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博弈中分享成果——谈传统出版如何顺应数字出版潮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版形态越来越多样化,依托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数字出版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延伸和扩展了传统出版业,不仅大大丰富了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而且也改变了传统出版物的生产方式和消费理念。同时,数字出版也正向传统出版业发  相似文献   

2.
数字出版物呈缴对版权精神权利、财产权利和技术措施权等的保护与行使都造成了影响,使国家、出版商、受缴部门之间的利益平衡关系出现扰动.国外解决数字出版物呈缴版权问题的主要模式包括立法、协议、开放存取等.我国在建设数字出版物呈缴制度中要注重解决版权问题,对策包括:从事呈缴方案试验、健全版权保护立法、鼓励约定化解纠纷、引入呈缴补偿机制等.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技术为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带来诸多可能,但人工智能出版物版权归属及侵权归责原则的不明确使行业发展存在隐患.将人工智能法学研究限定在弱人工智能范围内,肯定人工智能出版物的可版权性,否定人工智能的主体性.本文借鉴美国代理制度,将人工智能出版物版权归属及侵权归责原则的情况划分为开发阶段和市场化阶段,明确在开发阶段适用我国《著作权法》中的"法人作品"制度,版权归属于人工智能开发商,版权侵权归责原则适用支配或受益原则;在市场化阶段适用承揽加工制度,版权归属于消费者,版权侵权归责原则以支配或受益原则为基础,限制适用间接侵权责任和产品责任.  相似文献   

4.
随着Internet的迅速普及与发展,数字出版物--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学术性数字出版物的发展大有完全取代印刷出版物之势.面对如此迅速发展的数字出版业,出版机构为了保证数字出版物在销售上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一方面必须提供像图书的ISBN、期刊的ISSN、录音录像资料的ISRC等让人们很容易检索的标识码,另一方面还要防止出版物被轻而易举地非法复制、盗版.这就成为数字出版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5.
在Internet环境下,版权贸易的客体具有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是传统的出版物,一种是数字出版物.版权贸易的主体版权产业在进行电子商务运作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客体的不同形式进行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设计与经营,针对两种形态的产品进行电子商务运作..  相似文献   

6.
数字出版已成大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在全球普及,出版业从介质的更新、流程的再造,到内容的管理、阅读方式的改变,数字化已经渗透到出版业的每一个环节中.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业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延伸和扩展,这不仅丰富了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而且也改变了传统出版物的生产方式和消费理念.  相似文献   

7.
受网络冲击的纸质出版业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纸质出版业遭遇空前尴尬.网络出版与纸质出版最大的不同在于载体的区别,网络出版物的载体是无形的网络,而传统出版物的载体是有形的纸张.因此,网络出版对纸质出版业最大的冲击莫过于传统印刷企业的让位和互联网技术提供商的登场.这使得传统出版的理念、流程和营销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出版物质量管理是实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新时代新阶段的出版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作用。文章在梳理我国出版物质量事前事中事后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总结新时代新阶段国家与行业对出版物质量管理重点、中心、方向和主线的要求,并针对出版物质量现存问题,从制度落实与制度建设两方面提出完善出版物质量管理的举措,以期助力新时代新阶段出版物质量管理水平提升,服务国家和行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9.
数字出版物的诞生和发展,在给人类文化生活带来高效、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无限的担忧。因为,数字版权产品所承载的全部信息和内容,因其数字环境特殊的复制粘贴功能而随时可能被他人利用,现实中对其直接进行复制、抄袭、改编或者演绎等侵犯数字出版物版权的行为发生率居高不下。对侵权行为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二维码融合出版物发展迅速,二维码所链接的数字资源版权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总结了产生数字资源版权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出版单位和用户版权保护意识淡薄;(2)出版单位版权保护技术和能力不足;(3)缺乏针对性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同时指出可采取以下四种措施加以解决:(1)强化数字资源版权保护意识;(2)出版单位自建平台存放二维码链接资源并与作者签署协议;(3)实行一书一码保护机制;(4)加快建立二维码融合出版物行业标准规范并健全法律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1.
由于技术提供者与内容提供者的分离,转载、摘编在我国数字出版业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在数字出版领域,转载、摘编他人已发表作品进行网络传播者必须取得原著作权人的明文许可。数字出版物编辑在转载、摘编时需注意:分清"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使用";转载传统出版商推出的汇编作品时,要根据情况取得不同的许可;将自己通过转载、摘编方式形成的文摘类传统出版物予以数字化出版时仍需再次取得原著作权人的许可。  相似文献   

