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历史是中学教育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阵地。这是因为史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美学问题。一些历史教师已经发现了历史的美育功能,但大都停留在尝试阶段。且未引起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更没有上升到历史美学的高度进行理论总结。本文拟就历史学的两重性、历史美学的性质意义、历史美学与美育的基本范畴和主要内容作进一步的、系统的理论探讨,以期给历史美育以理性指导,也与广大的同仁们共商。一历史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由来已久。本世纪初,英国著名史学家布里与特里维廉之间的论战更把这一争论推向了高潮。布里把历史学…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美育呢?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感为目的者也。"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广义的美育则是指利用一切审美价值(这些审美价值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以及德育、智育、体育中的审美因素等)对人进行的教育。概括而言,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美育呢?下面笔者结合教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学美育教学为题,对美育教学的基本任务、美育教育的历史,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较强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行探讨,以期引起学校对审美教育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审美教学,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去引导学生发展文本意境中的真善美,塑造学生全面审美个性的最终指向。蔡元培先生对其作用作出精辟论述:"美育者,与智育相辅相成。"因此,把美育贯穿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陶冶美的情操,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人格得以塑造。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成人审美教育存在的美育活动实践困难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实施成人审美教育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出发,回顾我国成人审美教育的历史发现成人审美教育存在的目的不清、体系不明、物化严重等问题。为此,在分析终身学习与成人审美教育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应从厘清成人审美教育的目的、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以终身学习促进成人审美教育等多方面着手实施成人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目标,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为美学载体,其中既有文学形态的优美呈现,也有教学形态的审美表现。在美育的视野中重新认识中学语文教育,能提升语文学科教学效益,同时也能对学生的情操予以陶冶。本文就美育与语文的关系、中学语文教育当下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美育教育三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美育是审美和教育的融合。蔡元培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具体地说,美育是在一定的美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之下,以美的事物为材料和工具,通过审美活动来激发和强化人们的情感体验,以达到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8.
谈以美育人     
美育是教育学与美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当然还包括了伦理学、心理学、管理学和教学论等学科的因素。美育理论一经形成 ,教育学和美学就不再相互游离 ,如果美学的对象是艺术 ,那美育就应当是艺术教育 ,或者主要是艺术教育 ;如果美学的对象是美 ,美育就应是审美教育 ,是美的规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体现。美育的主要任务 ,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他们丰富而高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艺术教育是其中的一项内容。从美育途径来看 ,包括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和家庭美育等 ;就美育的方法而言 ,有感情培养、艺术陶冶、环境影响、理…  相似文献   

9.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与人们对于客观审美对象的具体感受以及与之相关问题的科学。美育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人类自身所创造的一切美,对人类进行自身建设的教育。就目前学校教育现实来看,美育的相当一部分工作就落在语文教学上。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所以,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开发美育资源,进行美育实践,发挥美育作用,通过美感、审美等教育来对学生人格整塑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7,(86):48-49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由此可见,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时,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到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同时也要适当渗透语文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当前,人们对"语文美育"的具体含义的认识和理解并不完全一致,我大体上同意这样的主张:"语文美育就是探索语文教师如何运用美学理论于语文教学实践之中,施用美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情,使学生具有美的创造力,以此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华礅《试论语文美育的内容及其原则》)本次论文我从语文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功能出发,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了从小学语文教师的审美主导作用到小学生的审美接受心理,从文字教学、阅读教学、听说训练到作文教学的美育问题。  相似文献   

11.
美育,用蔡元培的话来说,就是“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胸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纵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美育突出三个基本理念,即“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创造能力”。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这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美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情感的感染、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一直受到关注。美育已成为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把握好中学语文美育教学,以语文教学为手段,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以美育教育为方式,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以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徐慧 《高教发展与评估》2023,(2):112-118+124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样的表现形式、独特的审美观念、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潜藏着巨大的历史、美学和人文价值,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立足美育的视角,结合高校审美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学生审美基础薄弱、教育内容及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效果欠佳等问题,高校审美教育可充分利用和整合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内容来推进其与高校美育课程的融合及审美实践活动的创新,这也为普通高校的审美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教育美学与审美教育学的对象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美学与审美教育在研究对象关系上含混不清,导致学科建设基础不稳。通过分析美和美育的本质意义,来探讨教育美学和审美教育学的对象及其异同: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是以“美的教育”为对象,即美育活动及其意识现象;不同之处是,审美教育学中的“美的教育”即审美教育,教育美学的对象则还包括“美学的教育”和“教育的美”。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的美育职能主要体现在主动按照大学生审美的原则建构服务体系,开展服务活动,提供审美内容,满足读者审美需求。图书馆美育职能实现的具体方法体现在通过优美的环境进行审美教育、提供美的精神食粮进行审美教育等。对图书馆学的美育职能及方法的研究,奇以揭示其基础理论与工作实践中的美学价值;同时,可以吸收关学及其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图书馆学。  相似文献   

16.
近30年来,美育理论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学术进展受到美学研究的强有力推动。从中国美育学三期的划分入手,可见近30年来的美育理论在“审美价值主体性”确立以及“存在论美学观”勃兴的影响下,尤其是李泽厚先生对“时间性”观念的引入,使得新时期美育理论演进日益走向历史与现实的深处,并实现了在中国美育学第三期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7.
延安革命初期,广大革命干部群众的美学理论水平较低,审美教育的基础较为薄弱。在马克思主义美学指导下,延安时期的教育工作者们通过理论上引导、专题性施教、干部层垂范、普及中提高的教育方式.通过在哲学学习中认识的审美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推行的审美教育,在政治学习中涵括的审美教育,在艺术活动中开展的审美教育等全方位而系统化的教育内容,取得了丰硕的美育成果。这使得延安时期的审美教育发展成为了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美育,是培养人们在正确审美观指导下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亦称审美教育。美育是一种特殊教育手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通过历史文化的形式美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折射出的精神美,以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中,美术教学已由过去附属地位过渡到美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以审美教育为主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等辅助教学手段,在传授美术知识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艺术才能为中心,进行有效的审美教育,把美术基础知识和艺术技巧融入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情趣中,按照美学规律和审美需要设计教学课件,重在对学生情感和文化素养进行美学熏陶。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美学、美育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工作者的关注。事实上,现代语文与美育有着天然的联系。美育体现着语文自身的价值。因此,审美化教学是现代语文的必然选择。在此,笔者就初中语文审美化教学做些初步的探讨。一、审美化教学的含义审美感受力指的是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课文审美感知,从形式到内容整体地、直接地把握领悟,从而发生审美愉悦的一种能力。它的核心是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