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教师教学生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生活是教师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为了生命发展和完善,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所进行的各种生命活动,具有自为性、伦理性、异质性、生成性等特点。根据不同的标准,教学生活可分为日常教学生活和非日常教学生活,理性教学生活、道德教学生活和审美教学生活,本真教学生活和非本真教学生活等生活形态。  相似文献   

2.
科学课程生活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延续、拓展和专门化,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动态系统。在空间上,科学课程生活是个连续体,由社会、家庭、学校、课堂中与科学学习有关的经验、观念、活动和仪式构成;在时间上,科学课程生活是个动态存在,包括各种科学课程活动的准备、展开和调控。科学课程生活的价值选择和演进动力主要来自其内部各种生活取向之间的张力,主要包括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科学生活与日常生活、个体生活与集体生活、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分歧、碰撞和平衡。为了立体地理解科学课程生活,探寻优化科学课程生活的策略,我们有必要对科学课程生活内部的各种张力进行必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3.
杨勇 《生活教育》2014,(7):99-100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论,他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就告诉我们,要充分利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引领学生开展生产劳动、休闲娱乐、社会交往和亲近大自然活动,引导学生过一种健康的生活、劳动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艺术的生活和改造社会的生活,从而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的教育。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5.
道德失范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伦理原则体系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个人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和引导作用,表现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乱。如今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休闲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休闲生活的道  相似文献   

6.
一、德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德育在于培养人的德性,而德性本身就是来自于社会生活规范,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规范,就必须参与社会生活,只有在社会生活中反复摔打,经受生活的磨练,才能学会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和感悟生活。所以,德育应该把人引向人的生活世界,引导人去积极构建个人完整的生活经验,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生活的建构过程中获得德性的完满,实现德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生活德育中的“生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与德育密切相关的,生活具有人为性和为人性,它同时又具有条件性。生活德育研究中存在着生活扩大化、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忽视其他基础等误区。因此科学定位生活德育中的“生活”,回归“生活”的本真是落实生活德育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8.
冯建军 《中国德育》2009,(12):28-32
一、生活方式的内涵 迄今为止,生活方式的内涵,理论界的认识尚未达到统一。我认为,生活方式根据主体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体生活方式两类。尽管社会和个体密不可分,但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社会生活的主体是国家、民族、社群和地域,它因宏观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而不同,其主要构成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9.
道德源于生活、为了生活,同时,良好德行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因此,引领生活是德育评价的重要尺度.但在德育实践中,德育评价却漠视学生的生活,存在着重社会生活、轻个体生活,重校内生活、轻校外生活,重道德知识、轻道德能力,重现实生活、轻虚拟生活等诸多误区.因此,分析产生这些误区的原因、提出应对之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生活化语文     
<正>写下这个题目,主要想解答四个问题。一、"生活化语文"的内涵"生活化语文"实际上是生活化语文教学的简称,是指语文教学的策略、途径、过程、方式和方法等的生活化,应属于一个教学实践和操作层面的概念。"生活化语文"中的"生活"包括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读者生活、教师生活、学生生活、生活情理和现实生活素材等。其中作者生活指作者生活的背景以及他的理想、愿望、主张和写作意图等;课文生活指课文的语境、情节、情境、意境以及主人公的心灵世界等;读者生活指  相似文献   

11.
人的生命是由生和死两个支点撑起来的存在有机体,既享受了生又学会了死的人,才算一个完整的而不是半条命的人。人生也可叫做民生,与民众共命运、为百姓谋事业,这是有价值的度时光、过日子的方式。不能正确认识死亡,和不能正确认识生命是一样的,都是灾祸和麻烦的根源。把死亡当商品的人,会用死亡来讨价还价,以它相威胁要名要利。把死亡当极刑的人,就千方百计地逃避死亡,不惜浪费人间的财富。把死亡当作无奈的人,临终前还要捞一把实惠。  相似文献   

12.
当代作家笔下的"文革"日常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文革”题材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旨在凸现动乱年代中普通人远离政治狂热、逍遥于平凡日常生活中的主题。这些作品既开辟了“文革”题材文学的新天地,又揭示了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中国平民对日常生活情趣的执着,以及善于和政治狂热周旋的心态,这是他们抵御政治狂热的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由此也产生了重新认识世俗心态与日常生活积极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世俗理性生命观已趋于成熟。诗人希望通过立“德”来实现不朽,但他们又深刻地感受到人生苦短,他们希望以享乐特别是对爱情的追求来淡化生命短暂的焦虑,获得生命的超脱。《诗经》的生命观和生命主题对我国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走向世界丛书》为中心资料,选择出国使节的日记和游记作为文本,探讨中国近代早期国人对欧美世界日常生活的关注.这些文本的记述内容广泛而细致,本文从文化心态以及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中国近代早期国人为何这样记述西人的日常生活.本文作者认为,中国近代早期国人对西人日常生活如此关注,是人类和常人关怀生活的第一主题决定的;中国近代早期国人对西人日常生活记述的意义在于兼采他位的文化建树,丰富和发展本位的文化系统.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站在生命的立场,关注了小人物生命的清纯、高尚与美好,它对人的生命意识、个体价值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对没有功利之心、道德之心的人之本真生存状态给予了由衷的肯定与赞美,对伪饰、机心、贪婪等生命状态给予了否弃,同时,对于儒家伦理思想推崇的家国意识、仕途经济与伦理道德进行了深刻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采用自编问卷对安徽某大学6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生命存在认识正确,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能正确看待死亡,遇到极大挫折时不会有自杀的想法,对生命教育有较大需求,但有一部分大学生的生命观有偏差,生命态度消极、人生目标不确定、不能正确看待死亡,选择自杀作为解脱方式,对生命教育淡然。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17.
基于马克恩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及休闲生活的自由本质、休闲生活对人生意义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当下教育要适当地为休闲生活做准备,要通过学校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或者以渗透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地利用休闲时间,提高生活品质,实现人的本真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目前,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在国内正受到日益关注,但其中大部分成果的理论支撑或来源均借鉴了西方的生命教育。儒家思想一直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其经过千百年的流传,积累了丰富的对现代人有意义的思想价值,也蕴含了诸多对当今社会具有指导意义的生命思想,充分挖掘其中的生命思想资源,有助于推动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的本土化进程,可为我国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更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的罗马剧着眼于英雄形象的塑造。英雄人物的共同特征是都具有本真的生命形态,这也是导致他们从荣誉之巅走向毁灭之谷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他们成为英雄的主导因素。在悲剧英雄身上,莎士比亚对于理想人性的探索得到了艺术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生活给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然而,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之下,学生远离生活,缺乏对生活的领悟,没有自己的思想与灵魂的套路作文是时下作文教学的最大弊端。扭转这种状况的关键在于革新作文教学理念,打破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生动而深刻地领悟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