12.
数字出版物二手市场方兴未艾.其合法与否,取决于法律是否承认“网络发行”与“发行权用尽”.对此,我国既无法律规定,也无司法判例.2012年,欧美法院先后审理二手数字出版物在线交易纠纷,均承认数字出版物经过网络合法地发行后,发行权可以用尽.但是,美国法院以复制权为基础,限制发行权用尽;而欧盟以合法转售为基础,从宽适用发行权用尽.我国著作权制度整体近似欧盟,法院很可能基于欧盟法院的法律推理,认可二手数字出版物在线市场合法.鉴于二手与一手数字出版物品质无异,二手数字出版物在线市场可强烈冲击数字出版业,应借第三次著作权法修改之际,由人大综合衡量各方利益,明确网络发行之数字出版物是否准用发行权用尽.  相似文献   

13.
围绕数字出版物能否适用发行权用尽原则这一问题,学术界争论不止。问题的症结在于,数字出版物转售市场的存在有无必要以及是否应当将转售控制权交给版权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数字出版物的“付费购买”模式不会完全被“付费订阅”模式取代,而相较于初始市场,转售市场仍然具有价格优势,也能够充分实现物尽其用,所以数字出版物的转售市场仍有必要。如果将这一市场完全交由版权人控制,仍然面临高昂的信息成本,而由此带来的激励收益又可以通过期限控制予以弥补,故发行权用尽原则在数字环境下有其正当性。具体到制度设计层面,一方面需要对发行权作扩大解释,不应局限于有形载体,并对发行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进行合理区分;另一方面还应通过技术赋能和法律豁免对“新增复制件”这一问题进行回应。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尤其是2001年入世以来,我国版权贸易量逐年递增,我国出版业也在逐步融入到全球的出版物市场当中.在此过程中,放眼全球,关注国外出版产业的发展态势,借鉴国外科学的管理经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出版大国,美国的出版业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史,其版权立法比较完善,尤其是版权制度中的标记与注册制度(合称"版权标注制度")更是别具一格,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融媒体时代,数字出版物版权保护面临诸多挑战,积极探索新思路、运用新手段实现机制路径优化极为必要和重要。本文结合相关案例提出了以下几点:完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数字出版物版权;加强行业管理,规范数字出版物授权机制;运用先进技术,加强数字出版物版权保护;加强宣传引导,促进数字出版物版权保护,并一一阐释。  相似文献   

16.
数字出版产品营销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出版业已进入数字出版阶段,但目前许多传统出版社对数字出版产品发展和营销缺乏清醒和整体认识。传统出版物常用的营销手段,如广告、订货会、书市、打折、降价、赠送礼品等,其实也同样适合数字出版产品的营销。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新媒体与大数据深度融合的数字出版时代,指出传统出版物标识已不能满足数字出版的发展,说明数字出版物标识的建设需求已经成为当前数字出版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提出基于存储格式进行数字出版物的标识构建,不再严格依据书报刊等类别进行标识,希望对我国数字出版物标识的标准制订及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网络出版的发展与传统出版业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网络出版的发展,一方面提升了出版物市场的竞争程度,推动了出版业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对传统出版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并且将促成我国出版业的彻底转型。一网络出版的特点及其对传统  相似文献   

19.
袁桂平 《出版广角》2015,(10):94-95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出版逐渐显示出相对于传统出版的巨大优势,代表了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体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但网络出版物盈利的实现仍是行业所面临的难题,无论产品本身还是盈利模式都涉及定价问题,定价策略是网络出版物竞争策略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本文从研究网络出版物本身的经济学特性入手,提出了免费策略、顾客价值差异策略、两段收费策略、产品组合策略等定价策略.  相似文献   

20.
李红强 《编辑之友》2013,(1):18-20,23
繁荣出版业,民营文化公司无疑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事实上,民营文化公司在近30年的出版业发展中也贡献良多。民营文化公司作为生产主体,却无法成为质量承担主体。这一根源性矛盾,造成出版物的质量管理在民营与国营出版单位之间存在着制度的、流程的、指标的博弈。本文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共建此类出版物管理的某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