率各不相同 ;其次 ,网络在受众的阅读、语言、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次 ,受众摄取的信息也与自身的知识结构相吻合。而且 ,网络作为一个多元化社区 ,信源、信宿分散 ,很难具备合拢“知识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大量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传播学的"知识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达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无论时代如何更迭,传播技术如何创新求变,“知沟”假设似乎始终是传播界无法突破的迷障。在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知沟假设”拓展到互联网领域产生的“数字鸿沟”现象也已经渗透列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在信息时代凸现出来的一个全球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受众的年龄、学历水平、经济水平等存在差异,对于3G通信手机这种新型的传播媒介的利用也存在不同,而这些不同,都导致了原本存在的"信息沟"进一步扩大,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之间的差距加深.  相似文献   

20.
曹羽 《东南传播》2016,(4):73-75
知沟假说最早是在信息社会时代末提出的,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知沟理论的应用也发生了变化。新媒体的特性使得人们认为,知识鸿沟会逐缩小。本文基于最近五年的网络调查数据发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实际上有扩大"知沟"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